六和鍾丨「內卷漩渦」,怎樣認識、如何破局?

六和鍾

正月假期里,親朋好友之間微信賀歲,「虎虎生威」「生龍活虎」「虎氣衝天」「如虎添翼」等成了高頻詞。但也有人不忘調侃一句,「你縱有九牛二虎之力,也經不起內卷啊」——的確,「內卷」這個詞近年來是特別火,還入選了《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語。為什麼很多人說到「內卷」,便談之色變呢?

首先,什麼是「內卷」?「本意是指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這是百度百科上的解釋。很多人還是看不太明白。如果換成類似的一個詞,比如「內耗」、「存量競爭」、「邊際效應遞減」、「低水平重複」、處於無法突破的「平台期」等,可能會更好懂一些。

對於「內卷」,輿論圈的口誅筆伐是從未止息過。「公司又集體加班到兩點,這也太卷了!」「鄰居孩子課外報了三個興趣班,這麼卷孩子受得了嗎……」內卷喊出了很多人的心聲。而因為「內卷」,「躺平」似乎也成了一種合理的人生態度。

關於內卷的描述,

有兩個故事流傳甚廣: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某個海中孤島。儘管島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因為島內耕地資源有限,而人口每年都在遞增,所以島內民眾生活越來越差。以前每人每頓還能吃兩個饅頭,十年後只能吃一個,再過十年,可能連稀飯都喝不上了。

第二個故事,是在某個邊陲小鎮。以前這裡的鞋店都是傍晚6點就關門,供需基本平等,大家其樂融融。但是,某一天一個店主把關門時間推遲到了11點,分走了更多客流,導致其他店家也不得不也開店到11點。這樣就造成所有人每天多上5個小時班,才能獲得和之前同等的收入。

故事聽起來道理很簡單——資源稀缺無法抗衡、惡性競爭損人不利己。

但是,這兩個故事卻隱藏了

最為關鍵的前提條件。

第一個前提:海島和小鎮是兩個完全封閉的環境,島民除了耕地種糧食、不能去打漁、也不能上樹摘果子,當然更不能出海尋找新大陸。而另一方面,小鎮的鞋店店主極度秉持本土精神,有外來者來本地開店堅決抵制,而自己也絕對不會外出發展。

第二個前提:海島的島民只知道揮舞鋤頭耕作,他們發明不出提高生產效率的犁車,也無法研發出像「雜交水稻」這種能提高畝產的糧食新品種。小鎮的鞋店店主呢,他們除了只會生產一模一樣的皮鞋外,沒有人會去賣拖鞋、布鞋、高跟鞋,也不會有人想到去升級鞋的設計和舒適感。在他們的腦海里,想要獲得更多客源,除了把開店時間一推再推,別無二法。

兩個故事為了凸顯資源的稀缺性,把地方都設在了封閉之所。我們可以認可海中孤島和邊陲小鎮確實是遺世獨立之地,資源恆定不變。但別忘了,資源稀缺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對於整個人類群體來說,地球又何嘗不是一個孤島?

美國對世界操心不已的一大根源,就是他們經常所宣稱的:以地球現有的化石能源和人類目前的生產力水平,只能支撐10億人口過上舒適的生活。

對此,美國堅信零和博弈。以前打石油戰爭,現在又處處宣揚他國威脅論,大搞貿易保護和貿易戰,結果自己國內反而折騰得有點糟糕。

再看中國在做什麼?對於世界,我們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帶動沿線國家激活資源要素共創未來。對於國內,近十年來,我們將各方資源、大批扶貧幹部投入到中華大地最為貧瘠、資源最為短缺的地區,幫助群眾千方百計尋找發展出路,最終完成近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偉大成就。

因此,什麼是內卷?最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看你對待和利用資源的方式。

一、「內卷」是跟存量反覆較勁,

把精力耗散在低水平重複上。

內卷是一個舶來詞,英文名稱involution,和這個詞與之相對的是evolution(演化)。內卷的意思就是「向內演化」,理解內卷的關鍵就在「向內」這兩個字上。

內卷這種現象,最早是一位人類學家在看到了某種裝飾藝術後提出來的。這種藝術有點類似於新西蘭毛利人的傳統圖騰,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相同的形狀、花紋和顏色無限制重複。初看之下,會覺得它精美、細緻入理,但看多了就難免單調。因為幾種樣式大量交疊重複,沒有顯示出創造力和多樣性。

將這種無限重複的藝術形式發揮到極致的代表之一,有人說就是為人熟知的哥特式建築,每一處看起來都精雕細琢、耗費了大量心血,但久觀之下,卻又找不出太多新意。

人類正因為具有想像力和創造力,才會有大量的科技發明出現;因為擁有向上探索精神,才會有今天的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而內卷則反其道而行之,在一個固有的模式里越來越複雜。內卷的核心癥結就在於,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低水平重複,和存量反覆博弈卻無法創造增量。

而且更為致命的是,「內卷」產生的後果有一定的滯後性。

你可能正在「內卷」,但是你意識不到,因為工作和生活變化不明顯,但當真正發現卻為時已晚了。

比如社會熱議的「中年危機」和大廠裁撤老員工,很多員工心裏很委屈,憑什麼自己奮鬥了幾十年,隨便來個新人就把自己換了?這可能就是因為在幾十年前,你就內卷式發展、停滯不前了,所謂十年經驗,其實也就只有一年,往後九年都是在低水平重複。

如果說壓力大和內耗是明面上可視的危機,那內卷就是一種無聲的侵蝕。陷入內卷的人,可能長陷其中卻渾然不覺,深受其累反而甘之如飴。

比如,當年的柯達公司影像拍攝業務遍及全球,是一個跨越兩個世紀的百年大企。但面臨數碼技術出現時,它無法擺脫思維定式,深信曾經帶來巨額利潤的傳統產品還能繼續發揮效益。所以,它的關注點非但不在研發新科技上,反而在原有的膠捲和膠片式相機上持續開發,耗費了大量精力,這相對於新的數碼產品來說根本無濟於事。

比如,人們熱衷於看的某些吉尼斯世界紀錄。有人擺了個流水宴席,長達一百米,緊接着就有人擺兩百米、三百米;有人編了一個井蓋大小的蒸籠,隨後就有人編個比花壇還大的。雖然每次都能引來大量圍觀、甚至引發一波熱搜,但除了徒耗人力又有何意義呢。

總的來講,內卷是藏着慢性毒藥的蜜糖,身體微微有恙,但好在暫時有甜頭可嘗。身處內卷之中,你累得筋疲力盡,以為在雕琢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但它會經不起考驗,或許只是飛來一顆石子,就轟然碎裂。

二、既然知道「內卷」不好,

為什麼還是走不出來?

1、固有的價值觀念無法正確識別對待「內卷」,甚至將其奉為圭臬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把教條視為寶典。譬如早已過時的觀念仍有人不明就裡地執行,一些舊的民間風俗早已失去了其原本涵義和現實土壤,但還是有人花大量精力投注其上。二是把複雜看作高級。像微雕微刻只是形式上的藝術,藝術內涵並不會超越正常的藝術創作,但還是有一些人願意死磕在核桃、米粒甚至頭髮上練習。一項工作明明清晰明了,卻還要召開大量的報告會和評審會。這就是把表面的精細、形式上的複雜當成高級、看成先進。三是把時間等同沉澱。不把目光放在產出和提升效率上,而是比誰工作的時間更長,誰在辦公室坐的時間更久,誰周末補的課時更多,連焦慮的方向都沒搞明白。四是把從眾當成上進。出現一個熱點,大家趨之若鶩,別人幹了自己沒幹就很緊張,不管和自己原定的目標是否相干、和自己的主業是否相符,就硬着頭皮湊上前去。媒體說要培養藝術細胞,就趕緊讓孩子去學音樂和美術;媒體又說學習智能機械人、scratchPython編程很重要,你怕輸在起跑線,又把孩子匆匆送上陣。

2、過於沉湎於舒適圈、缺乏從內突破的動力

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資源陷阱」,坐擁「金山銀山」反而導致社會倒退。比如委內瑞拉在上個世紀初發現石油後,不僅還清了所有外債,年均GDP增長率也一度高達6.4%。但是直至今日,委內瑞拉都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工業體系,一旦油價下跌,經濟就會立馬衰退。再如巴西,從殖民地時代出口紅木、黃金,再到今天的各種礦產,巴西的自然資源不可謂不豐厚,但到現在經濟發展常常被經濟學界說成是「看天吃飯」。還有一些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未能倖免於內卷,憑藉著原有的厚實家底意氣風發地搞福利社會,結果許多國民懶於工作更何提創新,整個社會暮氣沉沉、積重難返。內卷就是個舒適圈,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3、外部競爭持續加壓,對「外卷」的要求越來越高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GDP的年均增速十分亮眼,這也是整個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對比某些發達國家,美國的GDP增速是2-3%,德國在1%左右徘徊,而日本幾乎是零。這並非指這些發達國家沒落了,而是他們已經度過了高速發展期,也就是「增量時代」。在增量時代,百業待興,遍地都是機會和舞台,但當發展到一定程度,資源開發和各行各業趨於穩定,社會便逐步進入「存量時代」。

在存量時代,想要「外」拓的難度越來越大,要追求更大的利得,一是爭奪他人的機會、陷入高強度競爭,二就是拚命向內求、把同一件事情做到精細再精細。比如,日本的汽車工業,會拉上一條幾十米長的日光燈帶,通過照射和反射,尋找那些肉眼無法發現的、最細小的缺陷。但是一旦上路,這輛車可能會被路上的飛濺的小石子再次砸出各種凹痕,所以偏離主要矛盾的如此「精益求精」,其實意義也不是太大。

而今,中國GDP的增速也在放緩,這樣的放緩給我們帶來了明顯的感知:競爭愈演愈烈了,找工作和賺錢也越來越難了。致使這種感知產生的原因,就是資源的收縮和社會對技能的更高要求,我們需要擁有更強大的本領,才能逐浪前行、走在前列。

三、身處內卷時代,

我們該如何破局?

從整個社會來看,內卷本質上是經濟增速放緩,從增量時代向存量時代切換,帶來的一種短期的「不適感」。這種不適感,原先的發達國家都曾經歷過,有的甚至還未擺脫。「存量時代的高強度競爭」,是我們向更高階段發展邁進的過程中,必須逐步適應的新常態。與此同時,所謂的內卷,其實也是對社會的一次洗牌。過去那些善於追求數量、力求速度的人佔到了先機、獲得了機會,但在現在,固化不變、躲在舒適圈和過於單維的精細化就會成為被「內卷」淘汰的對象。

這就要求我們:

一是堅持學習,持續追求突破創新。過去一項技能管用的半衰期,大概是30年左右,現在這個周期已逐漸降到5年甚至更短。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去更新已知、探索新知,否則就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存量舒適圈中打轉。擺脫內卷,就要去創造增量,保持蓬勃朝氣,敢於逆風前行,勇於爭先創優,走出「舒適區」、步入賽車道,做更多生產性、創造性的努力。

二是清晰了解個人的特長優勢,差異化發展。去上哪個大學、選什麼專業、畢業後又從事什麼行業?很多人總是習慣於把未來的目光放在他人身上,而人一紮堆就容易造成資源緊張,演化為高強度競爭。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可以綻放出各自的精彩,不必總是做和他人一樣的事情。拋開功利主義,深入挖掘自身的獨特優勢,也可以打造自己的風口。

三是保持昂揚向上的奮鬥精神。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想成就一番作為,壓力大點再正常不過。但是現在有的人一說到「內卷」,彷彿就找到了自身可以「躺平」的理由,「你看,那麼努力其實沒有意義」「只要我躺得夠平,內卷就卷不到自己的頭上」。實際上,躺平從來都救不了內卷,推動社會發展的總是源源不斷的奮鬥。因為當越來越多的人躺平之後,慾望依然趨同,那麼躺平也會衍生出內卷。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〇二二年春節團拜會上指出,「壬寅虎年,我們要以虎虎生威的雄風、生龍活虎的幹勁、氣吞萬里如虎的精神,繼續書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歷史新篇章!」

這個時代給予每個普通人的機會有很多,國家全力保障每一個人的公平正義,在各個領域的成果榜單上每年都能看見活躍的新面孔。前進路上,我們既要敢於突破內卷,跳出固有的競爭狀態,擺脫「紅海」,進入「藍海」;更要丟掉「佛系」、遠離「躺平」,以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使命感一展身手乘長風破萬里浪,豈不壯哉!

(原標題《「內卷漩渦」,怎樣認識、如何破局?》。編輯 吳盈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