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因長着驢面、腰粗、厚嘴唇、駝背被賤賣,最後卻成為女畫家

紅樓里出了個「丑」畫家。

1993年,著名演員鞏俐在電影《畫魂》中,演繹中國女畫家潘玉良的一生。從貧寒家庭中出身,父母走前又被所託之人舅舅賤賣紅樓,不甘於寄人籬下,遇見「貴人」潘贊化,成就了這一生的傳奇故事。

2003年,香港小姐美人李嘉欣也曾再度飾演過潘玉良,影片中的她,從嬌美丫鬟到優雅知性畫家。在劇中與田守信、潘贊化倆大主角上演着一幕幕愛情故事。

儘管嬌媚珠玉的美人刻畫在前,然而,看到潘玉良真實的照片,你可能會大所失望。「潘玉良的獅鼻樑、厚嘴唇、小眼睛、駝背的體態!」與刻畫飾演的明星美人完全不是一回事。

那真實的又是怎樣呢?

1908年,年僅13歲的女孩,被自己50多歲的舅舅,醉意朦朧地帶進一家頗有名氣的紅樓,賣身於紅樓,也只為換取些銀兩討酒喝。

紅樓老鴇伸手抬起眼前這個孩子,女孩的面相讓老鴇着實嫌棄,很不屑地說道:「你這孩子,長着張驢面似的、腰身粗壯、小眼厚嘴唇、關鍵還是個駝背的,這苦面像,那個客人都不稀罕,給人家擦鞋都嫌棄!」

酒鬼舅舅一聽到這話,憤怒的一把抓起外甥女的頭髮,罵她就是個「喪門星」。

女孩頭皮都快被抓起,疼得嗷嗷叫,不斷哀求着眼前這個男人:「舅舅不要再打了,我去外面做工,掙錢了給您買酒!」

正當舅舅罵罵咧咧地準備把女孩抓着往門外拉走時,不料女孩一把推開舅舅,撲通一下跪在老鴇面前:「求求您,就收了我吧!我很能幹的,求求您了!」

在女孩不斷地哀求聲中,讓老鴇的心也軟了起來,想起了自己曾經的經歷,也是從一個小丫頭端茶倒水,忍辱負重的才走到今天。

因為女孩樣貌毫無特點,「國」字臉的醜陋,但老鴇還是把她留下來了。

老鴇見狀嘆氣道:「兩擔大米,一壇酒,合適的話就把它還給我!」

舅舅一聽,怒氣憤然的表情瞬間變成喜笑顏開,臉上立刻露出笑容,點頭哈腰說道:「我願意,謝謝老闆!」東西到手後,刻不容緩的丟下這個13歲的女孩,頭也不回的走了。

說起來,這個女孩也是命苦。

女孩叫潘玉良,1歲喪父,8歲喪母。母親臨走前把潘玉良交給了舅舅照顧。

誰也沒想到,這個舅舅爛賭成性,每天不是在賭場里賭錢,就是在酒管里喝得不醒人事。

舅媽也不是個善茬,一臉尖酸刻薄的樣子。自從被舅舅收養後,每天撿柴燒火、打擾庭院、洗衣做飯、端茶倒水的的活,一樣沒少過。辛苦勞勤的「寄人籬下」生活着,幼年時期的成長都在一件件的農家小事中度過。

其實,在買到紅樓前,潘玉良也曾被舅舅帶去過兩家紅樓,只是都因為她的長相而被拒之門外。

因為年紀太小,很多家庭小作坊也都不敢用她。第一,給人做丫鬟,嫌年紀太小。第二,長相不僅不出眾,還特別「丑」。

急於喝酒的舅舅就只能帶她到紅樓里,碰碰運氣,換點酒錢花花。

潘玉良一開始也知道,紅樓是個是非之地,而當時答應舅舅的時候,也只是為了不挨打罵。於是,她不斷地試圖逃跑,但還是被紅樓的人給抓了回來。

老鴇上下打量着潘玉良,搖搖頭說道:「你長着一張驢面、厚嘴唇、小眼睛,如此苦命的面相,不是吃這樣飯的人!」

見她寧死不屈的樣子,又花了米和酒買下來,老鴇只好讓她學習唱曲。

這姑娘生得不好看,可在學習上卻頗具天賦慧根,學習吹拉彈唱,一點就通。

17歲那年,她遇見了當時新任的蕪湖鹽督來紅樓慶祝。在紅樓生活的這幾年裡,她非常懂得看人眼色,最後成功地以一曲《卜算子》吸引到潘贊化的注意。

鹽商拉潘贊化來紅樓,也成為了她命運的轉折點。慶祝會結束後,正要轉身離開的潘玉良被叫住了,倆人逐漸在唱曲的討論中交談起來。

一來二去,倆人萌生了愛情的火花。潘玉良的眼光不錯,這個男人思想開明,為人又正直,是自己值得託付終身的人。

老鴇懂得來紅樓的男人都是為了什麼?見潘玉良如此沉迷潘贊化,對她好言相勸,可潘玉良並不認為她的眼光會看錯人。事實證明,潘玉良是對的。

沒過幾天,潘贊化不惜花費為她贖身,還把她接入府中,成為了潘太太。潘玉良的人身得以自由,可她並沒有像他人一樣,貪圖享樂。而是,研究起了繪畫。

在潘贊化的支持下,1918年潘玉良考入了上海美術專科學院,而後又去法國留學,成為了巴黎美術學院的學生。畢業之後,又去了意大利學習雕塑。

七年的學成歸來,讓她成為了中央大學教授。眼紅的位置讓她坐得並不長久,有人扒出了她以前不堪的經歷,最終,忍受不了言論的攻擊下,只能只身前往法國。

成立畫室後,出色的作品受到眾人的喜愛和認可,還屢屢在國際大賽上獲得無數。

畫作也許是她的生命,也是她唯一的財產。可由於當時國內引發戰亂,身處異國他鄉的畫作卻被禁止帶回國內。

既然不能把畫帶回自己的祖國,那就把畫賣掉,將畫款轉變為物資,從歐洲運回祖國,支持抗戰

將一切都安排妥當後,卻又因種種原因不得不推遲回國日期。戰亂的動蕩讓她與家人一度失去聯繫,直到再次與家人取得聯繫時,才知道丈夫早在1959年就去世了。

有丈夫的出現和支持,才有了自己現在的成就。

而此時,潘玉良的朋友知道她在法國的藝術上頗有成就,主動聯繫她,邀請她加入法國國籍。

可身心都系著祖國的人,又怎會答應呢?

她拒絕了。

在後來的訪談中她說道:「堅守三不原則,不加入外國國籍、不談戀愛、不與任何畫商合作。」

無論在哪裡,她總是強調她生為華夏人,她是「中國女畫家潘玉良」。

是的,她是第一個以雕塑作品走出國門,走進巴黎現代美術天地的中國藝術家,第一個在羅馬畫廊陳列作品的中國人。

她不僅為自己感到驕傲,更為自己生為華夏人而感到驕傲。對於祖國的感情,就像刻進血液里的文字,即使走遍千山萬水,她也一直都在。

她的國畫也是如此,一反文人畫作的淡雅,充分發揮出西方藝術文化背景,用烘染和厚朴、渾厚、沉靜的韻味,將中國的筆墨精神和西方畫作的實體質感融於一體。既彌補了中國國畫的形體結構欠佳,又充分發揮傳統國畫的獨特的自然,線條勾勒精鍊呈現富有獨特的審美差異。

變幻莫測的機遇是人為不可控制的能力,潘玉良的一生都用實際行動證明,一個人的成功、努力和天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善於抓住機會,才能不輕易向命運妥協。然而她的轉折點,所認識的「貴人」潘贊化,給了她花開賦予花香的意味,成就了她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