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部劇,哪哪都不對
姚晨的新劇《搖滾狂花》開播了,她這次的造型很「猛」。
頹廢的煙熏妝,亂糟糟的頭髮,朋克的穿搭,還有一言不合就開打的粗暴。
渾身上下都充斥着一個信息,那就是「搖滾」。
這樣顛覆性的角色扮演,以及硬核的人設,讓許久沒有看姚晨演戲的觀眾,在視覺上,都有一種被狠狠撞擊的感覺。
但這種被「撞擊」的感覺,也僅僅停留在開頭兩集。這部劇越看到後面,致命的問題就越明顯。
比如「搖滾」。
什麼是搖滾?
看得出來,這部劇的導演為了表現出「搖滾」,花了不少心思。
但費盡心思營造出來的搖滾氛圍,看來看去,也不過是一些門外漢的「刻板印象」。
抽煙,酗酒,早戀生子,出軌,還有滿口的髒話,以及一言不合就開乾的粗暴。更甚至,還有頹廢和自殺。
開頭兩集,就幾乎集齊了這些所有元素。但越是這樣刻意,就顯得越不倫不類。
好像在導演看來,撇開暴力,撇開燥,撇開叛逆,其他都不算搖滾。
至於搖滾的內核,直到看第五集羅醫生的那段自白,才堪堪摸到了邊兒。但就像我說的,也只是摸到了邊兒。
比如,姚晨唱的原聲歌。
姚晨的演技沒有問題,她唱歌的功底也沒有問題,畢竟在其他場合她又不是沒有唱過。
但化上煙熏妝,穿上朋克衣服,並作出一副不可一世的表情唱搖滾的姚晨,怎麼看,都是滿滿的違和。
人有違和,歌更有違和。
最有違和感的,就要屬第一集的演唱會。讓人聽着,就想落荒而逃。
又比如導演着重要凹的「女性」話題。
導演到底要表達什麼呢?
很明顯,就是女性,還是那種遊走在失控邊緣的女性。
不論是彭萊,還是她的女兒白天,都帶着原生家庭的傷痛。倆人叛逆,倔強,也瘋狂。
渾身都是刺的外表之下,掩藏着一顆渴望愛,更渴望家庭溫暖的脆弱心。
不難看出,導演把女性自我救贖的焦點,都聚焦在了這對母女身上。但這種救贖,導演又是怎麼安排的呢?
當媽的拋下女兒,獨自在異國他鄉醉生夢死的擺爛,還是爛得發臭的那種。
當女兒的,在國內看似清醒,實際也醉生夢死的尋找着存在感。
如果不是有一個小媽看着,怕是也早早地踏上了親媽的路子。
可以說,前期彭萊和女兒白天,一個不像媽,一個不像女兒,相處得猶如互相算計的仇人。
為了讓母女倆破冰,達到雙向救贖的目的,導演這時候安排了一個角色,那就是姥姥。
但這個姥姥,也不像姥姥。
撇下親生女兒三十多年。
這樣離奇的關係,這樣硬核的糾葛,愣是被導演狠狠地揉在了一個屋檐下。
讓彭萊這對母女,在患有阿茲海默症姥姥的「瞎搞」下,在她們都未察覺的時候,慢慢開始向對方軟化。
過程很喜劇,但形式卻很老套,結果也很敷衍,可以說是毫無意外。
整部劇的節奏,就像彭萊的臉一樣,說變就變。讓人看完,除了笑,就只剩一臉懵逼的尬。
披着搖滾的皮,打着喜劇的噱頭,最終搞了一出治癒戲。
哪一部分都想抓,結果除了喜劇,都慘不忍睹。
但這部劇最叫人懵逼的,還是它奇葩的三觀,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02:母女倆的和解套路,讓人震驚
在彭萊很小的時候,父母離婚,離婚後,又把年幼的她,留給了一直沒有結婚的姑姑。
姑姑沒有結婚,而且性格粗暴。
每日不是剁肉,就是酗酒。一喝酒,就拿年幼的彭萊撒氣。
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彭萊學會了喝酒,也學會了叛逆。
不過十幾歲的年紀,就獨自跟着大崔出來北漂。
沒有文化,沒有積蓄,也沒有一技之長,就這麼一直漂着,四海為家。
用彭萊的話來說,那就是她沒有被人愛過,所以也不知道怎麼愛別人。
但就是這個沒有被人愛過的彭萊,在十九歲的時候,卻決定生下意外懷上的女兒白天。
那時候的彭萊,沒有家,沒有父母,只有一個陰暗的地下室,還有一個不夠負責任的男友。
曾經的彭萊,也想過好好愛女兒,也真的嘗試過愛女兒。
但彭萊最初留下這個孩子,是因為母愛泛濫嗎?並不是。
彭萊自己就是被母親拋棄的孩子,渾身都是刺,而且叛逆到了骨子裡的她,又怎麼會允許自己做出和母親一樣的事情?
被母親拋棄,是她心裏永遠跨不過去的一道坎。
正因如此,彭萊才會前腳義正辭嚴地跟白澤奇說要留下這個孩子。但後腳她又拿起一瓶酒,往自己嘴裏灌。
那時候的彭萊,對肚子的孩子,哪裡有什麼愛不愛。
後面孩子生下來,彭萊才真正地開始有了母親的模樣。說到底,這個孩子讓一直漂泊的彭萊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覺。
所以,她為了孩子買房。
為了孩子,努力賺錢。
但丈夫的背叛,又讓彭萊走上了自我放逐之路。撇下女兒,一走就是十二年。
實際彭萊的人設線,到這裡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一個帶着原生家庭創傷的母親,把孩子撇給前夫,也不是什麼無法理解的行為。
但奇葩就奇葩在,彭萊回國後的劇情線,完全顛覆了三觀。
如果跳出彭萊的苦情人設,捋清楚她回國後的一系列操作,就很「匪夷所思」。
在美國混了十二年,混得窮困潦倒,整日酗酒,把身體都透支完了,患上了嚴重的腦瘤。
這時候前夫意外去世,十二年沒管過女兒生死的彭萊,在好友的勸解下,回國照顧已經十九歲的女兒。
劃重點,十二年沒有管過女兒。
十二年後,卻拖着身患絕症的身體,回來「照顧」女兒。說是照顧,實際圖的就是原該屬於她的一半房產。
拿回屬於自己的房產,無可厚非。但錯就錯在,彭萊是以母親的身份。
更離奇的是,剛回來,就帶着一群男性朋友在女兒獨居的家裡喝得酩酊大醉。
劇情線到這裡,實際都勉強說得過去。彭萊這個角色,頂多也就是算一個不負責任的母親。
一個不論是事業,還是生活,都徹底擺爛的loser。
真正奇葩的,是母女倆人的和解。
而且更奇葩的是倆人和解的套路,後面的劇情不出意外,就是彭萊病發,然後白天幡然醒悟,意識到母親的重要性。
官博放出來的預告,白天簽署彭萊的病危通知書,手都緊張得發抖。
上面的配文尤其有意思,「接過病危通知書的瞬間,她該有多內疚啊」。
所以問題來了,白天為什麼要內疚?彭萊病重,歸根結底都是她自己作的。
這樣的強行和解,以及還有後面的強行救贖,正常?
03:撇開彭萊母女,所有人的和解,都是那麼的突兀,又那麼的清奇。
和彭萊母女和解一樣清奇的,還有彭萊與母親的和解。
更清奇的是,作為彭萊童年創傷始作俑者之一的母親,竟然還充當了她和白天和解的潤滑劑。
當年彭萊母親撇下彭萊,一撇就是三十多年。這三十多年,一直不聞不問。
彭萊的姑姑為什麼會對彭萊動輒打罵?
實際就是心裏有怨氣,夫妻兩個生下孩子卻不養,還把孩子丟給她,擱誰心裏會養得痛快?
導演為了讓彭萊跟母親和解,下了不少功夫。首先做的第一步,就是「美化」彭萊母親。
一個痴呆的母親,忘記了所有人,卻依然記得愛女兒,記得女兒的所有喜好。
正應了那句話,「忘了全世界,也沒忘記愛你」。
除了讓已經痴呆的母親,硬凹慈母人設。導演又借她已經糊塗的大腦,斷斷續續拼湊了她「遺棄」彭萊三十多年的真相。
「她不是沒找過彭萊,而是一找,彭萊姑姑就威脅要打彭萊」。
「等她十九年後鼓起勇氣去找時,才發現人沒了,房子也沒了」。
就連彭萊母親的痴呆,也在母女的和解中充當了重要角色。
「人都已經這樣了,什麼愛,什麼恨,還都重要嗎」?
乍一看,導演的和解套路除了老套點,俗點,好像沒有任何問題。但仔細一想,卻發現哪哪都是問題。
一個母親,如果真有這麼愛自己的孩子,當初又怎會把她扔給姑姑?
如果真愛自己的孩子,又怎會在明知姑姑有暴力孩子的情況,仍然退讓,隱忍,選擇十九年不見孩子?
更何況後面彭萊紅極一時,也不見她這個母親跑出來愛閨女。
作為彭萊三十多年苦難人生的始作俑者,她的惡,傷害了彭萊,也間接傷害了白天。
就這樣,導演還給她們安排了一個三十年後的和解,上演了一出祖孫三代舐犢情深的戲碼。
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