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建交50周年: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保持穩定良好勢頭

史明德 中國德國友好協會會長,原中國駐德國、奧地利大使

10月11日是中德建交50周年紀念日。50年來,世界風雲變幻、跌宕起伏。而中國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德國結束分裂,實現民族統一,成為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中德關係雖有曲折,但總體保持了迅速、持續、穩定的良好勢頭,始終走在中國與歐洲國家發展關係的前列。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的最大特點是務實、廣泛、深入,基礎牢固。

50年間,中德兩國政治互信不斷加深,領導人互訪頻繁。進入新世紀,中德關係跨入全面發展的「快車道」和「提速期」,成功實現「三級跳」。2004年,雙方宣布在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框架內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夥伴關係,並建立兩國總理年度會晤機制;2010年,兩國決定全面推進戰略夥伴關係,並同意建立政府磋商機制;2014年,雙方將兩國關係進一步提升為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2011年,兩國建立中德政府磋商機制,這是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最高級別的磋商機制,為不斷深化和擴大務實合作、規劃和引領兩國關係發揮了重要作用。長期以來,兩國領導人之間互訪頻率之高,在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中是罕見的。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兩國領導人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聯繫和交往。中德全方位合作,無論廣度還是深度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兩國經貿合作優勢互補,碩果累累。中德雙邊貿易額由建交當年的不到3億美元增至現在的2351億美元,約佔中國與歐盟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兩國現在平均每天的貿易額相當於建交初期兩年多的量。中國已連續6年成為德國全球最大貿易夥伴。德國也是中國在歐盟最大的外資及技術引進來源國。近年來,中德投資已從「單行道」轉為「雙向道」,中國對德投資明顯增長。德國在華企業超過6000家,同時已有3000多家中資企業在德經營。中德經濟貿易技術的迅速發展,給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中德兩國建立了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500多對高校和研究機構之間保持着密切合作關係。5萬多名中國留學生構成德國最大海外留學生群體。德國300多所中小學開設漢語課程,中國在德建有19家孔子學院。兩國省州和城市之間的結好數量已經多達103對。新冠肺炎疫情前,中德互訪遊客超過200萬人次,每周有100多個航班往來。兩國文化、教育和人員交流往來大大地增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

兩國在國際事務中共同維護和平,合作協調。中德兩國都主張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倡導自由貿易,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主張推進全球化和國際合作,反對集團政治和分裂脫鉤,主張以和平手段解決國際和地區爭端,大力倡導並實施氣候保護和碳中和。雙方在全球治理等領域理念相近,目標一致。

中德關係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果,與兩國在政治上互尊互信、經濟上互補、合作上共贏密不可分,同時也是兩國領導人及無數有識之士長期以來為之付出、耕耘的結果。

在中德建交50周年的今天,在國際形勢日益複雜的背景下,兩國關係既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新的考驗和挑戰。在中美博弈、疫情蔓延和烏克蘭危機三重因素的作用下,德國的內外政策正在經歷「時代性轉變」。去年12月,德國歷史上首屆三黨聯合政府組成,德國新政府在表示重視對華關係的同時,其對華政策考量中的地緣政治、國家安全、意識形態及美國因素明顯上升,並將中德關係定位為夥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德國正在醞釀出台新的對華戰略文件。疫情之後,特別是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德國對華認知出現了巨大赤字和誤解。中德關係何去何從?德國對華政策何去何從?德國國內正在就此進行一場新的辯論。

中德建交50周年,也是雙方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繼往開來的重要時刻。中方對未來中德、中歐關係發展和中德、中歐合作的前景抱有足夠的定力和信心,同時密切關注出現的新變化、新問題、新挑戰。今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與德國總理朔爾茨視頻會晤時強調,過去50年來,中德關係保持高水平運行,雙方通過持續深化務實合作實現了共同發展、相互成就,關鍵是堅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這一寶貴經驗和重要原則要始終如一堅持下去。中方發展中德關係的初衷不變,同德方加強合作的真誠願望不變,對中德共同辦成更多有意義大事的信心不變。

中德合作不是單行道,始終是互利雙贏的。當下,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兩國關係發展的大方向,增進政治互信,擴大共識,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減少誤解和摩擦。雙方在保持傳統合作的同時,要打造如環保、人工智能、新能源、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面向未來的領域合作新亮點、新平台,不斷做大雙方合作的蛋糕。維護和發展中德友好合作關係,不僅有利於兩國和兩國人民,也有助於為動蕩的世界注入更多和平、穩定和發展的正能量。(責任編輯:安然 樂水 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