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立:曾赴南極修建中山站,冒死炸浮冰救科考船,獲個人二等功

2020年,張國立在央視《走在回家的路上》欄目中,提到了自己在1988年,赴南極修建中山站時的故事。

這件往事張國立很少提及,但2019年左右,在曾經隨行的隊友和一些媒體的傳播下,這件事很快在網上流傳開來。

面對鋪天蓋地地讚譽,張國立並沒有驕傲,他藉著央視這檔節目,一筆帶過了自己的功勞,並表示,各位網友是將集體的功勞算在他一個人的頭上了。

集體一等功、個人二等功,張國立說得輕描淡寫,但只有真正了解這段故事的人,才知道張國立和科考隊員們當是初冒了多大的險、吃了多少的苦頭。

張國立

張國立能加入南極科考隊,全憑他多才多藝。他除了是話劇、影視劇演員,還有很不錯的攝像技術。

1988年,我國要在南極建立第二個科考站「中山站」,四川電視台準備趁此機會隨科考隊到南極,拍一部我國建立第一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的紀錄片。

由於到南極的人數受到很大限制,《長城向南延伸》劇組必須盡量精簡,會演戲又會攝像的張國立,就受劇組邀請擔任演員和副攝影。

到南極有很大風險,也有很大誘惑,喜歡嘗試新事物的張國立,肯定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而且拍我國第一個南極科考站的影片,參加我國第二個南極科考站的建設,還讓張國立有一種神聖的使命感。

張國立和劇組成員在南極

1998年11月,我國南極科考隊從青島出發,乘船向南極挺進。十一月出發,是為了趕南極的暖季。

在極寒的南極,適合施工的時間,僅有每年的一月份。

穿過赤道抵達澳大利亞,科考隊在澳大利亞停船補給,在此期間,張國立遇到了一件讓他憤怒的事情。

二十一世紀中國入關以後,大量國人湧向世界,到澳大利亞留學、商務、移民、旅遊的華人,在澳大利亞大城市的街上隨處可見。

而在張國立去南極的那個年代,有出國機會的國人很少,張國立走在澳大利亞街上,總是被當成日本人。

張國立心裏不舒服,乾脆自己製作文化衫,用筆在T恤上用英文寫下「中國,北京」。

年輕時的張國立

從澳大利亞出發抵達南極海域,迎接科考隊的就是無休止的大浪,航行在「魔鬼西風帶」,一路海浪高達九米,很多隊員暈船,每天要吐十多次,胃液都反覆被嘔出來。

還好張國立不暈船,不過後來他回憶說,暈船的人上岸就可以解脫,像他這樣不暈船的人,上岸卻會「暈地」,走起路來搖搖晃晃,很久才適應過來。

而且在劇烈搖晃的船上想睡個好覺根本不可能,張國立不暈船,在海上照樣備受折磨。

駛離西風帶進入南極圈,飽受顛簸之苦就變成了小兒科,四處漂流的冰山,才是科考隊的大敵。

到南極的科考船被浮冰困在海上的事例屢見不鮮,要是遭遇冰崩,科考船還有覆滅的危險,張國立他們在海上就遇到了一次冰崩。

張國立在南極

如果把雪崩比作地毯式炮擊,那冰崩就如同核爆。冰崩是指海面上冰架或者巨大冰山的斷裂現象,隨着氣候變暖,兩極冰崩的頻率越來越高。

張國立到南極可以說「不虛此行」,包括冰崩在內的很多驚險場面都讓他體驗到了。

南極一帶的海況極其複雜,十級以上的大風,十幾米高的狂浪在南極一帶的海域司空見慣。

橫衝直撞的浮冰,可以撞毀輪船,或者讓輪船進退不得。海下隱藏着冰山,在南極很容易看到,不小心撞上海面下的冰山,後果很可能是船毀人亡。

張國立他們的船,剛到南極圈就遇到一座冰峰突然從海面冒出來,差一點船就撞了上去,沉船事故和張國立他們擦肩而過。

躲過了「冰山一角」,兩天過後,無邊無際的冰山向科考隊的兩條船漂浮而來,這些冰山不斷擠壓船體,科考隊頓時陷入危險境地。

五天過後,「極地號」被冰山蹭開一個洞,幸好「極地號」是雙層外殼的抗冰船,主體沒有進水才避免了沉沒。

不過科考隊的船被冰山困住進退不得,如果長時間被冰山擠壓,再堅固的船體也會扛不住。科考船尋找着縫隙挪動,很多時候,一小時只能行駛0.3海里。

大海顛簸消耗體力,科考隊一天要吃四頓飯,被困以後,為了準備打持久戰節省生存物資,不得不改成一天兩頓,飲用水也限量供應。

在南極的極晝季節,沒有被浮冰覆蓋的海面,被陽光照射會在上方形成雲朵,有雲朵的地方就是突破冰山圍困的方向。

科考隊發現雲朵,就會派出船上的直升機去查看情況,可是直升機出動六次,都發現雲朵下方只是小水窪。

要是困上幾個月還駛不出冰山區,這次南極科考將徹底失敗。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被困了二十天後,浮冰閃開了一道蜿蜒的縫隙,剛好夠輪船緩慢挪過。科考船才得以緩慢前行,脫離了險境。

度過了一難之後,更大的一難來了。

在距登陸點四百米的的地方發生了三次冰崩,雪柱沖向天空百米高形成蘑菇雲卡車大的冰塊密密麻麻從天而降,砸在海中激起滔天巨浪,一陣陣從船頂翻過。

要是有一個冰塊砸中科考船,「泰坦尼克號」式的悲劇就會上演。

萬幸落下的冰塊,最近的離科考船還有兩三米遠,冰塊沉入海中擠起海里的冰山,也沒有從科考船的底部的冒出來,不然一定會把科考船頂翻到空中。

不過科考船不久就被浮冰包圍,絲毫不能動彈,海水因結冰膨脹,開始對科考船形成擠壓。

情況萬分危急,我國科考隊向附近其他國家的科考隊發出求救信號,蘇聯、美國、日本的科考隊,都派出直升機來接應,看到眼前的情況,他們紛紛表示沒有兩年,科考船時出不來地,並建議我國科考隊棄船逃離。

可是棄船就要損失「極地號」科考船。那時我國還沒有能力自行建造破冰船,想從國外進口,價格高昂新船還買不到,二手破冰船也要上億美元。

為了南極科考,我國1985年花巨資從芬蘭進口了有抗冰能力的雜貨船「雷亞號」,在上海改裝成「極地號」科考船,這是當時我國唯一一艘抗冰船,如果損失,我國的南極科考又會受到極大阻礙。

但是如果不棄船,用不了多久船就會被浮冰擠碎,留在船上只能是船毀人亡。

為了科考隊的人身安全,科考隊指揮下令棄船,八名黨員自願留下與「極地號」號共存亡。

張國立聽到棄船令的第一反應,是跑到船尾看國旗,被風吹成布條的國旗。在寒風中頑強飛舞。茫茫大海上,張國立他們把船當成了國土,要棄船大家心裏都隱隱作痛。

在南極的張國立

八名「敢死隊員」穿上正裝,寫好遺囑,做好犧牲的準備。這時,指揮部經過研討之後決定用炸藥炸開冰塊,為「極地號」開闢一條出路。

科考船上有炸藥,卻沒有專業的爆破手,只有張國立當鐵路工人時接觸過爆破,於是他被任命為爆破組組長。

其實張國立自己也沒有操作過爆破,不過是多次看過別人爆破,他仔細回憶爆破的操作流程,選了十幾個爆破點,每個點一個人,負責挖坑填炸藥並引爆。

在南極的冰層上鑿坑很費力,每鑿一個坑都要花去數個小時。還有就是,所有爆破點必須同步炸響,不然有些爆破手會被炸飛的冰塊砸到。

等大家在預定的爆破點埋好炸藥後,隨着張國立的一聲令下,幾個爆破點的引線紛紛點燃。

然而這時候大家發現,其中一個爆破點的引線並沒有燃起。

關鍵時刻,張國立毅然衝上去點燃了這個爆破點的引線,在他往回跑時,所有的炸藥炸響,無數的冰塊從空中砸下來,隊員們急得大喊張國立的名字,張國立趕緊抱頭卧倒在冰上,所幸他命大,沒有一塊冰砸中他。

張國立在南極

張國立起身後,看到冰山被炸了一條口子,高興地跑了回來。此時的隊員們圍了過來,紛紛向他拍手,說他是好樣的。

這一次爆破十分成功,大兩座冰山間出現一道延伸至科考船的縫隙,科考船果斷起錨,突破了冰山的包圍。

科考船突圍兩小時後,縫隙再次合攏,直到科考隊完成任務離去也沒有再打開。

登陸之後,為了搶回困在浮冰中耽誤的時間,張國立每天拍完戲,還要幫忙參加中山站建設,工作時間長達十五六個小時。

張國立

上百斤的水泥包,他每天要扛幾百次,電焊工、混凝土工,他都學着干搶着干,一天重體力活做完,他記不得手套磨破了多少雙,只記得渾身疼得要散架。

南極圈的暖季,白天氣溫也在零下十多度,考察站還沒有建起來,晚上只能在雪地里搭帳篷睡覺根本休息不好,這種艱苦張國立挺了一個多月,科考隊的總指揮都說他是一條好漢。

張國立後來回憶起這段日子時坦言:「那次在南極,我把一輩子的苦都吃了!」

張國立在南極

張國立去南極拍《長城向南延伸》,劇組全部編製只有七個人,這部電視劇「小」得可憐,題材的意義卻非常重大。

我國的南極科考,就是從長城站開始,一步步走向輝煌。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著名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就提出我國應該對南極進行科考。

南極和我國相距近一萬公里,卻對我國氣候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大影響。

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國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對南極進行科考。

在建立南極長城科考站以前,我國對南極的科考,只能派科學家加入其他國家的科考隊,這對我國南極科考工作帶來很大限制。

南極長城站

南極不僅對全球氣候有重大影響,磷蝦、油、氣等資源也很豐富,南極科考對各國有極大的意義。

1959年《南極條約》向世界各國開放簽字,條約承認南極為世界共享,只能用於和平的目的。

我國1983年加入《南極條約》,可是因為沒有在南極建立科考站進行獨立研究,即使我國科學家已經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南極論文,我國還是不能成為南極協商國。

此時,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唯有我國不是南極協商國。

每次聯合國召開有關南極的會議,到了表決環節,主持人都會請非協商國的代表,出去喝咖啡,表決的結果,也不會向非協商國代表通報。

南極洲上豎立着《南極條約》協商過成員的國旗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世界上已有十八個國家在南極建立科考站,我國仍然不是南極協商國,實在與大國地位不匹配,也存在南極探索落後的戰略危機。

此時,在南極建立科考站已經刻不容緩。

1984年2月,32名科學家聯名向最高層,提出在南極建立科考站的建議。6月,我國就決定成立第一支南極科考隊,到南極建立科考站。

11月20日,由「向陽紅10號」和一艘海軍打撈救生船組成的我國南極科考船隊,從上海出發駛向南極。

我國首次自主成立科考隊到南極科考並建立科考站,參加任務的591名科學家、記者、建築工人等,既感到光榮也感受到嚴峻的挑戰,大家紛紛簽下「生死狀」,隨船物資中,還帶上了200個裹屍袋。

1984年,中國科考成員登上南極

12月18日,科考船到達阿根廷的烏斯環亞市,這是世界上最南端的城市,也是離南極最近的城市,科考隊在此修整並進行最後的補給,12月24日開始向南極挺進。

一路上,科考隊經歷了無數大風大浪,隊員們晚上睡覺,必須把自己綁在鋪上,要不然很快就會被晃下地。

12月30日,經過四十天的航行,科考隊抵達南極州的喬治王島,長城站選址就在這個島上。

抵達目的地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卸載物資。喬治王島沒有現成的碼頭,科考隊必須自己建造小碼頭,方便小艇停靠和汽車吊運。

可是南極海面風高浪急,剛壘起的小碼頭,頃刻間就被大浪沖毀。

二十多名黨員組成的突擊隊,穿着防水服跳入冰冷的海水中,奮戰了三天,終於建成了小碼頭。隊員們靠人工搬運,又花了十天時間,才把建站的物資運到了岸上。

南極長城站修建奠基儀式

南極施工異常艱難,在萬年凍土上挖地基,只能靠鑽子一點點掘進。

適合施工的時間就暖季一個來月,可是暖季冰雪融化,又會沖刷掉地基里的速凝水泥,建站人員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從地基中淘水,直到水泥完全凝固。

長城站從奠基到建成,一共用了四十五天時間,實際施工只有二十七天,創造了世界上在南極建站最快的速度波蘭在南極建站,整整用了三年時間。

一些外國朋友見我國科考隊員玩命幹活,好奇地問他們每天能掙多少錢。科考隊隊長郭琨回答說:「為錢每天給一萬也不幹,拚命干是為了振興中華。」

南極長城站修建成功

南極十級以下的風都不算風,十級大風風速最高可達每秒二十八米,十二級風速每秒最高接近三十七米,而南極的風速很多時候能達到每秒五十五米。

超高速建成的長城站,能扛得住南極的超級風暴嗎?

好像老天要為長城站做驗收,就在長城站1985年2月20日舉行竣工典禮的第二天,一場十二級以上的暴風雪襲擊了長城站。

暴風雪整整肆虐了48小時,長城站沒有被損壞,質量經受住了南極極端氣候的考驗。

長城站建成後,我國當年就成為了南極協商國,不過長城站在南極的邊緣,使得我國在協商國中話語權不夠分量。

南極長城站

由於沒有破冰船,我國想深入南極建站不太現實,所以我國才不惜巨資,購買了芬蘭的抗冰船改裝成「極地號」,並在1989年深入到南緯六十九度建立了中山站。

如今,我國有了自己的破冰船「雪龍號」,南極科考站已經建成五個,其中崑崙站在南緯八十度以上,我國南極科考進入到世界先進行列。

張國立有幸參與過我國南極科考的進程,這是值得他銘記一生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