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隱入塵煙》,發現這5個人生真相,才是眾生常態

今年看到第一個電影,就是《隱入塵煙》,而且一看看了兩遍。

像這樣小眾的電影,能被如此多的觀眾接受,實屬不易,電影的場景都很尋常,只要對農村稍微有所了解的人,都不會陌生,但正是因為尋常,所以才真實。

村裡被嫌棄的大齡男子馬老四,和哥哥嫂子居住,總是被嫌棄,同樣是被嫌棄的貴英,兩人結合成夫妻,相互扶持,不離不棄,儘管被生活一次又一次地摁在地上摩擦,但他們沒有怨天尤人,沒有失去自己的善良,而是始終熱愛生活。

兩人憑藉雙手,在土地里耕作,一點點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從四處漂泊寄居人下,到有自己的家,老四還打算給貴英買個大電視機,可以說,平凡到了極致,挨到了極致,也苦到了極致。

羅曼羅蘭說: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舊熱愛生活。

我想,電影的動人之處,離不開這種平凡到極致的熱愛。

這部電影我刷了兩遍,最後發現了這五個人生的真相,它不美好,也沒什麼正能量,但眾生常態,隨處可見。

01 活着,比死更絕望

在那個偏遠的小村裡,馬老四和哥哥嫂子住在一起,任勞任怨,幹了半輩子長工,卻是家裡最不受待見的那個。

貴英呢?從小落下病根,身體殘疾了,還不能生育,哥哥嫂子待她刻薄,「活得連個驢都不如」。

就這樣,村裡兩個最不受待見的人,領了證,走到了一起。

領證結婚後,馬老四搬離哥哥家,但他沒有房子,只能寄居在村裡沒人住的房子里,儘管如此,他們還是熱愛那個「暫時」的家,把結婚的「喜」字認認真真地貼在床頭。

不巧的是,村裡搞新農村建設,多年沒人住的房子,要拆掉,一棟房子給房主人一萬五,美其名曰響應政策。

馬老四和貴英,搬來搬去,然後找地方自己建房子,房子建好了,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家。

她們借了雞蛋,孵出的小雞也長大了,生蛋了,眼前日子一天天好起來,馬老四還打算收了莊稼賣了糧食就給貴英買個大電視,可貴英卻意外落水死了,馬老四孤身一人,他把收穫的糧食便宜賣了,將欠別人的東西全部還清了,把相依為命的驢子也放生了。

他或許是想就此追隨貴英而去,但他沒有死,他活着,只是他一磚一瓦一個人建起來的房子,被拆了,他離開了自己心愛的土地。

他活着,但活着比死更絕望。

死只是一瞬間的事情,活着卻要帶着這人世間的苦難,帶着這人世間的冷漠,帶着對愛人悲痛的回憶,帶着生活的瘡疤。

死,是最容易的選擇。

活着,是最艱難的承受。

02 越落後的地方,越充滿偏見

電影里有個場景,貴英看見路邊有一個小孩,很可愛,不能生育的她,想去拉一下那孩子的手,可是立馬有大人來將孩子暴走,還說貴英是「瘟神」。

什麼意思?不就是貴英身體殘疾,各種「無能」,他們覺得這是瘟神上身,怕她摸一下那個孩子,就會傳染給孩子!

多麼愚蠢的行為,多麼無知的偏見。

老四和貴英去鄰居家看電視,因為身體原因,貴英尿在褲子上,尿在人家的板凳上,正常有同情心的人,都會憐憫這個人的遭遇,可是鄰居不僅沒有同情,反而嘲諷和責備。

「你個瘟神,你咋把尿尿凳子上了?」

老四從兜里拿出紙來擦,又是一陣嘲諷。

「你擱點紙能擦乾淨嗎?」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想到一句話,「原諒他們吧,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他們沒有同情心,但他們覺得自己的行為正常,他們帶着偏見,但他們對自己的偏見覺得正常。

越是無知,偏見越多,越以為自己就是對的。

越是無知,越不知道同情他人,就是同情自己。

不可否認的是,越是落後的地方,越是充滿偏見,越是充斥着無知,因為文明的教化,還不足以讓他們看見更多的東西,他們就守着自己內心的偏見,過自己的生活。

03 大部分人的現實就是,利益比同情重要

魯迅寫了祥林嫂,祥林嫂就一直活着,那群將祥林嫂的悲慘遭遇當成談資和笑柄的人,也一直活着。

祥林嫂失去了心愛的兒子,可她身邊的那群人,對此並不同情,反而是麻木地將這些事情作為調笑祥林嫂的談資。

沒有同情心,麻木。

最後,祥林嫂做事越來越慢,主人家就將她趕出去,祥林嫂成了乞丐,直到死亡。

同情算什麼,利益才重要啊,不能創造價值之後,就只能被趕出去。

這是現實。

在電影里,馬老四和貴英的遭遇,也是這樣,他們自己的房子還沒有建好,借住在別人不住的房子里,可是聽說村裡新農村建設,沒人住的房子拆了補助一萬五,那個在外打工的人,很快就趕了回來,讓馬老四和貴英搬出去,因為他只請了幾天假。

其實房子什麼時候都可以猜,政策不會那麼快就結束,但是他就選擇將馬老四趕出去,絲毫沒有想過,馬老四齣去後,會遇到什麼。

就跟貴英的哥哥嫂子對貴英一樣,因為歸隱身體不好,哥哥嫂子養着貴英,利益受到侵害,恨不得將貴英打發出去。

最慘的是,貴英給了另一個可憐人一點吃的,他們就將貴英打得半個月走不了路。

同情?這東西在利益面前,過分脆弱,我想,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都是如此。

不涉及利益的時候,大家都可以表示同情,可是一旦涉及自身利益,就立馬換了一張嘴臉了。

這是最常見的現實。

逐利而行,這才是大多數人的最真實的一面。

04 苦難不值得歌頌,但不懼苦難的人,都是英雄。

我始終確信一點,若是可以選擇,沒有願意受苦。

馬老四苦,是因為他沒得選擇。

貴英苦,是因為她沒得選擇。

馬老四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他半輩子都和土地打交道,將半生都埋在了土裡,他和土地有感情,他受盡苦難,卻始終保持善良。

他一生很苦,但是他很善良,人家給了他一件衣服,衣服多少錢他記在心裏,他去給村裡的富人獻血,可是不取2一點好處,好處處為村裡人着想。

我想,這才是最值得歌頌的人性。

馬老四最後關頭,可謂是人生失去了所有希望,但是他依然想着要還清別人的東西,一點也不讓別人吃虧。

這才是真正的善良。

他沒有因為自己受苦,就怨憤別人,就怨恨命運,就因此失去他作為人最美好的東西。

順境之中的善良,可貴,但最難得的是一個人在逆境之中,依舊保持善良。

05 很多人總是熱愛自己沒有的東西

很多人總是嚮往自己沒有的東西,這是病。

這電影為什麼感人?我想,至少有一部分是人們對於田園生活的意淫。

比如說,馬老四建房子那一段,拋開實際來看,自己為自己蓋房子,很美,可是事實上,那種美,只是很多人一種詩意的意淫。


小時候,家裡要建房子,父親牽着一匹馬,到附近的河谷里去撿大理石,馬馱人背,每次撿一點點,撿回來之後,把大理石燒成石灰,再把石灰打成磚。


一棟房子的磚頭,都是那麼來的。


從開始準備材料,到最後建成房子,花了兩三年時間,很慢,很苦,很累。


但據我所知,村裡剛開始有人建平房的時候,幾乎每戶人家的房子都是那麼建成的,那時候有個小學老師,每天去學校教書,都要經過那條河谷,每次回來,他都會撿幾十一百斤大理石背回來,那棟房子的石頭,很多就是那麼來的。


後來他不教書了,村裡教書工資低,他出去打工了,現在早就有了幾棟村裡的大房子。


很多時候,主動選擇,是詩意,被迫選擇,就只是生活而已。

觀眾的生活,因為和電影的生活,隔着距離,因為大多數人這輩子就不可能那樣去生活,所以會覺得嚮往,覺得美好。

可以說,電影里那種生活,就是我們曾經努力拋棄的生活,就是被我們拋棄在身後的生活,漸漸就成了沒有經歷過這種生活的人們所嚮往的生活。

木心在給陳丹青等一票人上文學課的時候,他問,你們有沒有看過《荷馬史詩》?

很多人都搖頭。

木心就說,你們總是崇拜你們不知道的東西。

確實,因為不知道,所以才神秘,所以才嚮往,對於電影里這種生活,同樣也是如此。

但美好的生活,恰恰是從欣賞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開始的,恰恰是從熱愛自己的生活開始的。

06 希望我們都能主動選擇生活

電影里,馬老四和貴英的生活,充滿了很多無奈,很多時候,他們都是被生活推着向前,而沒有主動選擇生活。

我發現,這也是很多農村留守人的困境,當然,也是很多城裡打工人的困境。

沒有更多的選擇,是不得不這樣做。

而不是主動選擇的時候,時間長了,可能就會心生抱怨,也很難去看到生活本身是什麼樣子,因為光是生活,就用盡全力了。

所以,希望我們都能主動選擇生活,去做什麼,不是因為不得不做,而是因為自己喜歡。

去自己建房子,是因為自己喜歡,回到村裡種地,是因為自己喜歡。

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做生活的主人,而不是感慨生活的迫不得已。

當然,就算不能,也請你保持善良。

文|不有趣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