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只想死|子戈專欄


開腔▻▻▻

從神勇無敵、手刃鬼佬的冷鋒(《戰狼》1&2),到捨生取義、為國捐軀的劉培強、伍千里(《流浪地球》《水門橋》);

再從得意洋洋、沒心沒肺的夏洛王多魚(《夏洛特煩惱》《西虹市首富》),到看破生死、犧牲自己的張弛、獨孤月(《飛馳人生》《獨行月球》)。

中國電影最典型的兩位大明星,都在這些年裡改變着自己的銀幕形象。

這背後,則是中國電影進一步的悲情化:媽死(《李煥英》《奇蹟笨小孩》)、爸死(《人生大事》《刺殺小說家》)、孩子死(《誤殺2》《送你一朵小紅花》)、朋友死(《愛情神話》)、愛人死(《四海》)……

死,成了劇情里的必然,成了主角們永遠也解不開的心結。

當這樣的劇作選擇變得如此統一之時,我們很難不從中看到大時代的一角暗影。


——槍稿主編 徐元


中國電影的死與穩

文/子戈

作者介紹:影評人,槍稿主筆,一個不夠溫和的中間派。



這個中秋檔,一點也不合家歡。


我看的五部電影《媽媽!》《哥,你好》《海的盡頭是草原》《世間有她》《還是覺得你最好》中,全都有人不幸離世。據不完全統計,死者包括一個爸、三個媽,外加一個男友、一個哥。此外,五部里有四部是催淚片,三部有主角罹患阿爾茲海默症,兩部涉及自殺情節……這讓整個中秋檔看上去很喪。


這不是吉利不吉利的問題,而是所有創作者都不約而同地持一種悲觀論調,不得不說,這裏面有一種潛在的默契,抑或是,顯影着後疫情時代的集體癥候。


(圖註:今年中秋檔上映新片多達十二部,類型上也非常豐富,總票房突破3.7億元,觀影總人次超過943萬。但總票房仍較去年的4.99億元下跌26%)



五部電影中的「死」,都不是點綴,而是關要所在。


《世間有她》本身是部抗疫片,不談死,才奇怪,反倒是有且只有一人,顯得反常。


《還是覺得你最好》《海的盡頭是草原》和《哥,你好》中,死的都是「媽」。而且死亡通通構成最核心的敘事推動力。


具體而言,《還是》探討的是,母親死後家要如何維持?《哥》中母親的死因,成為全片最大的懸念。而《海的盡頭》含死量最高,除了母親,還包括一個蒙族少年,是他的死,換回了兩個漢族少年的生,以及男主角自己,他已身患絕症,時日無多。


《媽媽!》中死的是「爸」。這個從影片一開始就缺席的父親,化作一團陰雲,盤踞在片中那對母女的頭上,時刻籠罩着她們。


死,無疑是這個中秋檔的母題。


(圖註:中秋檔中《世間有她》陣容算最強大,宣傳主打「女性視角」,話題圍繞疫情、家庭與事業。然而截至發稿它在豆瓣僅有5.5分,夠不到及格線)



再往深處看,除《世間》以外,其餘四部電影都由人的死亡,上升到某種更抽象的死亡。


《還是》講述的是「傳統家庭之死」。它是一個關於「分家」的故事。


片中的三兄弟,不是異父就是異母。他們因上一輩的情感糾葛,被動組成一個家庭,又因上一代的死亡,面臨是聚是散的抉擇。而最後,這個家還就真的散了。它實際在表達,一家人不必強求共處一室,有時候,適當的「離散」,才能更融洽的「團圓」。進而,再考慮到這是一部港片,更別有一番意味。


從演員到劇情,《還是覺得你最好》港式風味濃郁,加上黃子華在粵語區的知名度,廣州佛山東莞占票房接近一半


《哥》片淺嘗輒止地觸及了「工人階級之死」。影片大背景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國企改制時期。而片中那兩枚由三八紅旗手打造的「鋼的戒」,是愛情的象徵,也是工人階級的榮光。


《海的盡頭》和《媽媽》都在講「記憶或歷史之死」。


前者因為人之將死,記憶也要隨之消散,才有了尋訪歷史的旅程。但弔詭的是,它所要追溯的歷史——始於五十年代末的三年困難時期,恰恰是一段最被遮蔽的歷史。而這部電影也並沒有尋回它,而只是把它轉化為一種避重就輕的溫情敘述。


而《媽媽》一片對歷史的叩問要更深,也更痛。影片隱晦地表達了,當年父親因為在動亂中受迫害,再加上女兒的不理解,投湖自盡。這也造成了母女間多年的積怨。後來女兒患上阿爾茲海默症,記憶開始紊亂並一點點逝去,這時母親才重新做回一位母親,照顧起失憶的女兒。


某種意義上,遺忘歷史,就像是一個國家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症。其結果當然不僅是失憶——忘了我是誰、從哪來——更是整個生活秩序的崩塌。


然而,《媽媽》一片也只能蜻蜓點水地談及一切,後半部分又成了通俗的催淚片。儘管我還是挺喜歡它的結尾,母女倆面向大海,矗立在潮水洶湧的海灘,不難猜測的是,她們將隨遠去的歷史一併被吞沒。


應該說,這次的中秋檔,「死」是最不合時宜的話題,也是最為醒目的亮點。


《媽媽!》聚焦國內電影很少大篇幅展現的老年群體與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媒體對它的宣傳仍然是「年度催淚彈」



除死以外,無大事。


這個中秋檔整體很糟糕,但這一點也不意外,它無非是中國電影現狀的一個縮影。


某種意義上,當下的中國電影已經成了保守、平庸的代名詞。


你會發現,那些已然在網絡上被廣泛討論的先鋒話題,從來不曾出現在當下的大銀幕上。換而言之,電影作為一種公共媒介,在此地早已喪失了應有的社會功能。而大銀幕作為一面照見現實的鏡子,也早已成了歪曲現實的哈哈鏡。


拿女性議題來說。這次中秋檔的五部電影,都內含有顯著的女性元素。


《媽媽!》是一出徹頭徹尾的女人戲,《世間有她》是一部主打女性視角的抗疫片,《海的盡頭是草原》講的是母親尋找失散多年的女兒,《哥,你好》講的是拯救母親的故事,《還是覺得你最好》中,是母親而非父親,凝聚起這個特殊的家庭。


(圖註:李少紅說,第一時間就是想寫家庭成員面對變故的反應,這是很值得觀察和玩味的。《世間有她》成品出來後被誇得最多的仍然是不需要再誇讚的周迅演技)


然而,在如此奪目的女性元素背後,卻是女性議題的一再隱形。當然,並不是說,涉及女性的電影就必須討論女性議題,但至少在處理女性角色時,應該把當下越來越勃發的女性意識作為某種前提去對待。可事實並非如此。


《媽媽》和《海的盡頭》如一對鏡像。前者中的男性——父親始終缺席,卻成為一種強大的在場力量,左右着母女關係的離合;後者本質上是個媽媽找女兒的故事,但這個故事卻必須通過一位男性的視角和敘述,才得以呈現。


如果說這些還只是創作上的取捨,那麼後三部電影,則是赤裸裸的保守甚至倒退。


《哥》煞有介事地大玩穿越,最後落點卻是一個無比陳舊的問題:保大人,還是保孩子?這個問題我上次聽見還是在《甄嬛傳》里。而其本質,無非是在問,對一個女性來說,母性與人性孰輕孰重。而《哥》片為了成全母愛的偉大,自然要保下孩子,且主創為了降低男主角的道德風險,把他故意設計成一個大軟男,對老婆唯命是從。當真是,老婆說保咱就保,世上只有媽媽好。


(圖註:《哥,你好》頂着穿越題材、年代濾鏡出場,好像從開心麻花作品裏抽取元素再拼湊出一部電影,笑料保守、議題落後,很難不說擺爛得相當明顯)


《世間》的最大賣點就在於女性視角。但片中的那段「媽寶」宣言,卻令人咋舌。白客飾演的媽寶男對妻子哭訴:「從前人家說我是媽寶,我還不樂意。但我現在承認,我就是媽寶,我被你們照顧慣了。我現在只希望,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再做一次你的丈夫和媽(患上新冠,生命垂危)的兒子。(大意)」結果,這段媽寶宣言剛說完,鏡頭一轉,那邊媽媽還就真醒了。堪稱現代版「媽媽再愛我一次」。


《還是》一片拋開分家的主題,講的仍是多角戀的老套故事,戲劇衝突圍繞在「兩女追一男」與「兩男讓一女」之間。而讓我這個男性觀眾都感到不舒服的是,影片結尾兩兄弟的和解方式,是大哥幫傷了手臂的二弟扶着生殖器小解……那個鏡頭的機位,是兩人面對鏡頭,畫面只拍上半身,看上去,很像是把影院的觀眾席當作小便池。


以上種種在女性議題上的保守、倒退,絕不是孤例,而是普遍存在於各種社會議題中。中國電影早已大大落後於時代,落後於觀眾。它越來越像春晚上的小品,總是操一口四五年前的網絡流行語,講着過時的笑話。


因為它最擔心的從來不是怎麼演好,或怎麼取悅觀眾,而是怎麼能不出錯,怎麼能先把既定動作完成。即,先活下來。


(圖註:《還是覺得你最好》構建了一個屋檐下三男三女糾纏的感情,實際是以一位台灣女生作為這個家庭的旁觀者,她點破了主角複雜關係中的心結)



下沉年代裏,最先下沉的是經濟,緊隨其後的是觀念。


而電影作為一種以表達觀念為重要目標之一的經濟活動,勢必無法在這樣的年代獨活。等待它的,也只能是隨之一起下沉。


中國電影正處於這樣一種困頓之中。面對疫情不斷加劇的經濟壓力,加上意識形態審查與民間輿論審查的雙重夾擊,留給創作者的空間已然不多。而越是在這樣的境地里,「求穩」越成為唯一可行的選擇。


於是,社會議題沒人再碰,催淚、搞笑大行其道,主旋律成為最保險的鐵飯碗,所有挑釁的、尖銳的、先鋒的、新穎的表達,通通被自我磨平。更不用提,長此以往,這種求穩心態帶來的是更普遍的創作退化,以及嶄新而牢固的舒適圈的形成。


(圖註:這部與朱莉婭·羅伯茨作品同名,豆瓣沒有評分,主打維護司法公正、追求真相的電影已經上映一個月,而你可能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中國電影的死與穩,本是一體兩面。


越是在絕境中,創作者越會不經意地流露出悲觀、向死的情緒,也越是在這片死寂里,求穩才成了所有人的一致選擇。


自然,這選擇也不止是創作者的,而是每個人的。說到底,是我們一起選擇了中國電影的此刻,一起決定着中國電影的未來。


至於何時才有轉機?我也不敢妄論。畢竟經濟的復蘇容易,觀念的鬆動極難。它大概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都還看不見拐點出現的可能。


不信,請看國慶檔的片單。



編輯/徐元

排版/青檸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