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海帆
由於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和隔膜,雙方都有偏見。以電影為例,在很長的時間裏,尤其是早期的好萊塢電影中出現的華人形象都比較負面,其中的典型形象是「傅滿洲」系列電影中鬼鬼祟祟、長相猥瑣的傅滿洲和70餘部系列影片「陳查理」中的對白人俯首帖耳且矮小、機靈、斜眼的陳查理。而後,在《蘇絲黃的世界》、《六福客棧》等影片中,雖然主角的形象相比正面了很多,但是,其中大多數的中國人的角色都是由美國人扮演的,比如曾獲第十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根據賽珍珠小說改編的《大地》中的王龍,他本是個地道的中國人,卻由一個長得一點都不像中國人的演員保羅·穆尼扮演,雖然他的演技得到稱讚,但是卻讓中國觀眾看得「很不爽」。
《大地》中保羅·穆尼扮演的中國農民王龍
1951年,為配合正在進行的抗美援朝運動的宣傳,上海文華影業公司決定拍攝一部「諷刺美帝」的電影,與其他直接表現解放軍和志願軍與美帝及其「走狗蔣介石反動派」在戰場上鬥爭的電影不同,這部電影故事的地點是在美國本土,而電影中的角色也全是美國人,而最具「看點」的是,影片中的美國人全是由文華公司當紅的演員扮演,這部電影就是新中國唯一一部「全由中國人演美國人」的中國電影《美國之窗》,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的電影人也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式,報了好萊塢電影「醜化華人」的「一箭之仇」。
影片海報
《美國之窗》根據蘇聯作家狄豪里赤納同名小說改編,此前曾被黃佐臨搬上話劇舞台,據本片導演之一葉明回憶,當時文華公司正好有兩個攝影棚空置,且又有配合抗美援朝宣傳的政治任務,於是,他們便將這部獨幕政治諷刺劇拍成了電影。影片由黃佐臨、石揮、葉明導演,劇中的八個美國人分別由於飛、石揮、陳述、林榛、宏霞等扮演。
本片的故事為:朝鮮戰爭期間,許多美國勞工包括本片男主角堪特(于飛飾)在內都失業了,生活無望。
一天,當堪特擦完一座大廈的玻璃,準備從四十二樓窗戶跳下去的時候,資本家巴特拉(石揮飾)在他身上發現了巨大的商機,在獵奇成風的資本主義社會,跳樓也可以成為暴富的機會。
巴特拉和一眾公司簽訂了合同,叫來一群媒體,讓堪特幫忙在廣播里說點告別話,順便給一群公司打廣告,然後再跳下去,如此一來堪特就可以拿到不少錢留給他的家人,實際上巴特拉可以從中撈到三倍於堪特所得的一大筆錢。
堪特一開始對此半信半疑,不斷答應了巴特拉的條件,直到安裝設備的幾個美國工會勞工啟發了他,堪特才一步步識破了巴特拉等資本家的險惡用心,最後用智慧和勇氣挫敗了他們的吸血計劃。
工會的勞工告訴堪特,只有回到人民中,才能解決問題,在影片的結尾,工會勞工和堪特站在摩天大廈的頂部,遙望着東方的蘇聯,滿懷希望地說:「遠遠的,我們能看到另一個國家放出來的曙光,那是我們美國人民最後的希望。」
時過70年,重溫《美國之窗》這部以社會主義國家創作觀、價值觀並藉由中國人扮演的美國人之口表達出來的影片,可以看到當時的電影人在配合宣傳上的「創新創意」和良苦用心,而拋開意識形態的烙印,僅從影片技術層面上來看,這確實是文華影業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首先,讓人深感意外的是,70年前的中國電影化妝技術就如此出色,在影片中,由化妝專家陳紹周用橡膠製品給演員們做的假鼻和額部,不要說是于飛這樣本來就有點像外國人的演員,就連石揮這種純正的中國人的面孔也被化妝的毫無破綻、真假難辨,看上去和美國人沒有任何差別。其次,從劇本的台詞到演員的形體和語氣,于飛、石揮等模仿好萊塢演員,都十分「美國化」,這顯然比後來「上譯廠」只是單純地表現外國電影語言上的「洋味」要複雜許多,所以,無論怎麼說,《美國之窗》都可以算的上新中國電影中一部別緻的影片。
于飛(1922-1998)
在本片中,後來以「敵情報處長」聞名影壇的陳述初登銀幕,而扮演外國人的「專業戶」于飛則在影片中出演主角堪特。于飛生於1922年,原名俞其昌,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但長得比較「洋化」,所以後來長期在中國電影中飾演外國人,而由於歷史原因,中國電影中出現的外國人一般都是反派,所以于飛也是個「外國反派表演專業戶」,他演過神甫、主教、美國大兵、蘇聯特務、美國顧問等。于飛於1998年去世,享年76歲。
(本文根據相關資料整理編寫,圖片來自網絡,若有異議告知我們即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