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故事, 配不上李安導演的才華

大概是因為沒有期待,所以並不覺得失望。對我來說,這部電影的神秘之處在於,的確無聊,但我全程都沒有睡着…

大概是因為屏幕不夠大,設備也沒有跟上,李安追求的120幀新技術我是沒有體會的…不過,cg真的是人類電影的未來吧…不吹毛求疵地說,cg版年輕威爾史密斯幾乎沒什麼破綻,如果不是事前知道他是cg技術產物,我大概會毫無察覺。不如說,可以和電腦人物對戲的演員們也毫無演技痕迹這點相當厲害。不過…這部電影真的有人物可言嗎x

在人物塑造上,大概是我不能全部聽懂的緣故,完全沒有get到人物的魅力與特別之處(但女主角的顏我好吃!沒有強行感情戲真是太好了)。劇情也相當單薄,退休的殺手糊裡糊塗地被人追殺,發現對方是年輕的自己,一番纏鬥掙扎之後幫助克隆人完成了自我認識,去追求新的人生。幾乎無腦,很難說引人入勝。不過這樣也好,交代完人物背景設定之後,似乎全片的重點都在「克隆體倫理」這件事情本身了。不過反派的設定既不合情也不合理…造克隆人出來當兒子養大再派去反殺本體最後還實力不夠到底是為了啥…既不是當戰爭機器往失去人性只有殺手技能的方向去養,還編出漏洞百出一戳就破的身世故事來糊弄人…這難道不是最高級的愛意嗎…(什麼養成系play,得不到你就殺了你)不如說這個反派搞克隆人我就覺得這哥們腦子不太行x 既然口口聲聲說著「追求完美」,要完美就不能挑真實存在的人類下手吧…人類,大概正因為不完美才是人類吧。於是這個設定就給人一種九十年代探討克隆倫理的過時感。全片似乎都在強調主體的後援、人情味和年輕克體的單打獨鬥,別無退路與支持的孤獨,大概也是「愛的產物」和「人造產物」的區別之一吧。

電影看罷,看電影之前的那個本質問題並沒有得到解答:這個故事用120幀規格去拍的必要理由在哪?打鬥的部分是很帥沒錯,但打鬥場景的清晰度是臨場感的必要條件嗎?觀眾投入到故事中是這一目的的追求嗎?但我看來…如果不是想像力和特效爆炸,情感共鳴才是電影應該追求的東西吧,對情感來說,畫面的清晰度真的有這麼重要嗎?劇本、台詞、人物——比起清晰度來說重要的東西太多太多。這部電影因此,很遺憾,只能算作一個試驗品。

不過,看電影的過程里我一直在思考克隆人相關的事情,看完電影也有想說的話,那麼作為「電影」這一載體本身,它的任務就完成了。(我以為電影其實是設置情景,代入,輔助思考。至少李安的電影是。所謂第二人生。)所以還是能算在合格線上。

人是怎樣成為人的呢?所謂的「人的核心」,不正是記憶、經歷與情感嗎?必須由時間賦予而無法代替。不知道為什麼在看的時候我屢屢想重返88年,要是生於1988,大約真的很好很好吧?但這個「很好」的判斷是現在的我做出來的,生於1988的另有其人,總之,不再是我。

如電影所說,be father, be husband,人應該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賦予的那些痛苦與快樂。背負的使命如是云云,如果不能支撐前行,就只是單純的壓力罷了。我的人生、這副基因在另一個家庭、環境和時間裏成長會是什麼樣子呢?那大概是一種全新的可能,這樣一想,覺得或許不能用所謂的「天分不夠」來束縛自己。

不知道為什麼就想起一一里那句台詞,「我回去了年輕時候的一些時光,好像人生重來了一遍,但重來一遍我好像也還是這樣。所以就覺得,回去重來一遍,好像真的沒有什麼必要。」

就還是以最初的期許來看自己吧:我長大,會不會,去遠方,成為誰。

好的壞的,遠的近的,都是既成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