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指標讓你了解一個導演的水平是不是牛逼

不牛逼的導演基本只會用多機拍攝,後期交給剪接去剪。觀眾看個熱鬧,比如《風語者》《洛杉磯之戰》,一看就是人多,錢多,攝影機多。牛逼導演在大場面的時候依然把控全局,法度嚴謹,比如《影子武士》《現代啟示錄》《黑鷹墜落》《TDK》。其實 Michael Bay 的場面調度水平也不錯。

2、多人對話

多人對話要拍得好看,需要深刻了解什麼是場面調度。群戲大師阿爾特曼的《高斯福德莊園》提供了樣板。李安的《理智與情感》的群戲,老實說,鏡頭語言方面很一般。

3、性愛場面

國內導演對付這樣的東西,能做到敢拍已經是最高境界。電影裏面的性愛場面,能做到完全為影片服務,不出格,不喧賓奪主,自然天成,已經很考驗導演水平。

4、人物出場

絕大多數導演對人物出場都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往往人物該出場就出來見人就是。其實細看經典電影裏面的人物出場,你會發現大導演的功力是隱藏的很深的。看看《西部往事》裏面查爾斯·布朗遜的出場吧。

5、長鏡頭

很多人都喜歡裝大師範兒,搞長鏡頭。老實說,長鏡頭很考驗場面調度。侯孝賢的《悲情城市》裏面的長鏡頭,場面調度不絕後也基本空前。

還有若干長鏡頭大師,帕爾馬,安哲等,判斷長鏡頭優劣,只需要看你能不能看出調度和信息量。國內導演的長鏡頭只剩下「長」。

6、室內兩人對話

某次跟個剪輯聊天,我問他覺得什麼最難剪,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回答是室內兩人的對話。他看出我表情詫異,繼續說,因為很多導演都是大全景加正反打草草了事,素材就那麼些,我要是就這麼剪,這戲,還能看么? 如果說多人對話像甜點中的蘇芙蕾,要麼精妙絕倫,要麼形神都shit,沒什麼中間地帶,那麼室內兩人對話就像cheese cake,看上去普通,可能吃起來差別不很大,但一旦出彩,就會讓你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舉個例子: 林克萊特的《甜蜜的**我》(Rape),全片都是室內戲,大部分時間只有兩人,諸位可以看看他是怎麼處理的。

也許有人講,類似於以上這個例子,它劇本寫作本身技藝就已經相當高超,這點我不否認,這些室內戲寫得都很舞台化,但即便如此,電影不是把你拖到固定地點坐下來看完的藝術,如果真的成了個舞台劇的攝製版,早逼着觀眾離席了。 不信,你閉上眼睛想想,這些段落,你會怎麼處理。

7、不講話的敘事段

某些藝術電影或者某些過於「詩意」的電影,大段場面不講話,沒什麼了不起,因為沒有硬性的敘事任務。但對於要講故事的電影,不依靠對白、旁白、字幕,就靠畫面,最多加音樂,就把事兒說清楚,說巧妙,並不容易。

這裡又得提西部往事的開頭了,基本一句話沒有,但戲劇張力滿溢。老無所依中大段追殺戲的處理,也是靜默無聲,殺氣十足。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

8、一個平時演技矬到爆的演員在此片中的表演

選擇演員、調教演員、發掘演員潛力是導演的重要功課。但不可絕對,因為很多時候導演未必有演員的最終選擇權,而現場說戲可能也落在執行導演頭上,但指導表演仍然是導演的重要工作,為了方便識別,不如看看一些公認的「差」演員在此作前後的反差。

這方面的典型是杜琪峰,張家輝、古天樂這種好璞玉自不待說,值得一提的是他對任賢齊的改造。雖然小齊難說脫胎換骨,但至少在他指導下,他的戲能看了。

大陸這邊,演員出身的康洪雷在指導表演這塊比較出色,像《士兵突擊》的演員幾乎全部因為這一部戲翻身的情況着實不多見。雖然我對康導其他方面或許有意見,但他對演員的提點能力確實非常牛。

最後,似乎並不能一概而論,沒有哪一個『場景』最能看出水平,動作戲好像更容易出彩,但能把對話戲拍得抓人也是技術;大場面似乎更好看,但小空間也能逼迫導

演琢磨攝影機運動和場面調度;悲劇場景可能給觀眾心理衝擊較大,但喜劇場景其實對節奏和視聽思維要求很高。所以我也說不出哪個場景,我只能說,衡量導演水平,要看他如何用視聽語言引導情緒。

一般說來,開場戲最吃功夫,大多數導演都會全力設計一個開場。導演塞繆爾·富勒說過:如果一部電影在開始沒能抓住觀眾的心,那這部電影就只能淪為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