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片的起起落落

眾所周知我們八九十年代港產片進入了高產期 每一部都是精彩的,從七、八十年代邵氏走紅的李小龍 狄龍 爾冬陞 等一大批優秀演員。到九十年代電影業百花齊放,爆紅了周潤發 成龍 李連杰 周星馳 梁朝偉等一大批演員將香港電影業引至了顛峰時期。

但是好影不長隨着韓流的衝擊,和觀眾群體年輕化,人們觀影標準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更多的傾向了情感偶像劇 所以在電影業迅速變遷時代中,香港電影業也失去了發展方向。

首先香港電影在回歸後的政策干預下,由原來的舊港產特色變成了趣味的引進配音版本,失去了電影原聲質量,讓新一代觀眾無法看到電影質量。攝影手法更是從實照變成了電腦布幕,隨意動用五毛特效。

由於周星馳的無厘頭風格,直接影響了後面的電影爭相模仿。出現了偽喜劇,沒有思想,沒有電影主旋律,讓電影變成了偽電影,導演更是認為觀眾喜歡而漸漸讓香港電影走向腦殘爛片?

唯一能夠打破香港電影的低谷首先得從電影的質量做起,你拍好了,哪怕像當年的《國產007》一樣不能上映那也是經典好電影。其次要絕對的電影原聲映,粵語怎麼了?看不懂不要看嘛,像現在內地的電影一樣基本上都是方言上出演,沒有配音。這不能說不尊重國家語言文化,因為這就是電影,電影就本應該有它自己的藝術立場。

或者後來一批優秀的電影人意識到了,像杜棋峰,他拍的《黑社會系列》就拍得很好。後來陳木勝的《掃毒》堅決粵語原聲上映,得到了一致的好評,成了一個好IP。後來的王晶也覺醒了,一口氣來了次《追龍》依然是電影原聲上映,這次讓他直接扔了爛片之王的帽子。

香港電影其實它是最有可能走向世界市場的。然而要恢復以往的鼎盛不是不可能的,首先要做到好的電影質量,拒絕炒冷飯,還要堅決做原聲電影,這樣才可以慢慢重回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