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比較熱門的一個問題:
什麼樣的男性是女性最無法接受的?
高居前三的是:出軌、暴力、媽寶男。
確實,媽寶男是高居前三的,但很多媽媽都不覺得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方式有問題。
但事實如此,就一定是過界的親昵造成的。
15歲才讓兒子分房睡的媽媽?
什麼叫過界的親昵?
台灣女星狄鶯曾在節目中透露道,自己很「寵愛」兒子:從小在自己身邊長大,任何事情不用他動手,都是幫他做好。
正常孩子一兩歲就斷奶了,可他的孩子到12歲才斷奶。
在孫安佐小時候,狄鶯還曾帶着他參加馬拉松式的接吻大賽,參賽者大多是情侶、愛人,可她居然帶著兒子親吻數小時,簡直令人大跌眼鏡。
孫安佐11歲後,也要貼着媽媽狄鶯睡覺,甚至在兒子15歲時,偶爾還會和爸媽同床睡覺。
作為星二代來說,孫安佐在台灣還挺出名的,狄鶯帶他上過很多綜藝,也多次大膽分享「親子趣事」。
說到為了兒子的健康,每天盯他吃飯七個小時,一個月把他養胖5公斤;為了兒子的安全,狄鶯要求他十八歲之前不可以一個人出門。
她語氣里充滿了沾沾自喜,彷彿這樣養育兒子是了不起的方式。
狄鶯也十分重視兒子的成長教育,從小就在貴族學校讀書,高中一年學費近60萬台幣,畢業後更是送到了國外留學。
狄鶯嫁給孫鵬後,依舊我行我素,常常出門喝喝酒、購購物,花錢如流水,絲毫不顧家。
孫鵬抱怨道,自己辛苦錄節目的錢還抵不上她給代駕的一次小費。於是無數次的爭吵加劇了感情的破裂,他們在一起的第五年離婚了。
為了分散感情給自己帶來的傷痛,她一心撲在孩子的起居、教育上,更是將控制欲強加在兒子身上,不讓他見爸爸。
狄鶯在兒子身上傾注了許多心血,她篤信兒子將來一定會成為社會棟樑。
一天,老師告訴狄鶯,兒子曾經對她說:「我想搶同學的爸爸,因為他爸爸好好!」於是狄鶯反思了自己,後來一家人重歸於好。
狄鶯很珍惜復婚之後的家庭,她便與姐妹全部斷交,健康的關係本是各自有生活,而不是為了誰去放棄自己的社交圈。
她偏偏以將全部心思都放在家庭上為豪,她後來上節目還自嘲「我沒有朋友!」
就此家人是她唯一的重心,她自以為地用母愛鑄造了銅牆鐵壁的堡壘,讓孫安佐毫髮無傷地成長——
11歲,上小學的孫安佐不能一個人出門,12歲才斷奶,每晚回家會和狄鶯一起睡,睡的時候狄鶯會脫到只剩下內衣。
直到孫安佐15歲青春期,看到自己的身體會有生理反應,這才徹底讓孩子分開睡。
這個堡壘確實讓孩子從來沒受傷,也成功把他囚禁在了自己身邊,只因她相信這樣一定可以讓兒子以後成才。
可她想不到,過度的愛卻將孫安佐親手送進監獄。
溺愛結惡果 終身禁入美國
2018年,18歲的孫安佐在美國留學期間,犯了一個很不可饒恕的錯誤,與狄鶯的期待大相徑庭。
因為他和同學說「我要用槍襲擊學校,你們最好別去。」結果同學怕出事,報了警。
警察在他的住處搜到了很多非法持有的手槍、彈藥。
於是他在異國真的被囚禁了牢獄,拘禁四個月,其後被遣返回國,且一生不得入境美國。
回國後已20歲的孫安佐被狄鶯帶着四處做慈善、參加綜藝,希望能在娛樂中刷臉,從而洗白兒子。
綜藝節目中,連吳宗憲都直接批評:「他犯了個過錯就是太愚蠢,怎麼會在人家的國家講要恐嚇?」
狄鶯有近乎偏執的保護欲,根本不講理,兩次為了家人出頭,暴打工作人員,甚至護子心切地指着吳宗憲大罵。
在媽媽的包庇下,孫安佐繼續渾噩度日。有台灣媒體後來曝出他和不同的女網紅成日廝混,對方懷孕後又不負責任地消失。
狄鶯又是為什麼對孩子如此包庇、溺愛呢?
她出生於60年代台灣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早逝,母親獨自帶他們四個孩子,謀生十分艱難。
小小年紀眼看着母親被別人指點、欺負,她心裏暗暗發誓一定要有出息,保護好家人。
狄媽媽唱歌仔戲謀生,從小在劇團長大的狄鶯耳濡目染,功夫自然十分了得。
有了這一身本領,狄鶯就拿着武術刀追着那些欺負自己的男生滿街打,狠到對方求饒才罷休。
狄鶯暴烈的性格就是來自於童年吃夠了苦頭,所以才這麼希望能保護家人不受到傷害。
進入了演藝圈,她仗着漸漸成功的事業,變得目中無人,拍戲時故意對對手演員下狠手,不僅不道歉,她還很得意地說:「被我踢過的演員都會火。」
在狄鶯往日風光中,事業順風順水,生活中愛情美滿,年少得志,可狄鶯不懂得珍惜,反而愈加的囂張。
所以後來台灣媒體完全不買賬,引得網友對他們一家狂噴。
孫安佐在犯了錯誤,甚至觸犯法律後,仍然是躲在了母親的身後,讓其為自己遮風擋雨。
而面對兒子的行為,狄鶯不僅沒有指責教育,依舊是一味地縱容,看起來也並沒有在意兒子對是非的認知。
如此奇葩的過界保護,究竟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適當的親密 健康的成長
狄鶯從來沒有覺得對孩子的溺愛,是造成他走上歧途的原因,她更願意相信保護孩子不受傷害,才能助他成為人中龍鳳。
古語里有個成語叫做「兒大避母」,意思就是指在兒子長大後,家長要懂得避諱,尤其是做母親的,更要注重保護彼此的隱私。
如果狄鶯從小教育兒子男女有別,不縱容兒子,尊重女性,也許就不會釀下如今的惡果,溺愛葬送了孩子的一生。
每個人面對不同的人應該有不同的方式,尤其是異性。不可以混淆性別意識,尊重隱私,孩子才會有邊界概念。
其實「女大避父」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父親的角色沒有很好地引導,就會對孩子這些意識的建立帶來不利影響,影響孩子的成長。
有分寸的愛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營造出更和諧的親子關係,「適當的退出」才是正確愛他們的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台「號」用戶上傳並發佈,本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