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底層小人物的寫實電影, 無家可歸的一家6口, 如何面對難關

遠離家鄉,在外漂泊,對現在的人來說已經太正常不過,京漂,滬漂,城市化的腳步讓我們不得不背井離鄉,而心中那份對家的渴望,對能夠有一個安定的窩的憧憬,時時讓我們體會到孤獨與無助。當然了,這種感覺可能只有自己一個人在默默承擔。而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羅茜》,則講述了一個帶着家人一起「漂泊」的故事。

羅茜是4個孩子的母親,由於房東準備賣掉房子,她和丈夫約翰不得不搬離租住了7年的房子。然而由於房價的高漲,租房已經非常困難,約翰需要上班養家,找房子成了羅茜不得不面對的事情。

影片的風格

影片的開頭就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愛爾蘭的租房短缺和房租高漲,已經致使愛爾蘭成為歐洲地區,完整家庭擁有固定住所比例最低的國家,許多人踏上了尋找短租的漂泊之路。這裡就給全片定了寫實的基調。

在環境的處理上,影片用了較為壓抑的陰沉天氣和昏暗黑夜,從未展現一縷陽光。而一家人擠在狹小的車內,孩子們的嘈雜,窗戶外的雨水,也在渲染着一種讓人壓抑的氣氛。

影片里的時間跨度僅僅兩天,通過兩天的時間,以羅茜找房為主線展開,主旨非常明確。影片也沒有刻意製造矛盾點,而是用一種平靜的近乎陳述的形式,把一家人的兩天生活以紀錄片似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在貼近生活的視角下,讓人對這一家子的遭遇產生同情。整體觀影感受上來說,心酸無奈的同時,也被女主羅茜的頑強精神所感染。

即使面對困難,不要丟失尊嚴

羅茜是個有莫大勇氣和擔當的女人。獨自一人帶着孩子到處跑,不僅要接送孩子放學,還要不斷承受找房子被拒絕的滋味。對於這些,她沒有責怪任何人,依然勇往直前。就像當米莉責怪凱莉害得大家失去了本應能住的房子時,羅茜對米莉說:這不是任何人的錯。

當她尋找失蹤的凱莉,來到自己母親家門口的時候,只要答應母親給父親認錯,就能夠帶着孩子們臨時居住,但是羅茜放棄了。這裡我們無從得知她和父親發生了怎樣的矛盾,但是她堅持自己的觀點,不為困難放棄尊嚴的做法,讓人感嘆。

這樣的情形影片里有過多次展現:

當羅茜帶着女兒來到朋友家裡時,面對朋友的那句「無家可歸」的表述,羅茜以「我們不是無家可歸,只是還沒找到」。在羅茜心中,家,並非以房子來衡量。

當被老師告知,女兒米莉被同學嘲笑為「臭米莉」時,她流下了傷心的眼淚,同時也明確告知老師,不應該讓學生這樣說自己的女兒,這不僅是維護女兒的尊嚴,也是在維護自己的尊嚴。

當女兒凱莉想要暫住同學家,被羅茜嚴詞拒絕時,她不願讓女兒寄人籬下,遭受非議,同樣是為了尊嚴。

正是這樣的自尊心驅使着羅茜,使她擁有了面對困難時那種堅定不移的勇氣。

對孩子的教育,並不靠打罵

影片里,羅茜一家對子女的教育態度,值得所有為人父母者思考。

試想一下,一車子嘰嘰喳喳的熊孩子,講了幾遍依然我行我素,換做是你,你受得了嗎?恐怕早已經使出「獅吼功」和「降熊十八掌」了吧。

然而這個給人感覺無比「剽悍」的羅茜,面對子女卻有着無盡的溫柔,丈夫約翰也是如此。

女兒米莉因為同學們嘲笑她而不想進教室,只想去看狗狗時,羅茜並沒有強制她立刻進教室,而是帶着她離開學校,讓女兒有一個輕鬆愉悅,忘記煩惱的心情。

兒子阿飛因為懷念曾經的家,玩着院中的蹦床始終不願離開,羅茜不得不把他抱走,面對傷心嚎哭的阿飛,羅茜只是留着眼淚,並不斷說著「親愛的,對不起」。

對待孩子的不懂事,羅茜並沒有以大人的標準來「懲罰」孩子,而是充分尊重和理解了孩子。孩子小不懂事是正常的,當然也是需要教育的,但是動輒非打即罵的方式,真的能教育好孩子嗎?無數的例子證明了未必。用愛去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恐怕才是父母們最需要向羅茜學習的。

同甘共苦,方為愛情

第一個夜晚,當住在廉租房裡時,面對從未有過的糟糕境地,約翰依然能夠抱着羅茜開着玩笑說「終於實現了住旅館的願望」。面對困難,兩人樂觀積極的樣子,給沉重的氛圍添加了一絲活潑的氣息。

第二個夜晚,當沒有找到房子,面臨在車裡過夜時,約翰流下了男人的眼淚,他為沒能照顧好羅茜而自責,而羅茜則表示不需要說對不起。相擁而泣的兩人,面對孩子的呼喚擦乾淚水,令人動容。

雖然羅茜沒有找到房子,而約翰沒有一份好的收入來源,面對這樣的困境,羅茜和約翰並沒有互相指責和埋怨。患難見真情,說得就是這樣的愛情吧。

值得關注的是,這部寫實題材的電影,反映的正是2018年時愛爾蘭的真實情況。和一般反映社會現實的電影不同,這部電影沒有辛辣的諷刺,沒有尖刻的影射,僅僅在用一個平和的心態,講述一個平常的故事。然而正是這份真實,才讓人感同身受。

影片最後部分有一個全片唯一的歡樂點,一家人坐在車裡,用薯條當做「武器」開心地打鬧,此時的背景音樂也一改之前,歡快無比。即使我們不知道最終這一家人是否找到了理想的居所,但是毫無疑問的是,他們的家,永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