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長》萬米高空首映 對比薩利機長 不看特效憑故事看哭觀眾

9月20日,在相關機構和專業人士的指導與顧問下,電影《中國機長》順利地在符合安全規定的流程中舉辦了萬米高空首映禮,出品人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於冬,導演劉偉強、監製李錦文,領銜主演張涵予、歐豪、杜江、袁泉、張天愛、李沁等亮相。

首映禮上,整個劇組的工作人員都打扮得十分帥氣,大家為乘坐航班所有嘉賓和旅客贈送紀念禮品,張天愛和李沁配合客艙乘務員發餐,乘客見到主創人員也都十分激動。據了解,該片將於9月30日上映。

作為「中國驕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中國機長》改編自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8633航班機組成功處置特情的真實事件。

2018年5月14日,重慶飛往拉薩的川航3U8633航班如往常一樣正飛躍青藏高原,在9800米的高空巡航,駕駛艙副駕駛側的右擋風玻璃毫無徵兆的爆裂,脫落。 駕駛艙瞬間失壓,能擊穿耳膜的狂風灌進,氣溫驟降到零下40攝氏度,人在這種狀態下根本無法生存,而兩位飛行員當時還穿着極其單薄,飛機的儀錶盤都已被狂風掀翻。 副駕駛員半個身子更是被吸出窗外,劉傳健根本來不及拉住他,還好安全帶將他拴在了機內。這種危機之下,機長劉傳健依然保持了極端的冷靜,成功讓飛機備降成都雙流機場,機上119位乘客安然無恙,兩位駕駛萬幸僅受輕傷,一位空乘被重達150斤的餐車砸傷了腰部,創造了國際飛行史上少有的奇蹟。

另外還有一部不得不提起嚴肅的傳記劇情片《薩利機長》,同樣也是根據真實發生的故事改編,可以說是電影界的一個類型片種了,當然《薩利機長》更像是一部傳記片傾向於個人的塑造,而《中國機長》更傾向於事件的敘述。下面就聊一聊這部《薩利機長》!

可能是空難題材史上僅有的一部不靠災難特效,老老實實拍故事就把你拍哭的電影。

電影延續了伊斯特伍德一貫簡單,細緻卻有力的風格,用沉穩的運鏡和冷靜的敘述展現了輿論、制度與人性的衝突,重新探討了英雄的定義。電影閃回,交叉敘事等手法的運用自如老練,使影片整體敘述顯得邏輯清晰,又張弛有度。影片放棄了傳統空難片將墜機作為高潮情節的套路,將敘述重點放在了NTSB與薩利的爭鋒相對上,着重刻畫了事件發生後各方對薩利機長造成的精神困擾和壓力,影片最後通過閃回手法,在聽證會雙方交鋒對壘的情節中將全片推向高潮。

航空題材,不靠特效,全憑故事動人,何其自信?

導演伊斯特伍德及演員湯姆漢克斯可以說是為本片量身訂做。以夢境開頭。

準確的說,是以薩利沉睡時潛意識模擬聽從塔台指揮,迫降機場失敗機毀人亡的噩夢開頭。合情且合理。開頭特效炫技,賺足眼球,而炫技也到此為止,這是一部嚴肅的傳記劇情片該做的事。有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就會很納悶啊,比方說吃瓜甲。

「這TM什麼情況?開頭飛機就炸了,全劇終???」然後薩利醒了。

吃瓜甲:「我就知道是夢!!全TM都是套路!!!」

吃瓜乙:「閉上你的嘴。」

影片故事簡單,結局毫無懸念,但在娓娓道來的故事敘述中,成功地為觀眾展現了事情發展背後的種種亂象,給觀影者帶來許多深刻的思考。

逐利媒體與個人意願的衝突

電影將重點放在飛機迫降後輿論對機長薩利的盲目追捧和NTSB對薩利嚴肅審查的荒誕現象上,影片詳細刻畫了當媒體得知薩利機長成功迫降後,媒體對其家人及薩利本人的瘋狂堵截。媒體一廂情願地將薩利塑造為國家英雄,卻絲毫沒有顧忌薩利本身感受,當媒體收穫一篇篇奪人眼球的報道時,薩利卻在賓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

媒體從不真正關心薩利是不是英雄,如果NTSB宣布迫降水面是個錯誤的決定,他們便會立即將標題換為「薩利機長究竟是英雄還是騙子。」對於薩利本人而言,他不過是媒體的一個消費品。媒體從來只關心人民想要一個英雄,而人民只關心他們需要他是一個英雄,所有人都忽略了英雄之所以被人民所敬愛和仰慕,是因為人民將他追捧到英雄的位置,卻從沒有人考慮過當事人自己的想法。其實薩利只是在做一件普通的工作而已,正如他接受採訪時卻從沒有人考慮過當事人自己的想法。

其實薩利只是在做一件普通的工作而已,正如他接受採訪時事後的緊急迫降,是他作為航班機長的應盡職責,對於飛機落水後乘客救援事件的關切,是他作為一個飛行人員與生俱來的責任感,但成功迫降後的薩利無疑被民眾的過度崇拜所驚嚇,以至於從迫降救援結束返回酒店後,面對酒店人員極度熱情的擁抱,化妝師「替媽媽」的深情一吻,再到最後酒吧酒保和客人對他的誇張稱讚,都讓薩利感到無所適從,難以面對。

體制與人性的衝突

理論上來說,在發生事故後,NTSB對機長的調查是一個合情合理的正規流程,但導演刻意強化了NTSB的在調查中忽略人為因素,頻繁對薩利施壓的醜陋嘴臉。

一方面,是為了製造戲劇衝突,使得影片更加好看,另一方面,導演也是希望通過二者的衝突,來反映體制與人的內在矛盾。正如影片所見,規定和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QRH快速檢查單是死的,而薩利是活的,因此飛機出事時,他沒有浪費時間從第一條開始檢查,而是在發動機剛開始減速時,就直接打開了輔助動力裝置(QRH 第15條操作),副機長明確指出了薩利跳過逐條排查流程這一舉動直接確保了飛機能夠順利迫降。同樣,工程師和模擬飛行器的數據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正如薩利所說:」「you arelooking for human error, thenmake it human.」 生動展現了在特殊情況下,體制的不完善對人造成的局限性。

其實很多時候,只有人,才可以救人。我想故事最差的結局,莫過於機長為了所謂的規定,去遵從塔台的錯誤指令,最終導致155人全部喪生的悲劇。這是伊斯特伍德留給觀眾的一個思考,一次對體制的質問。回過頭想,許多時候,並不是災難本身對人造成了傷害,而是人類自己傷害了自己。正如薩利說的那句經典的話:「過去四十年我載過無數的乘客,而現在他們卻想用208秒來定我的功過。」

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英雄的定義

影片之所以令人動容,是因為在航空崗位上的每一個人,都恪盡職守的完成任務,這是所有人團結一致的結果。當機長下達緊急迫降命令時,全機組空乘鎮定而又整齊的呼喊"Brace, Brace,Brace,Heads down, Stay down",她們對機長報以完全的信任,全神貫注地引導乘客進行迫降動作實施。

當塔台指揮員以為飛機已經墜毀,沮喪的將自己關在房間里時,同事帶來的迫降成功消息令他興奮不已。當薩利在醫院聽到」生還人數155人"時,難以抑制的眼眶泛類,走到窗邊,鄭重地重新帶上了他的飛行員領帶,那是作為一個飛行員最深沉的責任感的體現。回到一個人的房間,薩利拿出了皮夾中隨身攜帶的一張紙條,上面寫着:"A delay is better than a disaster."

真正的英雄不是媒體吹捧出來的英雄,更不是為了固守體制而做出明知錯誤的決定,真正的英雄是一個團隊,在災難來臨前,恪盡職守,駐守陣地,勇於承擔責任,以自己專業的能力保全全部乘客的安全。影片最後,薩利機長說了這樣一段話:「不是的,不只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我們所有人的,乘客,救援人員,空管人員,輪渡船員,還有警局潛水小隊。我們都盡了一份力,這才是我們能夠倖存下來的原因。」伊斯特伍德用強有力的結尾給出了一個極具個人主義色彩的回應,平凡盡責即是偉大。薩利機長在聽證會中途休息時,對副機長說:「聽了錄音你有什麼想法?我感到無比自豪,我們在危急時刻相互配合,我們缺一不可。謝謝你,我們恪盡職守了」

這不是伊斯特伍德最好的電影,但仍然是一部值得用心去體會的電影,湯姆漢克斯用他老練沉穩的演技和內斂的氣質將人物處理的恰到好處,與伊斯特伍德的影片基調相得益彰,將薩利機長的沉穩,勇敢與堅強,表現的淋漓盡致,稍不留神,就會被之感動。就影片而言,我很喜歡,對兩個相加近150歲的電影人來說,拍成這樣,足夠了。好好珍惜,畢竟他們的電影看一部,也就少一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