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鹿鼎記選角第50天,范冰冰、鄧超棄演,杜淳:這是個騙局

最新版《鹿鼎記》早在去年完成拍攝計劃,預計今年年底播出,跟以往金庸劇的高調選角不同,這次2020版的演員名單可謂密不透風,除了張一山、唐藝昕外,其他角色的人選一概不知。

這種低調的作風,與14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鹿鼎記選角風波」形成鮮明對比,只不過,前期宣傳、炒作如此之多,該版還是難逃口碑崩盤的結局。

2006年,羅海瓊、蕭薔、任泉、范冰冰集體辭演,要知道這幾個人早就亮相過《鹿鼎記》的發佈會,外界一致認為他們一定會出演,就在媒體想要進一步了解真相之際,他們口徑一致:「與片酬無關,檔期不合」。

而這邊,尚未成名的星二代杜淳公開炮轟張紀中,「選角有黑幕,演員全部內定」,言語間直指「鹿鼎記選角秀」就是一場騙局。

所以,今天我們把目光對準2006年,看看這場「似真似假」的選角賽到底是怎麼回事?

一、慣用的「宣傳手段」


彼時,劉亦菲版《神鵰俠侶》正在熱映中,雖然質量褒貶不一,但劇集卻實打實地火了,不僅在香港市場拿下全年收視第三的好成績,而且打入日韓,並且引發「小龍女」的討論熱潮。

其實,這部劇應該屬於未播先火,光「小龍女」一角就溜了8個人,如周迅、蔣勤勤等,聶遠為了楊過不惜削腮,總製片人張紀中充分調動網友積極性,在網絡上搞了演員投票,最後幾家粉絲對罵,整部劇的熱度高漲。

到了《鹿鼎記》,深諳這一「宣傳手段」的張紀中決定故技重施。在金庸先生的原著中,韋小寶是全書的核心人物,前有陳小春、梁朝偉扮演過,這回張紀中則辦了一個聲勢浩大的「韋小寶」選秀。

標準是:不論資歷,只求適合,他說最好是新人,十七、八歲,為此不少有着演員夢的「小寶們」沖入劇組。

其中包括包貝爾,當時的他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演員,出於對韋小寶的喜愛,他剃掉頭髮參加海選,並成功入圍前十強。奈何經過一段時間的武術訓練後,這十個人全部被遣散。

心有不甘的包貝爾在朋友的幫助下聯繫到了副導演,結果對方以「沒有炒作價值」和「內定」為理由拒絕了他。

包貝爾在網絡上發帖求助,年輕氣盛的他把事情的前因後果全部爆了出來,聽到風聲的記者去求證張紀中,張紀中大發雷霆:「簡直就是瞎扯」。

人微言輕,包貝爾的帖子在網上發酵幾日後就沉了下去,此後1年間,他也沒有接到新戲。

「韋小寶」選秀的風頭過去,張紀中轉頭表示要找一個有實力的演員。網友繼而票選出了鄧超,那時的他已經憑藉《少年天子》、《幸福像花兒一樣》坐穩內地新生代實力派演員的寶座。

人氣高且有演技,再合適不過。

張紀中與導演于敏接受媒體群訪時,屢次肯定鄧超,「他真的很不錯,最有可能出演韋小寶」。鄧超本人聽到媒體的傳話後,很興奮,「張紀中是我非常敬重的圈內人,特別期盼能出演韋小寶」。

然而,才過去一個月,鄧超的前前東家明珠傳媒突然宣稱從來沒有接到過邀約,連劇本都沒有拿到。

緊接着,在電視劇《愛了,散了》的發佈會上,鄧超公開談及韋小寶,「我主動放棄,是對觀眾的尊重」。

後來,呼聲不高的黃曉明進組試妝,才令網友相信,此前的操作僅為炒作而已。

衝著張紀中的名氣,杜淳特地請了一天假跑去試鏡《鹿鼎記》中的康熙一角,張紀中對他讚不絕口;信心滿滿的他在7天之後又連夜轉機到北京,穿上戲服在投資方華誼兄弟的領導面前表演了一次。

兩次得到的反饋都是「非你不可」,沒想到,劇方卻公布任泉將出演康熙。深感被欺騙的杜淳,直接怒斥張紀中:「都是幌子,騙局罷了,公布的演員全是華誼的人」。

此言一出,輿論嘩然。鄧超辭演一事,彷彿也找到了緣由,華誼兄弟想要挖走鄧超,以韋小寶做誘餌,但感顧明珠的栽培之恩,他才選擇放棄。

不過2年後,這兩位還是被華誼拿下,因此才有了後續的《倚天屠龍記》(鄧超版),但杜淳與張紀中沒有握手言和過,雙方各執一詞,一個說自己被涮了,一個說對方簡直沒有藝德。

除了兩位男性角色外,韋小寶的七個老婆也是重中之重,絕色美人阿珂從一開始定的就是范冰冰,她坦言自己很喜歡阿柯。

華誼的老闆娘羅海瓊將扮演陳圓圓,「鐵三角」張國立、張鐵林、王剛也會參演,另外李冰冰、舒暢皆會加盟。

果然人選都是與華誼關係親密的,但最終范冰冰高調辭演,原因是時間不夠,李冰冰、羅海瓊以及「鐵三角」沒有一人在列。是劇方故意放出的煙霧彈,還是演員自身跟製作方發生了矛盾呢?

先來看范冰冰,第二年她便自立門戶離開華誼,「鐵三角」之一的張國立直到11年才與華誼建立密切合作,而任泉進組拍了幾天後,竟緊急離場,鍾漢良適才出演康熙。

參加雅虎搜星的華裔小姐王倩,曾參與過《鹿鼎記》的角色選拔,她指責選角全是幌子,只是給電視劇造勢,而參與的演員必須要簽約華誼,不然都是走過場罷了。

仔細看《鹿鼎記》的演員表,80%都傳出加入華誼的消息,如應采兒、何琢言等。可見,一部劇選角背後的博弈,都是資本在運作,觀眾是被愚弄的對象。

如果能把心思放在劇本上,黃曉明版的《鹿鼎記》也不會如此差勁,只重商業利益,忽視作品內涵,是張紀中牌金庸劇沒落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