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那些傷害和救贖

  《以家人之名》這部片子一開始,就以一些悲情、但又樂觀細膩的親情刻畫吸引了眾多關注。

  近日,這部電視劇迎來了大結局,並且也是眾望所歸的大團圓。但回過頭看,作為一部親情劇,卻突然發現這部劇里的母親們,完全是反面大薈萃,沒一個媽是靠譜的。

  唐燦媽:虛榮,愛好面子,始終把這些外在的東西看得比女兒的內心快樂更重要。

  凌霄的媽陳婷:可怕的病態控制和歇斯底里,其實骨子裡她也是個可憐人,老公長年顧不上家庭,小女兒意外離世;第二任老公又車禍離世。面對生命無常,她自己無助,沒有能力很好的處理各種局面,最後撒下爛攤子一走了之。她活在被拋棄被厭惡的恐懼中,所以要緊緊抓住兒女這根稻草。安全感的缺失和性格缺陷讓她只看得見表層問題。

  月亮媽: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大小事務無所不包,長期以來對孩子習慣了強勢管控,從學業擇業到擇偶。以為家庭和父女就是自己的全部,可是到頭來卻遭受兩個當事人厭惡拋棄。可以想像,自己賴以生存的信仰被打破那一刻,是怎樣沮喪和痛苦!

  雖然這幾個堪稱極品的媽讓人印象深刻,但總的來說,劇中這幾個母親的人物設定,都擺脫不了編劇筆下單一刻板的短板,電視劇為了製造衝突,往往會把角色往一個極端推————-吸引了眼球,突出了罵點,但罵過之後才發現,這些人物缺乏了最基礎的真實性和作為母親的複雜性。為了劇情的衝突,為了吊起觀眾的胃口,不惜把劇中所有的母親都塑造得令人唾棄,竭力展現他們惡劣和可悲的一面。而對人性,尤其是母親這樣複雜的角色,怎麼可能這麼簡單純粹呢,怎麼可能壞就是壞,而毫無溫情的一面呢?或者說作為母親,她們在逼迫控制孩子的時候,孩子怎麼會總是一味的隱忍承擔?彼此之間特別是母親,幾十年來都沒有一點掙扎和糾結?就算藝術來源於生活,這種對母親的塑造其實也是完全不客觀的。

  真實生活中的母親,絕大多數不是這樣的。

  因為現實中的母親角色是一個複雜而多面的角色。從女孩變成了母親,身體上,心理上要經受巨大的變化,哺乳動物的本性使然,她不可能不愛自己的孩子。大眾輿論往往把母親這個形象推上神壇,鼓勵母親,讚美母親,歌頌母親。但是很少有人看到母親的倦怠和孤獨,撫育新生命後帶來的一系列挑戰,以及社會無形的壓力等等。其實實際上,成為母親,就意味着她有了更多焦心的東西:婚姻的走向,孩子各方面的成長,自己身體的面臨的歲月變化(不得不承認女性比男性身體更受制於歲月),還有自己的發展等等。

  即便已經進入現代社會,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也容易被「大眾」和「家庭」成員默認為是義務勞動。孩子出了什麼問題,往往第一個被質疑的是母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瘦,你這孩子怎麼這麼讓人費勁?」,周遭所有對孩子的疑問,其實在母親看來,都是指向了自己。成為母親,就有了天然的壓力。而這個壓力是不被大多數人知曉的。母職,不容絲毫喘息與疏漏,如果能獲得援手還好,如果不能,那母親的苦楚被忽略不計,長期以往,母親自己如果沒有內關和反省,沒能及時覺察或者調整,就此個性壓抑心理扭曲的話,最終為家庭為老公孩子的一番付出操勞,反而遭遇唾棄。

  可悲嗎?這就是現實。看看周遭那些產後抑鬱抱着寶寶結束生命的母親,看看周遭那些吼叫,管控的的母親,在她們的極端和強勢背後,其實是深深無助,這種無助長期不被看見,就成現實中的極端事件。

  世上沒有天生的母親,每個成為媽媽的人都在自己的生活現實中、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在無數次對自己的懷疑中里艱難前行。成為母親,人生目標設定的困局、親密關係的構建、自我教育的持續,這些課題都撲面而來。有些人很幸運,天生有這個智慧,或者孩子一出世就獲得了援助和支持。順利進行着母親這個職業。但是大多數人,還是需要在傷痛和不斷的磕碰中前行。

  正因為母親的天性和現實的衝突性,絕大多數母親都是在愛和管控的邊緣摸着石頭過河,在現實的雞毛蒜皮中疲憊艱難的行走。這些無數的片段,這些看似矛盾的事件,才構成了真實的母親。所以,親情割裂的時候也有牽掛,所以才有劇中月亮母女推心置腹的交心,才有月亮媽媽揮向自己的耳光。然而,這一個耳光就像打給所有成為母親的女人的。這個耳光在提醒所有母親:在成為一個母親前,請一定先成為你自己!月亮雖然一直和媽媽對抗,但是她看到了媽媽實實在在地付出。月亮的爸爸媽媽最後離婚,月亮站出來說了公道話:這個結果是雙方都有責任的,最後的結局,不該母親一個人來背鍋。這一個劇情,劇集做得比較客觀和細膩。但是確實對劇中其他母親複雜多面化的塑造還相當不夠。所以劇集最大的遺憾:裏面的母親角色單一化,臉譜化。

  再來看劇集,最後大結局,就更突兀草率了:

  幾個主要的母親角色都在最後一集幡然醒悟,集體洗白,就像一架飛機從3萬英尺突然俯衝到了地面,這個硬着陸,着實來得硬了點。尤其是陳婷,從病床醒來就徹底換了一個人,這種轉變太快了,月亮媽都還好一些,畢竟還和女兒有幾次交心的鋪墊,她們彼此看到了彼此的處境,這才有了後來的接納和轉化。

  其實《以家人之名》這部劇,也體現着中國式親情的諸多無奈。

  這並不是說誰對誰錯,而是在長期以來的文化價值觀塑造的大環境之中,中國的父母有為孩子操勞一生的習慣和傳統,他們習慣了家長和孩子的角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係,總是把自己想當然的好習慣性地強加在孩子身上,他們很難完全把子女當作一個獨立的人和靈魂去尊重。他們也是肉體凡胎,他們把自己的對未來的焦慮投射到子女身上,所以他們往往更是重視分數成績、職業收入等等外在的指標,而更容易忽略孩子內心感受和多維度的成長。

  後來,子女漸大,他們有了獨立思想和意識,他們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父母對於失去孩子的掌握,對於孩子逐漸成長為獨立的人,和孩子一樣需要適應。沒有不犯錯的父母,父母也在一次次衝突中艱難地自省和尋求改變,只是這個過程註定是曲折和長期的。

  親情和愛不等於一定會互相理解,所以最親近的人才更容易傷害彼此,而彼此傷害最大的原因就是看不見彼此的處境,然後在各自慣性的軌道行事。等到傷害已然造成,才痛徹心扉。有些幸運的是傷害發生了,但很快就看見了彼此,終止了或者減少了傷害;而有些是一而再再而三,等到傷害結果已經不可逆轉,甚至造成了慘烈的結局,才幡然醒悟。好在《以家人之名》電視劇最終給了大家一個安慰。但願生活中的我們也能如此幸運。

  最終,就如同電視劇所展示的,一代代的輪迴中,永遠都要經歷這樣那樣的各種事件,才能敲醒彼此,在一次次衝突、痛苦、沉思、醒悟的過程,我們和父母最終和解。

  為人父母,不可避免地會在孩子面前犯錯誤,甚至是非常嚴重的錯誤。要知道,即使是提出「幼年經驗影響一生」的弗洛伊德本人,也是一個被自己的孩子責難批評的父親。所以和父母和解,接納他們的不完美,甚至曾經對我們的傷害,其實也讓自己未來少一點後悔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