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十幾個億拍的《花木蘭》淪為全網笑柄,不懂尊重活該被打臉

好萊塢可以傲慢

我們也可以不買單

來源: 外灘TheBund


投資了兩億美元的《花木蘭》在國內口碑撲街了,撲得轟轟烈烈、大張旗鼓。


從選角就開始宣傳,物料陸續放了三年,吊足了全球尤其是中國觀眾的胃口,我們一度對它充滿期待。


但真的走進電影院,你會發現過去看到的就是全部了。兩億美元全部花在了花團錦簇的廣告里,內里就像一塊乾巴巴的海綿,倒了多少水都飽滿不起來。


不難想像它為何會在豆瓣只有4.7分。


鞏俐劇照


不瞞你說,雖然我看的9月11日早場《花木蘭》上座率不低,但全場的鬨笑頻率比得上喜劇片。


相比之下,它在北美的評價不算差, 爛番茄80%開分,即便後續下滑也有70%多,成績可以說是不錯。在社交媒體上還引發了外國網友cos木蘭妝容、服裝的比賽。


難道真的是我們對《花木蘭》太苛刻了?


01

花木蘭不該是有超能力的艾莎


中外觀眾看《花木蘭》肯定有不同的感受,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大家喜歡木蘭,喜歡的是那個替父從軍、也為自己奮鬥的勇士。隨着時代變化,我們還會欣賞她身上那股「誰說女子不如男」的女性意識。


迪士尼的動畫版里, 木蘭是個普通女孩,相比軍營里的男戰士有一定的弱勢,但憑着努力和機敏,她獲得了認可和尊重。哪怕它追根究底是一部歌舞動畫片,也無損木蘭的勇敢堅強。



但這一次,迪士尼不甘平凡的給她增加了超級英雄的特質——氣。木蘭的父親告訴她,「氣」是士兵的特質,不應出現在女人身上,要把它藏起來。


影片沒有直接解釋「氣」是什麼,但從劇情來看,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超能力,和力氣、輕功相關。只要木蘭運用了「氣」,就可以拳打老師傅,一口氣在景陽岡打三隻虎。



片中多個地方強調了「氣」。


原本打不過男主角的木蘭,用了「氣」之後一頓亂打驚艷全場;原本無法把兩桶水提上山的木蘭,用了「氣」之後穩穩上了山頂表情都沒換一個;原本射箭脫靶的木蘭,用了「氣」之後千里殺一人毫無壓力。


這個「氣」還很傲嬌,如果木蘭不承認自己是女人,它就沒法真正得到釋放。於是花木蘭把盔甲一脫,散着頭髮上了戰場,不知心中是否還要大吼三聲「我是女人」。



過去,當迪士尼把花木蘭歸為公主進行創作時,有聲音提出質疑——花木蘭不是公主,只是平民。


對此迪士尼的解釋是,迪士尼公主不是說血統地位上的公主,而是她身上具有的美好品質使其成為公主。公主可以戴皇冠嫁王子,也能上戰場保家衛國。


然而,如果這一切的美好品質、保家衛國的力量,都是在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的超能力加持下的,那木蘭自己的意義就會黯然無光。


既然她是天才,有什麼理由不考一百分呢?


西方人的確對東方的「氣」很迷戀,比如漫威就有個漫畫叫《尚氣》。我不介意他們自己創造個故事來意淫中國人體內有洪荒之力,但花木蘭,不合適。


02

除了花木蘭,都是工具人



其實真人版《花木蘭》有很好的模子。不只是人物形象,故事和邏輯都可以用北朝民歌《木蘭辭》和過去的迪士尼動畫作為底色。


迪士尼請了很多明星,全球選角聲勢浩大,最後花木蘭定了劉亦菲,配角是鞏俐、李連杰、甄子丹、鄭佩佩,這豪華陣容讓我回憶起了《長城》、《滿城盡帶黃金甲》、《功夫之王》......不是很好的回憶。


很多人吐槽劉亦菲的演技,說實話,有些地方確實沒演好,外國觀眾雖然都誇木蘭美美美,又能打,但說她情感不夠豐沛、眼神有點木是事實。


不過大多不差,至少沒給這離譜的劇情拖後腿。



離譜在哪裡呢?比方說除了花木蘭,所有角色都單薄得像工具人,腦袋裡只有一根筋。


頭號工具人鞏俐。


如今《花木蘭》已經淪為鞏俐職業生涯評分最低的作品,比前些年被瘋狂吐槽的《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還要低不少。



鞏俐演了一個類似黑女巫的角色,戴着一個不知道有什麼意義的冠,半張臉刷了白泥面膜,既可以變成一群黑烏鴉,又可以變成一隻雕,殺傷力很大。



女巫變成反派的原因非常女性主義,但完全硬拗。


和花木蘭一樣,她也有超能力,但因為是女性所以得不到世人的認可。她投奔了外族,想展示真正的自己,想當女勇士。


暫且不說想當女勇士就要助紂為虐有沒有邏輯,但她看到花木蘭作為女子被軍隊認可之後,就被打動得一塌糊塗,充滿一種「我有後了」的驕傲,實在讓人覺得這女巫好單純啊。


所以當外族首領一箭射向花木蘭,女巫就奮不顧身變成雕以身擋箭,死在了木蘭的懷裡。


一個超強法師偏要肉搏,還是為了一個只見過三次面的人肉搏,你就拿她沒辦法。這電影有《神鵰俠侶》的潛質。



鞏俐這個女巫至少還有點心理活動,是個女性意識的工具人。其他像甄子丹演的將軍、李連杰演的皇帝、鄭佩佩演的媒婆,都不太值得吐槽,在他們身上,你只能看到四個字,刻板印象。


造型很刻板、台詞很刻板,根本不需要花大價錢請甄子丹、李連杰來演,大街上隨便拉兩個40多歲的中年男人都能行。


更別說這兩位「功夫皇帝」幾乎都沒動手,戰場的戲份除了木蘭一個人開掛其他人就像過家家,兩軍交戰和菜鳥互啄差不多。


一場聲勢浩大的外敵入侵只帶了十幾個人


不能怪觀眾這麼吐槽:「明明是兩國交戰,看上去卻像兩村械鬥」。


雖然對迪士尼的公主電影不能要求太多,但好歹也花了十幾個億,除了請演員,真看不出來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03

堆砌了相當多的中國元素

但本質還是西方超級英雄電影



早在去年7月《花木蘭》全球預告釋出的時候,我們就發現裏面有些不對勁的亂入。


花木蘭明明在黃河邊告別父母,怎麼住在福建南部的土樓里;角色的服飾五花八門,各個朝代都有,妝容也和歷史對不上。


這些不對勁如今放到正片里看,原來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牛頭不對馬嘴的「中國元素」。


不太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可以體諒。但完全胡來就很離譜,劇組裡但凡有一個人花2000塊在孔子學院請個人來看看,也不至於整成這樣。



你能想到的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元素」,《花木蘭》一個都沒給你落下。


被嘲笑得最厲害的,媒婆家門口貼了一副不知所云的「對聯」,上下聯分別是「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和「望天下眷屬全是有情人」。


暫且不說這句原話出自元朝王實甫的《西廂記》,朝代差了個十萬八千里。看看這文字的排列組合,整個劇組就沒有一個接受過小學語文教育的中國人嗎?



提到中國功夫,絕不會漏掉的太極。


你要是和馬雲一樣退休了,練練太極無傷大雅。外敵來犯,大夥們馬上要上戰場了,在練武場上學太極,這實在是不太現實。


如果說這個將軍是李連杰演的,他回憶起了自己拍《太極張三丰》時的情景我都可以些許理解,但教太極的是甄子丹。


葉師傅不覺得詠春拳教起來更順手嗎?


李連杰《太極張三丰》劇照


鳳凰,中華神獸。既然花木蘭已經有了「氣」,超現實了,那再給她加個鳳凰升天也沒什麼壓力。


鳳凰是花家的守護神,所以木蘭每次遇到點危險,都會有隻彷彿紙糊的鳳凰出來溜達一圈。


有鳳凰也行,你特效做好一點啊,這看上去比鞏皇的雕更不堪一擊。



最後花木蘭和boss對決的時候,背後還出現了鳳凰翅膀,極像維秘廣告。



貫穿全片的,還有本來可以設計得很燃的中華精神,刻在木蘭劍上的「忠勇真」。但這三個字的表現很蒼白,只是角色們不斷重複「盡忠,持勇,求真」的口號,像在念兩字經。


寫劇本的人沒有真正理解這幾個字在中國古代的含義。


到了結尾,皇帝獎賞花木蘭的時候,又給她在劍上多刻了一個「孝」。前頭大女主意識覺醒着呢,就等着升華了,突然又落到孝身上去了.......



90年代拍動畫片的時候,都還知道孝順和自我是可以共存的,到了2020年,又倒退成孝順最大了。


你花木蘭離家這麼久,也就想了爸媽一回而已,其他時間都在練氣功。


我理解電影既想展現中國古代孝的精神,又想打女性意識牌,但完全沒花心思把兩者融合起來,顯得很擰巴,兩頭沒討着好。



其他零零散散的中國元素也很豐富,包括但不限於鬥雞、耍棍子、茶藝、頂缸、雜技、門神、四兩撥千斤、在祠堂里掛紅燈籠(這是錯的)、地大物博(馬跑兩天就從福建土樓跑到了雪山腳下)......


導演組把所有能想到的和中國有關的東西都放了進來,圖一個熱鬧。至於合不合適,她不知道,也不在乎。


如果他們在乎,就不會讓皇帝裝扮成傅滿洲的樣子,也不會讓宮女昂首挺胸地走在大殿上,更不會拍兩隻兔子跑一跑來證明「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花木蘭》變得像是一副具有中國風的拼貼畫,底色是西方主義的,是用女巫、騎士和黑魔法變出來的,歸根到底還是西方人眼裡的東方。



04


一廂情願的「文化輸出」

和不可避免的文化挪用



我們曾以為《花木蘭》會成為中國的文化輸出,畢竟是好萊塢第一次有主流的大電影製片公司完全用中國的故事、中國的演員拍電影。


從表面上來看,它的確是輸出了。海外觀眾很捧場,Disney+的下載量和營收都一飛衝天,大家說花木蘭又美又厲害,還有不少人模仿我們眼裡慘不忍睹的山寨花黃妝。


但你細看它輸出的東西,和過去西方電影里曇花一現的東方別無區別。


2020年了,外國人還在拍想像中的中國。


上:《加勒比海盜》 下:《花木蘭》


前不久阿黛爾被罵了,說她諾丁山狂歡節梳的髮型是「文化挪用」,是對牙買加文化的不尊重。



去年京都市長曾給卡戴珊寫過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希望她不要用「Kimono」也就是「和服」,作為內衣品牌的名字。


在歐美,文化挪用已經變成一件很嚴重的事情。過去貝克漢姆扎臟辮很酷,現在的白人明星要是隨便扎臟辮,可能要被罵一年。


南加州大學舉辦的討論會上,與會教授對文化挪用的評價是「種族資本主義」。


「那些佔主導地位的邊緣遭遇,以及移除、盜竊或提取的發生,都是因為這些東西在我們的文化中被營銷或商品化了。它帶來了經濟利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種族資本主義。」


和一個普通的美國女孩穿旗袍只因為自己喜歡不同,《花木蘭》的拍攝製作本身是一種盈利行為,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社會影響力,同時片方在中國不遺餘力地進行了宣傳。


它打破了一些東西,比如選了很符合中國審美的劉亦菲作為主角,但劉亦菲再美,一個人也是無法把整部電影都變美的。



歸根到底,是西方對東方一貫以來的傲慢讓它懶得照顧更多的了,反正除了中國觀眾和少部分日韓觀眾,其他人根本不知道這些東西是錯的。


這可是一部籌備了近10年的電影,不是10個月。


好萊塢可以傲慢,中國觀眾也可以不買單。我們有權利對不符合自己歷史和觀念的文化挪用進行批評,有權利給它打低分。更何況作為超英電影本身,它也是不合格的。


今天是《花木蘭》上映第二天,票房就已經快被已經上映了20天的《八佰》追上。


忘掉花木蘭三個字,或許觀影感受會好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