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大結局:看似大團圓,但那些傷,真的放下了嗎?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個人,但仍然慶幸他已不再你的生命中。


01

熱播劇《以家人之名》終於迎來了大團圓結局——

李爸與賀梅修成了正果,這也代表了李尖尖和賀子秋終於成了名正言順的一家人,子秋也了解到媽媽當初拋棄他是形勢所迫,完成了和媽媽的終極和解……

面對凌霄和李尖尖的愛情,頭號奇葩母親陳婷從各種作妖破壞到最後的「幡然醒悟」,最後選擇了退出凌霄的生活,與女兒一起搬回了新加坡。當然,走之前還不忘來了一出自殺的鬧劇,也是醉了……

儘管這可能是目前編劇能夠想到的最好結局,不過對於從專業家庭諮詢與調解的我來說,感覺總缺了點什麼。尤其是當凌霄和他爸爸說,他已經很久沒有夢到以前死去的妹妹云云了,是不是他欠他媽的他妹妹的都已經還清了?……

而凌爸沉默以對的時候,我知道,凌霄的內心並沒有完成真正的和解,他還是認為妹妹的死是他的錯,是他需要一輩子來償還的沉重負擔

所以,我還是忍不住要問,那些傷,真的放下了嗎?

對於一部總體偏向主旋律的反映原生家庭的熱播劇,我不能要求太高。因為現實生活遠比戲劇複雜得多,也沉重得多。但是,劇中沒有直面的幾個問題,恰恰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去直面的問題,藉著這部熱播劇,我就從自己專業諮詢的經驗來談談如何才能真正走出原生家庭的傷。


02

問題一:面對母親的情緒勒索,凌霄的順從和逃避能真正解決問題嗎?

劇中陳婷一直在對凌霄進行着各種情緒PUA——

因為自己疏於管理而發生了女兒被核桃噎死的意外事件,她自己承受不了這種愧疚感,就把責任推卸到了凌霄身上,讓凌霄一輩子都背着是自己害死妹妹的沉重枷鎖生活……

因為PTSD(創傷後應激反應綜合症),陳婷情緒一直處於崩潰的邊緣,最後把所有的情緒都發泄到了孩子身上,而當最終和凌爸離婚後,她選擇狠心的單獨出走,把凌霄扔給了李尖尖一家……

但是一旦情況穩定,她就跑回來作妖,以凌霄家長的身份故意羞辱照顧凌霄的李爸,還故意讓小橙子纏着凌霄,最後摔傷了還讓正在備戰高考的凌霄陪床……

而當後面出車禍後,讓凌霄放棄北大,去新加坡邊讀書邊陪床,還得照顧未成年的妹妹,凌霄過着地獄般的生活,尤其是面對她動不動就自殺的情緒暴力,凌霄更是夜不能寐……

好不容易熬到畢業,她也恢復得差不多了,凌霄想回家投奔李尖尖,但是她用情緒暴力成功的控制了凌霄,還把他所有的紀念照片全部剪掉,希望徹底剪掉他的溫暖記憶……

九年後凌霄還是回來了,本來和李尖尖過上了快樂點的生活,內心也開始陽光起來,但陳婷又開始回來作妖,並且直接賴在家裡不走了……

她明確說不同意李尖尖,而凌霄只能是情緒化的對抗,要麼就是不說話,卻死死的被陳婷的情緒PUA控制着,連小橙子都看出來了,不僅同情起李尖尖說,我媽非常不喜歡你,我哥是鬥不過我媽的。

如果不是劇情最後的大反轉,真不知道天天板着一張臉折磨自己的凌霄如何才能走出陳婷情緒勒索的陰影?

我介紹過的一本家庭療愈經典《你當像鳥兒飛往你的山》(療愈經典《你當像鳥兒飛往那座山》:偏執的父親,暴力的哥哥,沉默的母親,洗腦的家教……原生家庭的傷,應如何放下?)中有這樣一段話,說出來我這些年來從事家庭和解工作的心聲——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個人,但仍然慶幸他已不再你的生命中。」

這本書的作者的父親也是如陳婷一樣的奇葩父母,對她有各種情緒勒索行為,但是她最後成功的逃離了煉獄般的家庭,真正開始走向心靈自由和內心和解之路。之所以特別欣賞作者的這種態度,是因為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

正如她在梳理偏執的父親和暴力的哥哥帶給她的傷害時,她儘管並不否定他們對她的愛,但是她還是有非常清醒的觀察者角度寫道:

「當我們試圖以愛的名義控制和改變他人,這種愛就變味了。這並非愛的真諦,你愛別人,就無條件地愛,交還給你所愛的人自我選擇的權利。如果你說,我一定要改變我愛的人,這樣我就能永遠佔有他們了,那這根本就不是愛,也不是愛的價值和力量。

所以我想對我的家人說,我現在仍然很愛他們。儘管一半家人已和我斷絕往來,雖然我必須接受現實——他們必須改變才能重新回到我的生命中。至於他們是否會改變,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了。」

而凌霄恰恰還是在骨子裡渴望母親的改變來完成自己的救贖,他還是沒有用自己的不斷探索和自我關懷來告訴自己——這不是你的錯!你完全有資格有能力為自己想要的生活挺身而出!你應該捍衛你生活的邊界,而不是等待對方大發慈悲手下情!

從心理學的角度,凌霄的心理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他只是找到了李尖尖這個避風港,渴望李尖尖能夠像太陽一樣溫暖他。而他能回報的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家庭,用心去照顧李尖尖。

但是,當一個男人已經完全放棄了向外探索的夢想,對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也不再好奇,其實是一種能量的自我閹割,他通過壓抑自己的攻擊性去成為一個暖男,甚至完全為了對方而活。但是,這種選擇和陳婷又有什麼本質不同呢?這恰恰是這部劇埋下的最大隱憂。


03

問題二:凌霄把李尖尖當成能夠拯救他的太陽,但在現實中,李尖尖真的救得了凌霄嗎?

我估計這個問題是很多吃瓜群眾都想問的,儘管從劇中來看,用了很多的俗語來美好這段關係,比如「肥水不留外人田「,「兩小無猜」,「知根知底,熟悉多好」,但是似乎很難讓人覺得李尖尖從此就能奔向幸福。

是的,凌霄是把李尖尖當成了能夠照亮和拯救他的太陽,他在深淵裏待得太久,他需要李尖尖的那隻牽住他的手,把他從無盡的深淵中拉出來。

而李尖尖看似也有這種能力,活潑開朗,善解人意,樂於助人,積極向上……面對凌霄,我相信李尖尖是不介意去做那個「拯救者」的。正如她在面對凌霄的情緒崩潰時的心理獨白:

「我一直以為他就在光芒中央,發現了他的不對勁之後,才意識到他在自己看不見的地方被打碎過,在深夜裡痛過。我不清楚他是怎樣一片一片把自己找回來,拼成完整耀眼的樣子。我現在走近了,終於看到了他滿身的傷痕。」

面對一個滿身傷痕的戀人,你是選擇走近還是遠離呢?

這個話題是見仁見智的問題。電視劇當然可以拍成李尖尖這樣的選擇,充滿了簡愛式的浪漫悲劇色彩,讓所有現實的考量都顯得無足輕重。

但生活畢竟需要面對現實,如果我是李尖尖的諮詢師,我至少會奉勸她要慎重。畢竟,好的親密關係需要兩個獨立完整的人格才能互相滋養,而不是通過拯救與被拯救的「卡普曼戲劇三角」(你們究竟在「吵」什麼?——十個案例帶你看透夫妻「吵架」的真正原因(三))來演一出苦情戲。

這也是為什麼喜歡作妖的伊能靜會被鋼鐵直男秦昊治的恰到好處,因為秦昊很直接的告訴喜歡瓊瑤式表達的伊能靜,「你有病,得治!我是你的老公,不是你的心理醫生!」(伊能靜興風作浪被群嘲,為什麼有深度的秦昊會看上愛「作」的伊能靜?)

所以,李尖尖最大的問題其實是邊界不清,沒有區分伴侶和拯救者之間的區別,當然,能夠成為對方的「心藥」倒也不是壞事。但關鍵是要對自己的能力有準確的評估。

就像凌霄不能應對母親的情緒勒索的問題,只是通過自己的討好去緩和關係是不現實的,這個時候,李尖尖表明態度,為他們的親密關係樹立一道安全屏障,面對陳婷的挑釁,用溫柔堅持的方式表明界限反而是更有效的方式,當然,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在於凌霄的態度,需要凌霄明確邊界,勇敢的對母親的PUA行為說「不」。

面對一個不能理性而堅決說「不」的伴侶,如果涉及到走進婚姻,我奉勸被愛情沖昏了頭腦的朋友還是要三思。

04

問題三:陳婷一改變,似乎所有矛盾都迎刃而解,但在現實中,真的是陳婷一個人拖累所有人嗎?

大結局的另一個問題是,好人壞人的標籤化特點太明顯,比如,陳婷這個角色,基本上把所有主角身上被壓抑的陰暗面全部集齊了,讓我們覺得主角們都挺可憐,可惡的是這個自私的媽!

這就是心理學上典型的「二元對立」的投射遊戲。正如我在《小丑》的解讀中說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都住着一個『小丑』,那個可能隨時出來作惡並且不會有絲毫愧疚的『魔鬼』。從心理學的角度,這部分人格叫做我們的陰影人格部分,而我們能否活得真實有力量,取決於我們與內心的『陰影人格部分』和解的程度。」

很顯然,這部劇缺少對幾個主角陰影人格部分的深度思考和探索。

試想,為什麼陳婷可以如此任性?

為什麼她每次需要通過作妖或者歇斯底里的方式才能達到目的?

從家庭諮詢的角度,所有的人格特點都是在關係中呈現的,而不是一個固定的面具。比如,一個歇斯底里的伴侶有可能在工作中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員工,一個看起來很乖的孩子有可能是像朱朝陽那樣心中藏滿了暗能量……那麼哪個才是真實的ta呢?

其實都是。因為我們的人格特質里其實既有天使的部分也有魔鬼的部分,我們決定釋放哪個部分取決於我們對於一段關係的定義和看重程度。

就像在我這裡有些參與諮詢的叛逆孩子卻表現出非常創造性的一面,針對我給他們布置的作業能夠盡心儘力的完成,並且還經常給我驚喜。家長開始也覺得不可思議,並且認為孩子其實是表演。不過我經常會問這些家長一個問題,「為什麼孩子願意在我面前表演?而在你面前演都懶得演呢?」

這些家長往往無言以對。其實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這些孩子在我這邊得到了信任與讚賞,並且這樣的反饋是基於相對客觀中立的評價之上,他們能夠接受。他們也希望進步,但苦於找不到方法,我毫不留情的指出了他們的問題,但也給了他們信心,告訴他們改變的途徑和方法,並且對他們取得的進步能夠及時正反饋。看到了希望,他們為什麼不表現的更好呢?

這就是我經常說的兩句話:

「在關係中,別人怎麼對待你,其實是你允許的。」

「你希望對方成為怎樣的人,那你首先問問自己是否相信對方真的能夠做到。」

所以,回到陳婷的問題上,其實她之所以變成破罐子破摔的「巨嬰」,恰恰是因為周圍的人都在把這樣的形象不斷投射到她的身上。

凌爸確實不能算是一個好老公和好父親,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其實是迴避了需要直面的家庭問題和矛盾,而孩子去世後,他更是用逃避的方式選擇忽視了家人身上的創傷,有無知的成分,也有性格的弱點。

凌霄儘管照顧了他媽媽,但是他的臉上也寫滿了委屈,身上帶着濃濃的「受害者情緒」。而面對他媽媽的無理取鬧,他更多是用冷暴力來回應,陳婷需要變本加厲才能看到他的反應,其實凌霄身上有很多的「隱性攻擊」,甚至不惜以自毀的方式來達成,這些都是這部劇沒有正面探討的部分。

而至於李尖尖,至少在陳婷面前,她始終是壓抑的,看似討好,但其實內心的距離還是很明顯的。而她越忍讓,越能贏得凌霄的保護和心疼,這確實是陳婷最看不下去的地方,她可能恨不得對方能夠痛痛快快和自己吵一架,而不是高高的佔據道德制高點。

我說這些,不是為了給陳婷正名。從情感角度,我也不喜歡她這樣的「巨嬰型」人格。但是,從專業的角度,我能理解她,因為她在這些關係中的呈現確實不是她一個人能夠完成的,她只是通過歇斯底里才能真正引起他人的注意,而她也完全習慣了這樣的方式,這既是她最可恨的地方,但也是最可憐的地方。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我們更深的理解人性,不是為了做無原則的濫好人,而恰恰是為了跳脫投射認同的遊戲,明確自己的邊界,告別受害者的戲碼,因為所有外部的關係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我們只有完成內心的和解,活出真正的力量感,我們才能過上真正自由自在的人生,並且在每一段關係中都能舒服自在,享受當下。

願你也能有這份智慧與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