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放在院子里的國寶
歡迎關注公眾號【薩蘇】(sasutime)
國寶被丟在院子里,在歷史上並非沒有。
▲ 比如北京團城亭子里忽必烈用過的大玉瓮,據說就是乾隆朝的大臣,從法源寺的院子里弄來的,當時寺里的道
不過,這種際遇如果今天還能碰到,那便有幾分天方夜譚的味道了。經歷過商品經濟時代的淘洗,連崇禎皇帝陵前的石頭五供都有人偷,誰家還敢把國寶放院里呢?
在海南就有這麼一個地方,叫做海口市博物館。去年年底的時候,有機會去海口,到這家博物館轉了一圈,才發現這裡藏品頗為豐富,而且豪闊到可以把國寶放在院子里的程度。
到底是什麼國寶呢?海口博物館,又是個什麼地方?
雖然海口是海南的省會,但過於溫暖潮濕的氣候使歷代文物不易保存,所以可以遊覽的名勝古迹並不是太多,其中,五公祠幾乎是旅遊者必去的地方。這裡紀念蘇東坡等五名被發配崖州的名士,讓人感慨當年到海南「旅遊」竟然還要押送着才有人肯去。
參觀五公祠可算旅人到海口的規定動作,然而,有些好奇心重的朋友會發現,在五公祠對面,隔着一個小湖,還有一片琉璃瓦覆頂的仿古建築。
▲ 這裡,便是海口市博物館了
老薩就屬於那種好事之人,所以看過五公祠後,見還有些時間,便決定到海口市博物館去看看。
平心而論,作為中國最南端的省會,海口市博物館的展品算是較有特色,下了不少功夫的。但真正令我震撼的,是當我從二樓平台上走過,瞥了一眼樓下的天井,立刻就挪不開眼神了,我當時便向同行的叨嘮起來——這院子里有國寶啊。
▲ 瞧,就是這個院子,您看到國寶了嗎?
▲ 不,不是這個,國寶有很多類型的……
猜謎總是讓人頭疼的,估計有些朋友會說,這院子里除了下水井蓋,好像就剩兩個「石凳」了,難道這會是國寶?
▲ 這就是我說的國寶
▲ 還有這個
▲ 給個特寫吧,其實不過是幾塊珊瑚礁或沉積岩的石板,稍加雕琢,給人感覺十分粗糙的樣子,而且,周圍沒有
從它們的高度,大約可以判斷出來,它們絕不是什麼石凳。可是,這究竟是什麼?又為什麼可稱國寶呢?
我推測這是兩座廟——兩座高度只有五十多公分,僅由三四塊石板組成的廟宇。
它們的珍貴在於,根據石材留下的特徵,它們應該是來自於南海諸島的。南海諸島包括東沙、西沙、南沙、中沙諸群島,其中的許多島嶼,雖然缺乏居民生活的條件,卻有不少廟宇。
根據1974年至1975年文物普查的結果,僅在西沙群島各島,當時便仍有14座廟,遍布永興島、南島、北島、趙述島、琛航島等處,而在金銀島、珊瑚島等處,還有已經損壞的廟宇多座。在東沙、南沙各地,也普遍有中國人修建的廟宇。
▲ 1907年吳敬榮、林國祥等率艦巡航東沙島時拍攝的東沙島古廟殘址,因植被覆蓋,如非專業人士已經很難
南海上的珊瑚島,普遍較小。西沙最大的永興島約2.6平方公里,南沙最大的太平島僅0.43平方公里,三沙市七連嶼村民委員會所在地趙述島只有0.22平方公里,這樣的小島上,怎麼能容納下如此之多的廟宇呢?
其實理由很簡單——這些廟宇,本身都很小。
▲ 甘泉島上的兄弟廟(頂部坍塌),已經是西沙最大的廟了
而大多數廟宇,只有佛龕大小。
▲ 南海文物普查時關於西沙珊瑚島上的小廟記錄
▲ 甘泉島古廟
這些廟宇,普遍供奉的是海神媽祖,兄弟(遭海盜殺害後顯靈的漁民)、孤魂(在海上遇難後成神的水手),還有土地公。在其中一些小廟中,還找到塑像、銅錢等文物,述說著自古以來中國人在南海的活動。
中國人為什麼要在南海諸島上修建如此眾多而又略顯簡陋的廟宇呢?了解南海中國漁業文化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 一方面,古代航海技術落後,漁民到南海捕魚的生涯十分艱險,他們希望媽祖、兄弟、孤魂和土地公能夠保佑他們平安來去;
- 另一方面,南海的漁民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如果某個漁民在某島建廟,他便被視為這個島的島主,擁有在周邊打漁的優先權。
從這個角度來說,當年金庸先生《碧血劍》中的「七十二島島主鄭起雲」很可能是一個漁民協會組織的領導人。
因為這兩個原因,出海的漁民常常用大陸的石灰岩刻好簡陋小廟的構件,作為壓艙石帶着出海,到達後卸下石板建廟,而後打漁返回。長此以往,南海諸島稍大一點的島嶼上便都有了廟宇。
▲ 結構簡單,造型低矮甚至就地取材
▲ 有些地方還可以看到海洋寄生生物的遺骸
▲ 靜靜地留在海口市博物館的庭院里
但它們究竟來自哪個島嶼呢?
向博物館當天的工作人員求證,他們也說不清楚,只講是從海上運來,具體情況並不十分了解。
倒是參觀者中有一位老先生,據說是當地從事文史工作的,告訴我三沙市成立以後,到南海打漁的漁民日益增多,有些老傳統也恢復了,比如島上一些廟宇今天看來過於簡陋,漁民們便用更加堅固的水泥等物重建。
「這不能算是封建迷信,就是求個心安。」老先生說,「大概是拆掉的老廟也算文物,就送到博物館來了。」
因為這件事頗有意思,在海南的朋友幫忙聯繫上了海口市博物館前館長張健平先生求證,結果卻有些出乎意料。
原來,這兩個「小廟」還是張館長親自接手運回來的呢,的確來自西沙海域。不過,它們不是廟,而是從沉船上撈出來的石構件。
西沙群島曾經發現過大量的石構件。2015年,在海南三沙市永樂群島珊瑚島海域,曾經發現一條沉船,確定為清代遺存,遺址有大小石構件274件。
據推測,它們或是作為出口產品由華僑帶往海外的,或是作為壓艙物順便帶去(珊瑚礁沉船被確定為一條專門運送石構件的船隻),海口市博物館的這批文物,來歷與此類似。
無論是廟還是石構件,都是中國人往來南海,活動於南海諸島的證據,最早的主人象徵,在討論南海諸島的主權問題時,這樣的文物,每一個都堪稱國寶。
我想,這一點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毫無疑義的。這也是老薩面對海口市博物館的庭院十分感慨的原因。
其實,雖然受環境影響存世不易,但海南的好東西並不少,這次參觀中便發現,海口博物館裏面有很多收集來的珍貴文物,有些大樓裏面大約也放不下,放在院子里,更有滄桑之感。這就不僅僅是從南海搬來的廟了。
▲ 比如,當年海口府城大門「定海門」的石頭匾額,如今便也放置在博物館的天井中
看來,每一個博物館都有些鎮館之寶,但需要用心去尋找,總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完】
歡迎關注公眾號【薩蘇】(sasu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