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導演批金雞獎碰馬金馬獎「自不量力」, 港台電影到底靠誰而活

從《使徒行者2》開始,今年香港電影全是警匪片。大多數電影還收穫不少票房,但這些固定模式,卻也為香港警匪大片,甚至商業大片的現在和未來埋下很多巨大的隱患,特別是在當下內地電影產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下,香港電影已經來到生死存亡的邊緣。香港電影生死最根本的問題,還是這幾點。影響一個國家地區文化產業的,無非四個方向。官方管理,商業投資,生產製造商和觀眾消費者罷了。如果還要加一個那就是宣傳和營銷,但這個對於電影產品大方向而言,不是影響大方向的絕對因素。這對於香港電影在華語電影市場的位置,可謂是尤其的明顯,這裡就單獨分析一下這四個方向問題。首先、消費者和資本商業為一檔我們都知道,香港電影曾經不管再怎麼輝煌。香港都是座小城市,只有區區700多萬的人口,即使再加上台灣省2500多萬,也不過3000多萬的消費市場。

90年代前後香港電影巔峰時代,當時內地電影市場的票房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香港電影基本盤就是港台3000萬左右的消費市場,外加東南亞數億人口的隱性市場。現在我們都在談論信息革命的5g,香港電影為何會衰落?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電影領域的科技革命,90年代末美國電影用科技革了命,成功帶入數字特效時代。電影一直就是銀幕奇觀的天下,香港電影從科學根子上落後了,首先喪失隱性的東南亞市場,即使港台本土市場也沒能守住。

2018年香港電影票房排行榜前十,沒有一部電影是本土電影。在內地大獲成功的《無雙》香港票房3440萬港幣。請注意,這是港幣。台灣省的票房就能好多少了?2018年台灣年度票房排行榜前十名與香港可謂是高度一致,沒有一部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2018年最賣座台灣電影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全台票房2.2億台幣。請注意,這是台幣。

那麼《無雙》在台灣的票房有多少呢,總共都不到5000萬台幣,票房連台灣年度前三十都沒能入榜。再對比一下《無雙》內地十幾億人民幣的票房,港台本土市場,已經根本養不活那些動不動「折騰香港和全世界地標」的香港特效大片。港台電影人最終靠誰搵食,答案非常明顯。你既然要靠龐大的內地觀眾搵食,自然要照顧內地人民的精神需求。現在內地人民的精神需求是和官方一樣,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崛起。

當下內地市場除了人民的文化自信崛起,還有就是資本商業,還有延伸到營銷宣傳,渠道發行的強大等等。這對於香港商業大片影響最直接的,那就是真金白銀的是投資。香港大片背後當然有着主導的香港電影公司,有興趣的觀眾可以看看這些年香港商業大片的片頭,看看有多少內地電影公司的logo。可想而知,它們在這些香港大片里扮演什麼角色。當然香港資本也不是只吃素,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投資份額誰多誰少,孰輕孰重,相信大家都是心中有數。觀眾和資本,市場和投資。它們從基礎上影響香港商業大片的生存。

而內地無論消費者還是資本商業,對於現在的香港電影又有個基本要求,它就與另外兩個方面有關了。其次,官方管理和製造商為一檔。官方的管理,當然就是內地官方主導的方向,不管有多少人對於官方文化管理模式有點意見,但不得不承認按照目前香港混亂的現象。香港電影的文化內核,觀眾精神需求與官方管理基本一致。

這麼一來,那些香港電影的製造商,也就是電影人想要獲得龐大的內地電影市場和資本投資,必須得遵守內地的規則。那些陽奉陰違,表面一套和背後一套的港台影視劇,再到文化工作者。在這種萬眾一心的環境下,休想再糊弄住已經文化自信崛起的內地觀眾了。這四個方面是現在和未來香港電影,台灣省商業大片能生存的根本。香港和台灣商業大片的現在和未來。都只能依靠電影市場正迅速崛起的祖國大陸。前幾天因為大陸電影退出金馬獎一事,有個別台灣電影人表示並不在乎大陸電影退出,甚至放言大陸電影退出肯定會後悔,暗示金馬獎多麼尊貴多麼權威。

此處並不討論這次金馬獎的問題,但從前面的分析能看出來,港台商業大片不管從投資再到市場,已經是絕對離不開祖國的程度。這幾年台灣商業大片根本就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從《使徒行者2》《掃毒2》再到《追龍2》,香港電影確實只剩下警匪大片。

但是,自從2012年《寒戰》過後,香港警匪片能夠逐漸形成幾大風格,很大程度再次繁榮起來。未來雖然還有着大危機,還只要背靠國家一定有解決的辦法的。這麼一來,香港電影和華語電影,未來才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