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的加害者與加害的被害者—《少年的你》影評

那天中午剛剛看完,走出影院,我就想起一首台灣地區的RAP歌曲(《兇手不止一個》)里的歌詞,正好能恰當地作為這篇影評的標題——

被害的加害者 加害的被害者

首先還是po票:


電影的一開頭,用了一段特別有張力的表現:台詞重複。

在舞台劇上,常常有類似的表達,在劇場里能特別好的帶動氣氛。電影這樣開頭,也起到了這個作用。周冬雨的英文水平提高了不少,至少那三句英文是很標準的。但是,used to be真的有對於「逝去的懷念與感嘆」嗎?如果觀眾提前有耳聞劇情,會不會有疑惑:「陳念感嘆逝去的什麼?

進而,在陳念空洞的眼神與不斷重複的聲音里,鏡頭裡一個不正常的表象出現了——一個黃衣小女孩,她心不在焉、惴惴不安、忐忑糾結、眼神向下……

不得不說,曾國祥導演的功力現在已經很深厚了,就這幾分鐘的開場里,鏡頭基調的奠定、聲音的運用(陳念重複後幾句的時候,聲音效果是那種空洞地獨白,帶一點點回聲),以及隨後而來的鏡頭快速切換與疊加,都一層層引人入勝,鏡頭語言從容大氣,擺開了架勢要給大家講一個深沉的故事。

還不得不說周冬雨的演技。就這一個眼神,幾句台詞,我就預感到後面會有核爆式的迸發。有人說,最高級的演技是用眼神來演戲,雖然不能說周冬雨的這個眼神已經出神入化,但最起碼在我這幾年的觀影里,這一個眼神、這一段表演,是最高水平之一。

接下來開始電影與故事穿插着說說我自己的分析和感想:

1)校園霸凌。

故事開頭的幾個鏡頭切得很快,但一點都不亂,如果當作懸疑片來看,鏡頭節奏處理地非常好,有日式懸疑的精髓在。

跳樓這個情節里,鏡頭的交代避重就輕,但又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了主角——陳念——的內心活動,沒有喧賓奪主。直到陳念回到座位上,看見紅色的墨水,本片的主題如雲銷雨霽、彩徹區明一般一覽無餘。

陳念食堂打飯,魏萊一夥來找事,魏萊強迫給陳念拍照,陳念腦中閃過死者胡小碟被霸凌的場景,遂落荒而逃。這一系列的鏡頭交代,都足見導演功力。

陳念放學回家,看見小北被圍毆,打電話報警。至此,影片的所有背景安排全部結束,也預示着大戲即將開始。

此段的觀後體驗:

影片的兩個戲劇衝突:高考 + 校園霸凌。——重合了。

1.1高考。

在過往的三十年里,是中國青少年生活的最重要的方面。高考重要到什麼地步?相必每一個觀影的七零後、八零後、九零後都想過這個問題。甚至有人會說高考的重要程度要大過生命。在這部影片里導演一上來就詮釋了這個重要程度。陳念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陳念總說:「我的容忍是為了不耽誤高考……再過一個月高考就過去了。考去了北京一切就都好了。」

我自己也深有體會,直到大四的時候,還偶爾會做關於高考的噩夢。身邊也有很多同學分享過類似的經歷。總之,高考,不止給我們這前後幾代人,也給過往的這個時代烙上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但是,這個烙印就一定是萬惡、不赦的嗎?

陳念手機里的班級群里,班主任發過這樣一段話:「高考,是這個時代里最公平的一種機制。」

的確是的。不管你是wangjianlin的兒子,還是偏遠山區目不識丁的農民兒子,你在高考這種機制下,空前絕後地平等。在階級固化越來越深的今天,高考,是打開上下層通道、社會流動的為數不多的機會之一(甚至有人說是唯一)。所以,才有那麼多人幾乎是拼了命地拼這場考試。

陳念的所有台詞都可以簡化成一句話:「高考,是我生活的全部,甚至高於我的生活,我的尊嚴,我的生命。」

這點,還可以從輟學的小北的各種舉動和語言,陳念媽媽的遭遇里看出:讀書上大學,是這一個階層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與希望。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上了大學,就一定能像陳念說的「一切就都好了」嗎?

未必。

1.1.1 從結果看,不斷有新聞爆出「北大畢業生賣豬肉」「清華畢業生自殺」「XXX大學生犯罪」……從這一點,有引發了我的一段思考——

真正對這個社會有害的人,到底是屢次進入公安局的小北們?還是端坐在高檔商品房裡的魏萊及其父母們?

導演在這個問題上也深入思考過,並用不明顯的鏡頭表現出來了。這一段後面再深刻分析。

1.1.2 本人在港科大學習社會學的課程里,著名社會學家院長李中清教授有一門課,分析的就是隨着社會資源的不平衡分配,教育資源的分配也在潛移默化地變得不平衡。李教授用定量的社會統計調查方法、長達多年的時間、一系列複雜的課題研究得出了一個結論——寒門再難出將才

我也看到過國內一些調查與研究,說一個家庭,培養一個985的大學生,是需要長達近二十年的持續投入,而投入的除了大量的金錢(他們曾推算出過一個具體的數字,忘了金額,但是挺高的)還有大量看不見的東西,諸如父母的體力、精力,甚至,有些父母為了子女的高考而放棄了自己的職業生涯,選擇陪讀伴讀、洗衣做飯……

00年之後,就再難看到那麼多偏遠山區的勤奮讀書者考入名牌大學了。而高校越來越多名額給了自主招生,自主招生需要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就舉一個例子,音樂特長加分項,一個小孩想在自主招生里憑藉「鋼琴」脫穎而出,得從五六歲開始起學習鋼琴,十幾年的投資算上複利,動態收益可能是偏遠山區一個農民家庭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數字。而這個數字,可能是「魏萊」們的父親一兩個月的工資。

所以,影片中,魏萊的成績也很好,家裡擺着無數獎盃,獎盃上還都是英文。如果不是這部片子的視角,在其他人眼裡,諸如「魏萊」這樣的女孩子,應該就是現在你我身邊那些品學兼優,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績良好、多才多藝、長得好看、說話好聽、尊敬師長的好學生了吧?

甚至在這個看臉的時代,如果哪天的新聞里爆出「某高中校花遭社會流氓姦殺」的新聞,我猜大多數網友看到「魏萊」們的學生證照片,還會扼腕嘆息、甚至滿腔怒火,控訴「小北」們致「花季少女香消玉損,致國家未來的希望凋零……

所以,看新聞時別再帶着主觀設定好的腦補情節先入為主。所以,自己不懂的、不了解的事情,不要亂髮評價。

1.2校園霸凌。

哪個時代、哪個國家、哪個社會、哪個地區,都有校園霸凌。

往大了說,就算有一天離開校園,就真的沒有霸凌了嗎?成人的社會就沒有霸凌了嗎?只是成人的社會,霸凌更加隱蔽。

這些會上升的高度有些太高,本文討論不完,我們還是回到這部影片。

這部影片里的霸凌者是誰

魏萊。剛剛說了,魏萊不同於我們學生時代見到的那些地痞流氓。反而,大家小時候見到的那些所謂的小混混,有很多其實更像「江湖人士」,他們其實有情有義、重情重義。你不犯他他不犯你,雖然也有幾個沒事找事的無賴,無故加之地欺凌弱小,但多數都不長久,過不了幾年,自有天收或者人收。

而這部影片里的霸凌者,非常之隱蔽,是老師口中的好學生——魏萊。她外表一副人模狗樣,實際內心弱小自卑,有極強的自卑感、虛榮心、不安全感,且易於嫉妒、易於發怒。而且家裡有錢有勢,所以喜歡仗勢欺人。

這樣的人,被我們一般的理解稱之為「小人」,而小人與君子最大的不同,其實是源於心理極度的不自信。

比如《艋舺》里狗仔孩(陳漢典)評論李志龍(鳳小岳)那樣:「還不是因為他身邊那群狐朋狗友,如果沒有他們,他什麼都不是。」(這一段陳漢典的台詞表演也很炸裂)而陳漢典飾演的狗仔孩也是狐假虎威,活在他的哥哥的威名之下,欺負趙又廷,吃他的雞腿。趙又廷被逼無奈,去當混混,落得悲慘下場。

再比如鄭易在警車上問陳念,你看過被殺的野生動物眼裡是什麼嗎?

陳念竟然回答,是恐懼,是他們害怕。

影片里的魏萊,就是懦弱,別看她是施暴者。她恐懼自己的風頭被陳念搶去,嫉妒陳念,從而刺激了潛意識深處的不自信與自卑(這可能來源於她嚴肅嚴厲的父親給她的童年陰影。你想,學鋼琴拿那麼多獎,童年能愉快嗎?)

於是魏萊開始瘋狂地迫害陳念。但用的不是光明正大的暴力,而是卑鄙下流的手段——倒紅墨水,背後推陳念下樓梯。甚至也許還有影片里沒交代的:去老師那裡搬弄是非、流言中傷、謠言惑眾、陽奉陰違、兩面三刀。

中國文字對於這類人沒有嚴厲懲罰的詞彙形容,可能是不敢得罪他們,又唾棄得不想在他們身上浪費筆墨,於是找了兩個筆劃最少的字——小人。

(各位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班上是不是也總有一兩個這樣的人?)

這種霸凌,未來就會延伸至成年人的社會。

可悲的是,影片中的魏萊死了,不會再去欺凌她人了。現實生活里的那些「魏萊」們呢?

這個名字起的也是很有深度的,魏萊。你琢磨琢磨。

我還想再說一點。看了很多人的評論,大家都在觀影后回憶說:「我曾經也是霸凌的受害者。」

可是我們想沒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否也在某一兩個時刻,霸凌過他人呢?

正如黃覺在路邊攤問尹肪:你欺負別人的時候呢?

2)陳念與小北相識後。

這一段絕不是大家說的愛情故事。

我覺得此片里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影子,因為這一段明顯在節奏上放慢了。但還沒到楊德昌的火候。比如陳念和小北看金魚那一段,就應該放慢再放慢,讓周冬雨的眼神功力再發揮一下,先來三分鐘大全,再切周冬雨眼神迷茫在金魚中的鏡頭三分鐘,隱含地表現,陳念希望自己的記憶如同金魚一般只有七秒,不僅能回應影片開頭「it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的悵然若失,還能為後面的情節鋪墊。就像《牯嶺街》里小男孩唱英文歌那一段一樣意味深長。

曾導還是急了一點。

我覺得,就算沒有楊大師的敘事功力,也可以借鑒一下同類型電影《關於莉莉周的一切》里岩井俊二的處理手法:

我覺得曾導也一定喜歡岩井,否則,陳念剃光頭的那段怎麼和《莉莉周》那段那麼像呢?

(偷偷拍了一張,希望不會造成侵權,我只是想說,特別喜歡這部電影)

但不得不說,曾導鏡頭的運用已經很棒了:

比如,小北衝出去被陳念拉回來的時候,切了一個吊燈的晃動的特寫;

無時無刻地交叉切換天空的鏡頭;

多次鏡頭閃爍着重疊交錯;

這些看似不經意出現的鏡頭,其實都是為了主題服務——

那就是小北看到的,陳念英語書上的那句話:「We live in the gutters, but there are still people looking up at the stars。」

我們生活在陰溝中,但有人依舊仰望星空。

我建議,曾導應該再慢一點,放幾個陳念在學校仰望天空的鏡頭、小北在某個社會的角落仰望同一片天空的鏡頭。交叉重合、正反打也可以。也許效果會更好。

他們仰望什麼呢?

成年人的世界。(陳念這個名字起得也很有深意,可能是諧音有意思)

3)那些成年角色。

3.1陳念媽媽。

我特別喜歡吳越的表演,我還記得很小的時候看她的電視劇,當時不懂藝術,就覺得很真實,演壞人好人都特別像。陳念的媽媽,就代表着剛剛說到的那些為了培養一個大學生,而自己又在社會上艱難掙扎着,甚至靠坑蒙拐騙艱難度日的那些中年人。陳念理想中的成人社會,肯定不想重複自己母親的老路,在潛意識裡,她是看不起她媽媽的。

比如,看到門口有人送來的紅色大禮包——我猜是她媽媽的追求者送的——她很鄙視。看到自己因為母親詐騙別人而使得自己受欺凌,她又為自己有這樣一個媽媽而丟臉。

可是,看到母親早上背着麻袋蹣跚地離開家時,她又感慨唏噓。(這段導演沒直接交代,而是主觀第一視角鏡頭)

受制於家庭成長環境,陳念也有自身局限性,比如她口中勾勒出的美好未來藍圖——北大(這可以從她地圖上圈出的北京海淀區藍色圈和魏萊的口中以及最後失手殺魏萊中判斷)——在北大邊和媽媽開一個小店,忽悠同學來消費。當然,這可能只是戲謔,但戲謔中又有多少真實?

3.2老楊。

導演借老楊之口點出了校園霸凌中很重要的一個點:少年。(這也是電影名)

老楊說:曾經有一波人活活打死了一個同學,後來的口供說,他們不知道這樣打人能致死。

就好像:魏萊三人去堵陳念,手裡拿着裁紙刀,用過的都知道,極其鋒利,稍不留神割到動脈,幾分鐘就是一條人命——不管是她割到陳念還是混亂中有可能割到自己。

所以,我猜,多數像我一樣的在小時候沒有選擇成為施暴者,或者在施暴過程中選擇隱忍的人,多數是過早地就意識到了過度地暴力行為會對對方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從而產生了同理心,繼而想起課本上學過的「韓信胯下之辱」等故事,選擇寬容與隱忍。

而不像《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馬小軍(夏雨)用磚頭拍住院了一個男孩,後來說的:「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手的輕重」

其實,除了身體上的霸凌,精神層面上的霸凌也存在這個現象:施暴者不知道自己的冷暴力會給受害者帶來如何深刻久遠的打擊和傷害。

正如魏萊的一個女友說的:「她(陳念)是受害者?你不知道魏萊都嚇死了。」

陳念找小北保護自己。小北用煙頭去燙魏萊的臉,刀子距離魏萊的臉一兩厘米就插過去了。這一切,造成了魏萊的驚嚇,也失去了面子,從而準備報復回去,於是有了那段拍裸照的霸凌事件。

「陳念」們小時候選擇隱忍,還有一個原因是不願和這樣的人糾纏不清。「冤冤相報何時了」。陳念們當然也能在某個放學時分堵住一個落單了的小混混一頓胖錘(事實上她反擊了,她用排球扔了回去),但是,陳念們的手有輕有重,輕了沒用,第二天——就像小北說的那樣,挨打了會打回去——小混混又會回來找麻煩(影片中陳念反擊後,魏萊背後下陰腳,致使陳念跌落樓梯)。手重了又會承擔法律責任,搭上前途。

陳念想要高考,沒有時間和她們糾纏不清。事實也是對的,因為後來劉然求陳念也保護她,說:「我處處聽她們的,她們還是這樣對我「

3.3女警官。

這個角色不討好。在審問陳念時咄咄逼人。影院里當時也是有幾個女觀眾一片噓聲。但是,大家細想,這個角色其實是法理的代言和化身,就像黑暗騎士里的探討的那個問題一樣。但是曾導的設定有意思——她是懷孕的。以至於後來陳念問她:「如果是你的孩子呢?」時,她啞口無言了。

這裡我覺得有一點點小牽強,以陳念高中生的年齡,這句致命的話,一般高中生是說不出來的。但也合理,畢竟陳念是一個在殺人後還能高考考出632分的高中生,而且考場上能寫出《二十年後的你》這樣的文章。

3.4鄭易(這個也有諧音)

鄭易最早不信任陳念,認為她有問題,多數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隔閡就是成年人認為「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這點在他們第一次去學校調查小蝶死因的時候,老楊的溫柔與鄭易的凌厲形成的鮮明對比。

到後來了解陳念報了警,鄭易了解到了魏萊的真實面目後,一直想幫陳念。比如問陳念為什麼不報警。陳念潛台詞是沒用,女警官說你們應該相信大人,鄭易沒吭聲。因為老楊已經點過他了:我們的視角是成人,而他們,是不可控不可測的少年。

後來,老楊問鄭易:你最一開始極力護着陳念,為什麼後來一定要拉兩個人都下水?

鄭易說了一句終於讓觀眾豁然開朗了的話:讓小北去替陳念背這個罪名,其實會害了陳念一生。

為什麼?

因為陳念是君子。小北在監獄裏待着的每一天,都是對於陳念內心多一天的懲罰、拷打、鞭笞。陳念的每一天都會在不安、悔恨、譴責自己的內心中度過,痛苦的度過。

以至於後來鄭易去找陳念,騙她說——小北被判死刑——的時候,陳念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因為她知道,如果真是這樣,那將會比自己去蹲監獄來得懲罰還要嚴重。

所以。陳念明白了這個道理,她去自首了。

鄭易讓正義延伸了。

4)最後幾個鏡頭。

這幾個也是其他影評里讚譽過的。兩人玻璃牆兩邊坐下,影子重合。

前面多次鏡頭快速閃爍重合為此鋪下了伏筆。在重合的影子里,二人終於相視而笑,笑得那麼輕鬆。這是二人自認識以來第一次如此輕鬆的笑。陳念也說那是她最輕鬆的一天。

什麼是輕鬆,對於君子來說,就是贖了自己的罪。

但二人眼裡又都是連成線的淚。這一段,周冬雨的演技炸裂。

如萬丈之光,來自萬丈深淵。

兩輛警車裡,再一次用鏡頭重疊兩個不同空間,讓不在同一警車裡的二人對話。(對話忘了,因為那時我心跳太快。 影院里其他人已經哭的稀里嘩啦了,我前面一個金融大叔,也像個姑娘一樣在吸鼻子。)

而後,就一秒的鏡頭交代了陳念的自首。曾導現在的鏡頭語言真是從容啊,精準啊,有力量啊。

兩輛警車最後在高架上分開,代表着陳念小北二人,其實在本質上還是兩條路上的人。(這個最後會有呼應)

就是還是着急了一點,快了一點。

如果對比《陽光燦爛的日子》,最後姜文在加長林肯里,給了一個長鏡頭的全景。

《穆赫蘭道》里一開始那一段汽車行駛的鏡頭。都是經典。

曾導快切的鏡頭都純熟了,唯獨整個電影沒有一兩次長慢鏡頭。一張一弛,快慢高低搭配着來,也許效果更好。當然,我只是妄自菲薄地胡說八道,大家勿怪。

5)最後那一段。

首先,留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尾——大家都會去猜那個女孩是不是也是被霸凌的。

不用猜,我覺得肯定是的。我覺得曾導的意思就是,這個現象現在依然還很嚴重(確實是事實,前兩天還看到有男生反抗霸凌,把施暴者扔下了樓的新聞)。社會各界需要持續關注。

而那個小北為什麼跟在陳念後面的鏡頭,就呼應了兩輛警車分頭開進的鏡頭。

陳念和小北,永遠不是一類人,他們永遠不會像陳念說的那樣:「我希望我們有一天可以一起並肩走在大家的視線里。」

6)觀影之後。

周冬雨的演技,我覺得應該能在國際某大獎上拿個影后了。如果不能也無所謂,電影的主題在講述人生命運這條隱藏的線中,早已說得明白了,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誰是施暴者?誰是受害者?——肯能大家也都有了理解和答案。

就像影片的名字《少年的你》,每個人看完都會回憶自己的少年。

那,片名中的「你」是誰?

是我,也是你。



非專業評論,如有錯誤,請不吝指正;

如有引發讀者不愉快的感受,請海納;

年齡大了,具體台詞可能記得有誤,見諒;

如喜歡請留言交流;

如轉發,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