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為人知的負重前行者的故事

那有什麼歲月靜好,總有人在為你默默負重前行。每次讀到這句話,我的內心都有很大的觸動,也許我不能像這些英雄一樣去為別人謀幸福,但是我會做好自己的事情,保留自己的愛心。

在這次疫情當中,正是這些普通的、平凡的人堅守崗位,在前面為我們遮風擋雨,篤定前行,他們是逆行的勇敢者。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今天我們就把目光聚焦在這樣的一群人上,正是因為他們的默默付出,我們才有了這麼幸福安定的生活。他們就是基層的民警們。

下面大家就跟隨我一起去了解他們不為人知的日常。


《大城無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


大城無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


《大城無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是由上海市公安局和上海廣播電視台攜手合作,東方衛視和嗶哩嗶哩聯合出品的12集全景式警務紀錄片。2019年12月19日,在上海市公安局舉行開播發佈會。這部全景式警務紀錄片,前身為《巡邏現場實錄》,第三季更名《派出所的故事》。

它的背後出品方,是我們熟悉的東方衛視。仔細想來,細數過往,東方衛視出品的很多紀錄片:《人間世》(9.6)《急診室故事》(9.6)《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9.3),皆為精品。

《人間世》(9.6)


人間世

《人間世》是由上海廣播電視台和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聯合策劃拍攝、周全執導的10集醫療新聞紀錄片。

該片以醫院為拍攝原點,聚焦醫患雙方面臨病痛、生死考驗時的重大選擇,展現了一個真實的人間世態。

該片於2016年6月11日起在上海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首播。

《急診室故事》(9.6)


急診室故事

《急診室故事》是一檔固定攝像頭拍攝的急救紀實真人秀節目,由東方衛視中心獨立製作人王昕軼團隊參與制作,單集時長65分鐘,首季共10集。節目於2014年12月26日起每周五晚22:00在東方衛視播出。

《急診室故事第二季》於2015年10月22日每周四晚東方衛視21:20播出。2016年1月4日改為每周一晚東方衛視21:20播出。第二季節目共26期,於2016年6月7日收官。

《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9.3)


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

《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是全國首部大型院前醫療急救紀實片,由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指導,上海市衛生計生委、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支持,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監製,SMG互聯網節目中心、上海篤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製作出品。

該片記錄了上海「流動的急診室」內外的故事,展現了醫患間、病人與親友間的情感與理解,同時科普了急救知識,助推實現「健康中國」。


圍繞這些職業的介紹,東方衛視的紀錄片團隊秉持着一個原則:真實。


《派出所的故事》當然也不例外,這部12集的紀錄片,用全程跟拍的方式展現了基層警務人員的真實工作日常,讓我們可以更真切的了解。


日常

新來的洪所長剛上任,要把派出所變成先進派出所。派出所里藏龍卧虎,個個身懷絕技。有一心想當所長的「談判專家」范警官;總想為當過警察的父親「平反」的「反扒能手」毛警官;看着窩窩囊囊但記憶力出眾、傳說中有第六感的姜警官;警官大學畢業的優秀沙警官;還有所長的女友劉教導員。洪所長把這些人調動起來,各管一片,經過不懈的努力,大家終於把派出所辦成了市級優秀派出所。

故事先從不平常講起。2019年8月,颱風利奇馬登陸上海,全市民警投入巡邏。

一邊頂風冒雨徹夜執勤,一邊快速轉移轄區內農民工群眾,他們在大雨中伴着危險和疲累步履匆匆。



次日颱風過後,迎接他們的也不是休憩,而是更多警情:颱風導致廣告牌掉落、樹枝倒下壓住汽車,民眾報警;小區空調外機在風中搖搖欲墜、極度危險,民眾報警;



熊孩子在颱風天里離家出走,民眾報警;就連高檔小區中兩隻黑天鵝趁漲水游入河道,來把天鵝送回家的,也是民警。



在這樣特殊的日子裏,上海的基層民警幾乎都是近40小時的超長在線。但很多接進110的警情,民警們其實也束手無策。就像颱風天后,大橋派出所民警邵興申接到的這起「電線起火」的警情。馬路中間一段電線不時冒出火花,電線下方還有行人和車輛來往。



民警焦急萬分,卻也只能一邊聯繫相關部門,一邊疏散群眾。最終,在民警的的聯絡下,消防部門、電力部門、市政部門陸續趕到現場,險情終於排除。在這場警情中,風雨里站了三個小時的民警,更像是那個穿針引線的領頭人


氣象災害面前,民警義不容辭;歡度佳節時,他們也會加倍忙碌。每逢長假,上海都會迎來超大客流,去年國慶外灘兩岸上演的浦江光影秀,更是吸引了無數人潮湧向外灘江堤。

據統計,2019年國慶長假,外灘及南京路步行街區域遊客累計1240萬人次

對數字沒概念?大家可以一起看圖:


面對洶湧的人流和隨之而來的安保壓力,相關派出所民警走上街頭,和武警聯手,築起了一道道「人肉疏導線」。在這樣高密度的人流中,普通警情也隨之瘋漲:小孩走丟、扒手狂歡,每一位民警,都承擔著更多壓力和責任。


日常生活里,民警的工作更是瑣碎又忙碌

幾個數字來詳細的說明:

上海這座超大型城市,面積6340平方公里,分為16個轄區,400個派出所中駐紮着2萬5千名基層民警。



聽起來人不少,但上海市日均接警數量,是3萬起。他們每天處理最多的警情,其實是轄區內各種各樣的糾紛:獨居老人有馬蜂窩,民警協助聯繫專業除馬蜂公司;



醫院報警稱老人無理佔用床位,民警幫忙勸解,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父女吵架家庭糾紛,民警也是第一時間上門了解情況,勸了這邊勸那邊,苦口婆心……除此之外,他們還要關注轄區內有犯罪前科的人員,定期排查、隨時溝通。



一句話,雞毛蒜皮五花八門,瑣碎又辛苦。但即便如此,基層民警仍注重細節,力爭每一起警情都面面俱到、妥善解決。比如接到電梯人員被困的警情後,曹家渡派出所民警陳浩和洪旻樺迅速趕往現場。解救被困人員,不是民警的能力所及。



他們能做的,是一邊安慰被困人員,一邊教她一些自保措施,同時聯繫並催促電梯維修人員。被困人員脫險後,兩位民警要做的事情仍然很多:聯繫120護送傷者——聯繫尋找傷者家屬並送至醫院——要求電梯公司迅速排查所有電梯——提醒其他住戶電梯故障。



老式小區樓層高電梯少,民警洪旻樺一遍遍爬樓梯往返23樓,忙着安撫居民情緒,全然不顧自己滿頭大汗。在這些看得到的地方,民警穿着制服穿梭來去。看不到的地方,還有便衣民警們忙忙碌碌,守一方平安。



上海,軌道交通運轉最高效的城市之一,17條線路,415座車站,上海地鐵,就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小世界。但每日穿行其中的通勤族們未必知道,每個早晚高峰期,每一座地鐵站,都會有至少一位便衣民警蹲守。



他們跟着嫌疑人擠上車又擠下車,大汗淋漓毫無怨言,就是為了等待「人贓並獲」的那一刻。

如果遇到反偵察能力很強的慣偷,他們甚至會被帶着繞圈子,一遛就是幾個小時,十足考驗耐心。


這些便衣民警即使出現在節目中,也只能以馬賽克的方式。

一位身穿警服的反扒民警隱藏在高度馬賽克後面告訴我們,上一次穿警服已經是兩年半以前,那是他警校畢業入隊宣誓的時候。



最新一期節目最後,疫情突發,上海基層2萬5千名民警提前結束假期,回到崗位。

即使因為疫情,這個春節的上海街頭冷冷清清,但他們仍駐守在各自的崗位上,寸步不退。



大年三十晚上,兩位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匆匆走進派出所。

她們要趕往各自的醫院匯合,無奈她們實在打不到車。

眼看集合時間迫近,民警二話不說,拉響警笛,風馳電掣將她們送往目的地。



就像節目中的旁白那樣:


疫情當前,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醫護人員,而醫護人員在遇到困難的時刻,又把目光投向了警察。


因為我們所有人都知道,365天,24小時,只要走進派出所,你就會聽到一句:


這裡是派出所,有什麼需要幫助的,您講。



這就是我今天要說的故事,我希望大家可以聽黨和政府的囑咐,在家老老實實獃著,已經復工的朋友們,一定要牢記四個法則: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不聚集。我們一定可以戰勝疫情,勝利就在不遠處,武漢加油!中國加油!最後向那些美麗的負重前行的英雄致敬,你們是最可愛的人。


「生態」蓋指生命體與其環境的有機聯繫。生態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環境關係的道德觀念、基本規範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隨着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意識猛然走出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台,被賦予影響人類環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態學,但其生態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倫理認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寧靜、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展為特色,關注自我與自然的協調,以人為本,內容簡而深、博而約,具有無窮的趣味;在倫理實踐上,道教致力於體玄修道,韜光養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為、自然、人倫與文化的互動中長存長立,因此它在對自然生態和人的關係的認識上,表現出開發生命活力的自覺能動性、與自然對象的同一性以及倫理認識的整體系統性。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自然之道不可違」 1 、「順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質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會之自然。參悟事物、人生和社會之本質,求得生命與本性應有的風格、態度和氣象,就是道教倫理追求的目標與精神支柱。


道教生態倫理精神體現在它的精緻深刻的內容和吸引世人的內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發展久遠的生命力中。具體而言,道教生態倫理精神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萬物一體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對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謂得道,就是通過修鍊與大道一體化,因此,道教在中國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現實生命的宗教。在它看來,世間萬物是一體的,自然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應當以生為樂,重生惡死,使生命不斷升華。人類也要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個性。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 2 ,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裡,萬物一體的平等意識也非常明確和豐富,他認為人通過修鍊可以實現「長生久視」、「肉體成仙」的理想,這個理想也就是與自然齊一或萬物一體的境界。道教還有「生道合一,重人貴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物我一也。」這表明道教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的意願。萬物一體的生態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社會。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聯,道教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準則是產生萬物而不佔有萬物的道德。道教認為,人的肉體修鍊、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產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 3 並且自認為這是對老子智慧大道的發揮。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於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制它們。唐代道教學者、醫學家孫思邈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他的醫學理論以天人一體、生而不有說為基礎,謂「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4 孫思邈本人「學殫數術,高談正一」,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這種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當的實踐性和普世意義這種實踐性和普世意義,提出了世間事物持續平衡發展的觀念,揭示出人類要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法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能得心應手,取得成果;如果強行索取,則會適得其反,破壞和諧,不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萬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傳》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這裡指出天道與地道是相對峙而又相協調的,其協調是由人來作中介的。老子將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麼人就不是僅依附於自然,受制於自然,而要駕馭自然規律。因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道教於此進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審時度勢,求仙問道而不強作妄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勢必敗壞心性,甚至危害人類自身。道教的修習者認為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在於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資訊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為宇宙共同體中的一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因此,道教不僅給人以一種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將注意力放在教義教規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禱的肅穆和虔誠,而且將信仰或教義教規具體化為各種道功、道術,進而形成操作體系,引導眾信徒去實踐力行。可以說,道教是重視道、術、行的宗教,既重視「道」的提升,又積極提倡功法和煉養術。真正的道徒對道教真諦的切實掌握,在於不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備其虔誠的信仰,還要作道術的訓練,努力積累道功,日進無疆,不斷深化和純正信仰。這樣,就充分強調了人類活動的主體能動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適應性。人作為天地的中介與協調者,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制約自然變化,加以引導,以曲成萬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與傳統倫理學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經》提出:「中和者,主調萬物者也」,認為自然界與人間社會各層次的事物,皆包含陰、陽、和三種基本要素,合而構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陰陽之道體現天意,所以人要順應陰陽之理,從各個方面保持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和順,才能消災去異,致力世界太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統、丹術符籙、儀式規範中發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態智慧,幫助人們認識到世間萬物多樣性存在的意義。保護了事物的多樣性,就有可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五是循環再生的精神。在關於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傳統的中國人確立了「大」和「久」的目標,並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節制人的無窮慾望,不造成對自然與人類的傷害。《周易》指出了兩個途徑,其一是「九二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天下,不傷財,不害民。」道教也發展了類似的思想,強調對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條件的確認是聖人之智、聖人之德,是聖人之業,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物我同一的美好社會,認為在那樣的社會裡,生命可以循環連續、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認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卓然特立於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異形,有似雀之化為蛤,雉之化為蜃。後來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倫日用思想,從生命循環再生的角度出發,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入任意」 6 作為神仙之道。五代時期的道教學者譚峭以「化」的觀點看待宇宙、人生和社會,提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顧眄化揖讓……」 7 整個人生和社會的興盛就處在變化統一的過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資的觀念上,主張人類要多多節制慾望,保持萬物的生機與發展活力,這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依時令進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獸幼鳥、禁殺魚蟹,不竭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觀念是相當一致的。人與生物資源相處,要進行物質交換。進行物質交換不是強行佔有,而是對自然作順應與調適。


六是融通萬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超巨大系統,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機地聯繫着,宇宙在其歷程中運行,是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的交叉線。從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機,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體關係。老子說:「大道泛合,其可左右。萬物持之持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說,大道像廣闊的河水一樣滋潤着萬物,毫無私心,毫無偏意,像偉大的母親一樣愛護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養育而生。對自然界要善意對待,這是因為在根本上「人與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須保護生態環境。莊子曰:「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說,萬物都來自特定的物種,但在不同物質的物種之間也存在着聯繫和轉換,如同圓環一樣,分不出始終和次序。這種自然的聯繫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認為道為世界的本原,道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總源泉,是融貫萬物生成的總動力。唐代道士吳筠說:「通而生之之謂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之謂德,德固無稱焉。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終。探奧索隱,莫窺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朕,謂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 11 這裡立足於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體對於物象世界的意義,其中蘊涵著通生無匱、品物有方的生態倫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出發點;站在大道的角度觀察人世,天地同一,萬物一齊,物我無分,無此無彼;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人間諸事雖然各有其理,但說到根本上,則各順其情,各盡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這就是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體悟到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也就體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總而言之,上述諸方面,落實到現實中以保持生物物種、綠化美化生活環境,可以為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這就意味着,道教生態倫理必然並且能夠進行現代性轉換。而轉換的契機,則在於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現代性人格的塑造。因為根據道教的觀念來看,人經過修鍊而達到的崇高境界並不神秘,遙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體現。我國宗教史專家牟鍾鑒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徵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夠健康長壽;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擺脫「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卻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塵;四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德在世;五是瀟洒自在,豁達從容,善於化解煩惱,始終保持喜樂心情。能夠做到這些方面,就可以稱為活神仙。所謂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樂的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環境。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樂融融,這就是人間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們認為,人們只要努力建設,把中國道教的這種萬物一體、生而不有、曲成萬物、合而不同、循環再生、融通萬有的倫理精神,融會灌注到現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進我們的物質和文化建設,人間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