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國產電影導演的女性力量

中國電影一直不缺女觀眾,卻一直缺少女導演。

回顧一下去年國產電影的創作,女導演的群體簡直是屈指可數,李芳芳、劉若英、蘇倫、鄭芬芬以及落落,能讓觀眾留下印象喊出名字的僅此而已,而在今年,國內女導演也不過又多了一個陳玉珊。

不可否認,這幾年的內地電影產業已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然而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是這背後卻幾乎都是由男導演扛起,比例微乎其微的女性並沒有太多的聲音,這無疑也折射出當前內地電影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十年女導演在中國電影的創作情況:遊離於票房和獎項之外

在中國電影導演代際上,無論張藝謀、陳凱歌、姜文與馮小剛這些國際電影人,還是寧浩、管虎、徐崢、林超賢、徐克和周星馳這些商業影片的中堅力量,以及陳思誠、田羽生、黃渤與韓寒等後起之秀,由於這些代表着國產影片藝術和商業的電影人都統一帶着「男性」的身份,因此在對中國電影導演進行代際劃分上,名單里也都是被男導演壟斷,作品很少掀起大的浪花的女導演也總是被排離在研究之外。

女導演的弱勢無論在票房還是電影獎項上都非常突出。票房上,近十年中國女導演的作品票房總票房過10億的女導演僅有兩人,過億的只有28人。

此外,從內地電影市場上春節檔和國慶檔等大的檔期女導演的缺席看,目前女導演遠未能撐起國產影片的商業力量,加上整個榜單中很早就介入導演創作的趙薇、徐靜蕾、李玉等人已邁入中年,中國女電影導演在新人供給上也明顯不足。

其次在電影獎項上,近些年在國際和國內獲獎的導演也多被張藝謀、陳凱歌等第五代電影人,以及賈樟柯、王小帥、婁燁等第六代導演瓜分。而諸如許鞍華、張艾嘉、李玉和文晏雖然獲得不少國內和國際的電影獎項,但在獎項含金量和關注度上遠沒有內地男導演突出。

比如在去年的金馬獎上,內地電影幾乎囊括了所有的重要的電影獎項,然而這些作品均是由男導演執導;同時在今年的柏林電影獲獎影片上,《地久天長》也同樣由男導演王小帥創作。

相比於頗有知名度的男導演,國內女導演被關注的人群也多停留在少量的文藝片影迷之間,在大眾視野上她們並不如男導演那般遊刃有餘,在商業和藝術之間穿梭自如。

女性導演的生存之道

雖然女性導演佔比不高並非中國獨有,全世界都有這樣的問題,但中國在女性導演匱乏這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具體原因有這樣幾點:

首先這與電視劇和電影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有關。其實中國導演不缺少大牌的女導演,然而願意投入電影的或者說已經適應的電影創作的並不多。像李少紅、胡玫等人在電視劇早已經是資深導演,也駕馭了不少大製作的電視劇,然而一旦她們轉入電影創作,其作品遠遠沒有其以往的電視劇有影響力。眾多女電視劇導演跨行創作不理想自然影響了女性電影導演的聲音。

其次男性對於電影導演更有熱情,他們也更願意轉型涉足更多的電影製作。目前跨界電影導演的並不鮮見,像徐崢、黃渤、王寶強與鄧超等為代表的演員,以及韓寒與郭敬明為代表的作家,無論是否身在電影圈,他們對於電影導演的熱情都壯大了男導演的群體規模。

與之相比,除了早期的徐靜蕾和趙薇等個別女演員,女演員願意做這種跨界的非常少見。目前來看,女導演的來源多來自科班出身,而這樣的方式明顯滿足不了電影對於女性導演的需求。

當然還有重要的一點,整個電影圈給女導演的話語權有限,她們在這方面遠沒有男導演那樣擁有更多的資源,可以更容易調動更多的資本和明星,這也導致她們在拍攝影片上更受制於製作等情況,無法像男導演那樣駕馭大製作的商業影片。

對於當前女性在電影導演的相對弱勢和缺失,目前看來有兩條途徑。

一方面外界要多給女導演機會,多給新人導演拍片的機會,尤其是試錯的成本上。電影創作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行業,也只有在具體項目上才能得到業務的提升。這也意味着也只有多給女導演在新類型或題材的拍攝機會,她們才能駕馭更多的題材和類型,才能在整個電影製作上有更大的提升。

另一方面,女導演自身也要快速的成長。除了有意識地介入電影創作,也要多爭取機會在多個類型和多個題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目前來看,女導演在電影創新層面低於男導演,在商業類型駕馭上也缺乏經驗,而唯有多參與制作,才能讓自己得到更快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