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戀歌》男主角完成最後一幕戲便被逮捕, 只因不該發生的愛

這是一個很有畫面感的場景。

在電影廠的錄音棚里,導演正在默默地看着演員在進行最後一場戲的配音。

一切圓滿地完成,這時,等在棚外的幾個陌生人,來到導演身邊,問戲拍完了嗎?

導演點點頭。

然後陌生人走到高大威猛的男演員身邊,向他出示了證件,這是一張逮捕證,然後把男演員帶走了。

等待男演員的是幾年的有期徒刑。

這一個場景,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蘆笙戀歌》期間發生的一幕。

這位男主角叫汪傑。

這一幕被記錄在陳國軍所著的《我和劉曉慶:不得不說的故事》中。

書中記載,《蘆笙戀歌》里的男女主角在拍攝期間產生了感情,女演員的丈夫得知後上告導致事發,在那個時代,這種超越法律保護的戀情是大逆不道的,也因此改變了兩位男女主演的命運。

汪傑後來淡出了電影拍攝,直到七十年代,他才重新出現在影視圈裡,但出演的角色,已經非當日的第一號男主角的受寵地位可比。

而《蘆笙戀歌》中的女主角宋雪娟雖然一直扮演角色,但多是不見經傳的配角,《蘆笙戀歌》里的她的出彩靚眼的表現,並沒有助力她在電影圈裡取得更大的成就。

《蘆笙戀歌》里的宋雪娟的表現卻非常的驚艷,這根本的原因,還是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過於簡單,人物刻畫也不夠豐滿,這些存在的不足,反而可以把電影里的情感主線給凸現出來了。

《蘆笙戀歌》的編劇是彭荊風,改編自他寫於五十年代的一篇小說。後來八十年代他寫出的一篇散文《驛路梨花》曾經入選中學課本,名噪一時。

彭荊風的人生經歷也非常坎坷,五十年代,他被打成右派,妻子與他離婚,知情人講,他妻子是一名醫生,與單位的同事鬧出緋聞,這應該是軋碎彭荊風婚姻的最後一根稻草。

彭荊風與妻子生有一女一子,女兒跟了父親,而兒子隨了母親。彭荊風很希望兒子能得到學習的機會,但彭荊風認為妻子的眼裡只有錢,所以,這條路沒有成功。而跟着彭荊風的女兒彭鴿子後來也成了一名作家,從她的履歷表上看,她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後來一直在昆明市文化館工作。著有長篇小說《紅嘴鷗的尋覓》。

《蘆笙戀歌》也許是由於小說家所寫的緣故,所以電影的結構,帶有太明顯的小說家必然會選擇的單線發展進程,它主要是通過兩段回憶展開的,根本原因,就是電影依從了小說的視角的單一性,而這種單一性,在改編成電影的時候,往往會多線索展開,但《蘆笙戀歌》顯然沒有按照電影劇本的模式進行打造,所以,整個電影里的結構可以看出很明顯的小說的特徵。

《蘆笙戀歌》第一段回憶,來自於女主角的回憶,回憶她與男主人公如何相戀,如何被反動軍隊拆散,後來男主人公組織的抵抗寡不敵眾,生死不明,不知去向。這一部分佔據了電影的一大半內容。

然後,電影里出現了男主人公的身影,這時電影將視角轉到男主人公的身上,展示了他的回憶,表現他如何在激戰中死裡逃生,遁入深山老林,艱苦生存。

這兩個回憶結束的時候,男女主人公的分隔開的線索便重疊起來,終於迎來了他們的相遇。

但因為男主人公遁入山林,遠離人世,對外界的世事變化一無所知,所以,男主人公一直對女主人公的尋找團隊充滿了仇視,直到女主角吹奏起他們相戀時的熟悉的旋律,才化解了一場誤會,這也是電影里的最為動人的段落。

由此可以看出,電影里用音樂凝結起了兩顆心靈的相知相識,從人心的最柔軟處,連結起了人心的情感的漣漪,電影藉助於音樂完成了心靈的互動,而這種互動,如果控制不好,也會對演繹這份情感的演員,產生勿庸置疑的影響。

可能正是這個原因,男女主人公在拍片過程中,也被電影里以情感貫注為流向的音韻的力量給洞穿了。

《蘆笙戀歌》的片長不過是一個半小時,但裏面穿插了三首歌曲,音樂佔據了電影的很大部分的空間,而在音樂的伴奏下,電影拋離情節線,肆無忌憚地展現了男女主人公情濃意密的親密接觸,這無疑對演員之間的情感萌生提供了極佳的催化劑。

尤其是電影里有一段表現男女主人公在鞦韆上並駕齊驅、盪起激情的段落,帶有非常強烈的濃情暗示性,因為鞦韆對於雙方身體的共同承重所帶來的親密關係,是即使我們用腳都能想到的。而鞦韆在升起與降落過程中,帶來的心理的起伏變化很容易給當事人帶來一種同舟共濟的情感暗示。

可以說,鞦韆的動蕩把秘藏的情感公之於眾,但潛在的感受,卻是施加於演員身上的,這種共同體味起伏、波動的感受,很容易把人心的那份在正常狀態下包裹起來的一點戒心給徹底地打破了。

所以,《蘆笙戀歌》藉助於少數民族的特色風情,充分地展示了情愛的流動與遊動的進程,使男女主角裹脅進了電影的情境中難以自拔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這正如《芙蓉鎮》拍攝期間,謝晉也有意讓姜文與劉曉慶培養一種親密的感情,以適應電影里的所需要的情境表現,而實際上,電影里的情感暗示還是傳染到演員的身上,使得男女主角毫無例外地走到了一場軒然大波之中,重演着《蘆笙戀歌》里幾乎是如出一轍的情節。

只不過《芙蓉鎮》的時代已經進入八十年代,一個單身男子與一個有夫之婦的越軌之舉,在社會上的容忍的空間中已經到了睜一眼閉一隻眼的不以為然的態度了,不至於像《蘆笙戀歌》拍攝的1957年那樣,還需要運用法律流程來懲罰跨越情感之河的當事人。

從中我們看到的是時代的道德觀念的寬容度在增加,但並不意味着道德的維度就棄置不顧。

這些年來發生的一些演員的分分合合後的背景因素,都可以從《蘆笙戀歌》的幕後故事中找到相似的肌理,但是,情感的敏感度,並沒有隨着時代的進展而喪失它的一絲一毫的原汁原味,反而因為今天這個時代對情的苛求度更為突出的重視(過去的時代還有其它的社會因素干擾着情愛的滋生與互動),使得情場生波來得比錢江潮更為滔滔不絕的聲勢,成為演藝圈裡的重要的吸人眼球的緣由。

《蘆笙戀歌》里的男女主演在這部電影拍攝完成之後,再也沒有見面,直到2007《流金歲月》邀請這部電影的演員再次重逢的時候,已經五十年沒有見面的兩位演員,才再次相聚在一起,昔日的帥歌靚女已經被歲月無情地置換成老嫗耆翁,詮釋了時間的殘酷本質與青春的瞬間繁華,令人唏噓不已。

兩年後的2009年,汪傑去世,享年78歲。宋雪娟也在2012年留下她的青春映象,離開人世,享年77歲。

也許,從《蘆笙戀歌》里的男女主人公陷入到的情感波瀾,可以看出演藝事業所具有的對情感的一種職業危害常態。在娛樂圈的險象環生中把持好自己,更是對演員人性與定力的嚴峻考驗。

做最好的演員,也意味着要做最好的自己。太多的過往案例,留下了太多的模版,書寫好一個演員的正傳,意味着多知道一點圈裡的往事,便多了一點衛護自己的軟蝟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