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小羊: 年度最佳結婚勸退大禮包: 不婚不育真能保平安?

昨晚連看兩部熱門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和《婚姻故事》。

看完,給推薦這兩部電影的朋友發微信:兩片連看,是豪華版結婚勸退大禮包。

她回:還有一部《被光抓走的人》要上線了,看嗎。我說「算了」。

我喜歡現實題材影視作品的力量感,但每次看完,又無比理解那些愛看仙俠、甜寵、耽美的觀眾。

只要涉及到現實題材,好的作品都很殘酷,存在無法逾越的刀鋒。或許每個成年人,無論表面上是歲月靜好還是波瀾壯闊,本質都是在刀尖上跳舞。

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開畫首周就是票房冠軍,8天收回了製作成本;豆瓣評分8.7,好於94%的劇情片。

在韓國,這部電影受到了男性的抵制。女觀眾評分9.49,男觀眾評分僅為2.90。

男觀眾形容這部電影是「科幻電影」、「被害妄想症的狂歡」,女觀眾覺得現實比電影更殘酷。也是,畢竟電影里的男主是孔侑。

孔侑參加好友李棟旭的脫口秀節目,談到這部電影,兩人都說想到了自己的媽媽。

《82年生的金智英》劇情並不複雜,是一個普通韓國女孩的成長與困境,這樣的女孩,在中國也不少。

她們一路按部就班。讀書時,是聽話的好學生;少女時代,心懷夢想考上大學;大學畢業,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

該結婚的時候結了婚,該生孩子的時候生了孩子,生完孩子順理成章地做了全職太太。

從此,她成了丈夫與家人眼裡,在家休息的女人;家長群里,某某某的媽媽;上班族們不屑一顧的「媽蟲」。

「媽蟲」,一個結合英文mom與韓文「蟲」字的新造詞。2014年出現,最開始的意思是指在公共場合沒有好好管教子女的年輕媽媽,後來擴展到用來形容沒有收入、專靠老公的全職媽媽。

在電影里,累了一天的金智英,坐在長椅上喝杯咖啡,都被路人說是「喝着老公賺的錢買的咖啡」,到處閑晃的「媽蟲」。

「閑」、「無用」,是很多人對全職太太的偏見。

丈夫勸金智英回家帶孩子的時候,也說「你在家再休息一陣吧」。納尼?在家帶孩子是休息,那你休息一個我看看。

女性為家庭所做的犧牲與付出,被整個社會無視,甚至合理化。

當女人成為媽媽,「媽媽」就是她唯一的身份與理想,她不再有資格做自己,連坐下來喝杯咖啡都是奢侈的。

與職場工作相比,帶孩子這份工作至少有3個難題。

工資是個難題,你不知道誰是老闆,也沒辦法跟老闆談漲薪;

工作量無法預估,媽媽永遠不知道熊孩子今天會出什麼幺蛾子,工作可以打卡下班,媽媽需要永遠在線;

無處傾訴、不能抱怨,抱怨就是不愛。

很多東亞女性,都能在金智英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雖然她有一個溫暖的家、一個體貼的丈夫,卻依然像一頭困獸,每天在家務中,手忙腳亂地過着同樣的生活。

不僅要照顧丈夫與孩子,去丈夫家過年,還要照顧丈夫的家人。

做家務手腕勞損,去看醫生,醫生說,飯是電飯鍋做,衣服是洗衣機洗,你的手為什麼會疼。

丈夫的確愛她,然而在勸她生孩子的時候,還是會說「我盡量早下班,幫你洗衣服、拖地」。為什麼用「幫」這個字?因為默認了為家庭付出是女人的義務。

當全媽兩年後,金智英患上了心理病。媽媽心疼她,準備來幫她帶孩子。

這個場景的設置,耐人尋味。

豆瓣上有人說,如今中國職場女性的獨立,是靠剝削自己的母親(或婆婆)實現的。

如果家庭,是對一代又一代女性的剝削,女性自我價值與生育責任之間的衝突,出口究竟在哪裡?

電影給出了兩個不算答案的答案。

一、找個好老公。

看過小說的人都知道,電影把小說的結局美化了。

在電影里,孔侑飾演的男主不僅愛妻子,也一直努力去理解妻子,甚至同意請育兒假回家。

最後,也是男主的豁達、陽光與有愛,讓女主臉上有了希望。

二、不婚不育保平安。

姐姐恩英,在金智英帶孩子憋出心理病的時候,獲得了去德國做交換教師的資格。

36歲未婚的她,說:「我不管有沒有能力,一個人都過得挺好。」

金智英問姐姐,你一直不服輸,累不累。恩英說,超級累,但總要有人反抗啊。

很多人說看完《82年生的金智英》,有一種平靜的絕望

孔侑式的好老公與恩英式的鬥士,是衝破這種絕望的兩支利箭,至於哪一支更易得,哪一支握得住,每個人有不同的現實,也有不同的選擇。

韓國這個奇妙的國度,現實題材的好電影特別多,但現實好像從來沒好過。

今年,韓國更勇奪全球生育率倒數第一,僅有0.98。如果男性選擇不改變,女性當然也有自己的選擇。

接下來看看今年金球獎大熱門《婚姻故事》。

如果說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探討的是東亞國家普遍存在、在韓國尤其嚴重的家務分工不平等、女性生育價值被忽視,性別歧視等問題,美國電影《婚姻故事》顯然走得更遠。

你看完金智英,覺得有個愛幹家務的老公,就能解決問題,再一看隔壁的《婚姻故事》,男的掃地、做飯樣樣能來,連補襪子這種細活都獨立完成,女人還是決定離婚。

我個人更喜歡 《婚姻故事》。它超越了男女對抗,開始探討人性本身與婚姻制度的適配問題,以及自我價值與親密關係,在人生中的佔比問題。

男主查理是一位戲劇導演,女主妮可是一名優秀演員。兩人因為共同的事業走到一起,又因為對各自事業的不同追求而決定分手。

查理要留在紐約,繼續自己的導演事業,妮可卻獲得了一個洛杉磯的工作機會。

人到中年的一對才華男女,不再願意為對方做任何妥協;最讓他們動心的,也不再是愛情、親密,而是抓住生命的剩餘進度條,做想做的事。

妮可覺得自己是婚姻的「受害方」。

沒結婚之前,她是演員、明星,十年婚姻下來,她變成了「那個曾經演過某某角色的女演員」,而丈夫的戲劇公司卻做得越來越好。

妮可關於生育的吐槽,也能讓很多女性獲得共鳴。她一直以為生孩子是兩個人的事,等真正開始生了,才發現是自己一個人的事。

看到這些,你是不是特別同情妮可,然而鏡頭轉向查理,我去,男人更慘!

「我愛你,不想失去你,但那時我才20幾歲,我也不想失去那一點(20歲的年華),但我還是失去了!」

「我當時甚至不想結婚,去他媽的!我有很多事情沒做……

所有早婚,或者說已婚者的心聲,有沒有?

現實中太多的我們,還沒活成自己,卻已經活成了爹媽。

《婚姻關係》所展現的婚姻真相是:再好的感情,再深的親密,經過時間發酵後,必然產生一種酒,叫彼此厭倦。

妮可與查理,與其說是對婚姻不滿,不如說更像一場中年危機。

親密關係的實質是相互包容與奉獻,而人到中年的妮可與查理,進入了人生的第二個叛逆期,不想再為任何人做出讓步,只想趕緊買票上車,開始「不一樣的人生」。

這個依然相愛,卻不得不分開的故事,對人性挖掘得更深。

我們曾經以為親密關係能填補人類所有的情感需要,進入婚姻才發現越走越孤單。

比不愛更殘酷的是,依然愛着,卻無力再愛,因為我們終究愛自己更多。

《婚姻故事》里有一句台詞,道盡了人性的複雜——「刑事律師會看到壞人最好的一面,離婚律師會看到好人最壞的一面。」

電影結尾,查理的鞋帶開了,妮可自然而然地蹲下身為他繫上了鞋帶。

這個充滿柔情蜜意的鏡頭,20歲的時候看,會哭:相愛的人為什麼不能好好對待,有多大的問題,一次「愛的鼓掌」不能解決?30歲再看,會笑:生活終於教會我們帶着舊情誼,開始新生活,真好。曾經期待完美的我們,走着走着,就學會了欣賞缺憾。世間萬物,都有保質期。但人們總喜歡幻想有一種東西,能超越時光,長生不老。一旦婚姻被賦予了長生不老的職責,很容易成為牢籠,而我們,也就成了天長地久的道具。有人願意畫地為牢,有人想要放飛自我,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難。總之,一部好電影就是看完以後,回頭看看自己的生活,無論已婚未婚,都不急了。

看完羊哥的文章,也很爽吧?來,大口吃肉,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