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長》影評, 人生得到的, 其實未必比失去更好

《地久天長》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時代的洪流里,個人的命運是微不足道又不受控制的,想成為一個平凡人順利地度過一生,實際上已經是需要竭盡全力才能實現的事了。

甚至可以把地久天長當作一部60後的青春片來看。

誠然,相比80後的《致青春》、85後的《同桌的你》、90後的《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而言,地久天長劇情顯得過於沉重且節奏過慢,甚至各個主角性格都太完美太像樣板戲,實在不像一部青春電影該有的樣子。但如果你邀請你50、60後的長輩來看,那麼他們可能會告訴你,作為「青春片」的地久天長並不是題材沉重,而是那個時代是一個橫斷、 撕裂的時代,他們那輩人的青春,完完全全就是這個沉重的樣子一統一的制服、高壓的社會、聚變的思想,前幾個月還會因為跳舞被判刑,後幾個月大眾就可以在舞廳光明正大的集體開火車了。

如果你看過余華筆下40、50後的歷史《活着》改編的同名電影,你會發現《活着》只能用荒誕的手法來講述故事本身,否則題材會沉重到讓人喘不過氣來,而即使是這樣,電影也難逃被禁的命運;地久天長的劇情雖然也直指社會問題,但在這個時期劇情只是沉重,卻稱不上荒誕了;再往後80後的《致青春》主要情節衝突在於貧富差距擴大、大學生出國潮,看這部電影已經可以笑出來了;《同桌的你》和《小美好》就只能把愛情作為最高主題,沒有需要仔細感受的點。

《活着》的時代, 一次獻血、一次生產面臨的都是生與死的問題,《地久天長》一個想多要一個孩子而不可得的時代將無數個家庭從情感上撕裂開來,《致青春》想要出國改變命運的學子選擇放棄愛情,主角們的生存難度越來越低,戲劇張力越來越小。

每個波瀾壯闊的時代,那巨大的鴻溝下一個細小裂縫,已經足夠吞噬無數個平凡又幸福的家庭

即使我知道《致青春》、《同桌的你》 、《小美好》 和《活着》、《地久天長》 們在深度和執導能力上並無任何可比性,但在這個議題里,我也不是要去責怪電影越拍越爛,而在慶幸時代越來越好。我聽過太多的言論,抱怨寒門再難出貴子,希望回到改革開放的時代做潮頭浪尖的人物,希望房市重新洗牌,他們只看到了時代的成功者, 殊不知還有很多被吞噬的家庭。

回到電影本身。有人說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會"失獨」的,王小帥和賈樟柯一樣,只是用社會的傷疤來換取電影節的聲譽, 電影處處都透露着刻意。但地久天長和山河故人最大的不同在於,山河故人同樣試圖在用一個家庭講述中國社會的斷層和核聚變時,情節張力過大帶來了嚴重的不真實感和低代入感,時間跨度太長又導致影片的匠氣過重,也使影片感染力嚴重不足。

地久天長勝在剋制

王小帥充分了解這個題材有多好,它並不是好在劇本用失獨這條線完美串聯起幾個家庭在時代中的興衰;也不是好在可以深刻表現出過速發展的經濟將數量巨大的底層人口甩出賽道;它好在無須刻意的設計,只要安安靜靜的選取正確的時間節點,記錄哪怕寥寥幾筆,就已經足夠深刻、足夠打動人心,這不是導演帶來的感動,這是題材本身的力量, 導演需要做的,只是克制,用克制的手法去平鋪直敘,用多時間線的剪輯去消弭劇情的沉悶時刻,用沈茉莉、養子劉星等立得住的配角去提升戲劇的張力,用男女主角內斂的演技去感染觀眾,這樣已經足夠讓《地久天長》成為一部極其優秀的作品。

有意思的是,莫言獲得諾貝爾獎的系列作品中,最得外國評委喜愛的是《蛙》 ,而王小帥這部斬獲金熊獎提名和銀熊獎最佳男女主演的《地久天長》,英文翻譯是So long, my son,並不是外國評委偏愛中國計劃生育的故事, 而是通過這一 代代生命帶來的天翻地覆的社會,實在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庫。縱使這個寶庫沾滿了悲壯的血色和比小說更荒誕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