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和貓眼的評分到底哪個更可信? 咱們對比下近3年的高分國產片

豆瓣是目前國內最權威的電影評分網站,這個結論相信沒有什麼問題。不過呢,這並不能掩蓋豆瓣影評一向歧視貶低國產片,盲目吹捧抬高好萊塢電影的基本事實。

可能有些讀者不同意。那麼我問大家,這兩年大家覺得國產片的總體質量,比起好萊塢大片,能不能掰掰手腕?你覺得是國產片總體質量更好,還是好萊塢電影總體質量更好?或者國產片總體質量比起好萊塢大片還有差距,但是一直在進步?

我覺得這2年國產片總體質量可以說是突飛猛進,尤其是自從《戰狼2》橫空出世以後,湧現了一批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優秀電影,國產電影也徹底佔據了票房高地,目前30億級別電影全部是國產片,這是之前中國電影都不曾出現的現象。目前中國電影票房榜前十名有9個席位都是國產片,前三甲都是國產片,也就是《復聯4》佔了個第4名。

電影票房反映的是觀眾真金白銀的投票,從這個角度來說,這2年國產片商業電影,總體質量應該是不輸給好萊塢大片。

就算國產片總體可能還是略微不及好萊塢大片,但是我認為這個差距已經很微小,再加上我們的觀眾對國產片文化方面天生有親切感,所以這2年國產片總體印象不輸給好萊塢大片。

我相信這是大多數觀眾的總體感覺。

那麼體現在電影評分方面,那就應該是國產片的高分電影和好萊塢大片的數量應該差不多,對不對?

那麼,最近3年豆瓣影評國產片高分電影的數量,和好萊塢電影數量比較起來會有什麼不同呢?貓眼的國產片高分電影數量,和好萊塢電影高分數量,又有什麼不同呢?

我覺得研究一下這個一定很有意思。

所以,我們就來比較一下貓眼和豆瓣在國產片和好萊塢高分電影數量之間的情況。看看究竟。

一般來說,貓眼打分都比較虛高,9分基本上是貓眼優秀電影的標準。而低於8分的電影基本上在貓眼看來就是爛片了。

我選取了貓眼2016年-2018年這3年所有評分在9分以上電影的情況,扣除其中的紀錄片和評分人數少於10萬的情況。之所以要求評分人數10萬起,是因為評分人數太少,比如少於1萬的話,基本上都是粉絲或者片方水軍操縱,根本沒有公信力;至於紀錄片大家都懂的,在影院上映的紀錄片普遍是高分,當然評分人數也很少。

比如孫海英主演電影《一個人的課堂》,就是典型案例。

我們從2016年開始,這一年貓眼一共只有19部電影評分超過9分,其中國產電影佔7部,扣除2個紀錄片和1部評分不足1萬作品,實際有4部商業電影達標,分別是《湄公河行動》、《百鳥朝鳳》、《美人魚》和《熊出沒》;好萊塢電影佔9部;日本電影佔3部。

2017年貓眼超9分電影一共有33部,其中國產電影佔21部。扣除6部紀錄片和5部評分少於1萬作品,有10部商業電影達標,分別是《戰狼2》、《羞羞的鐵拳》、《縫紉機樂隊》、《前任3》、《熊出沒》、《拆彈專家》、《傲嬌與偏見》、《芳華》、《追龍》和《建軍大業》;好萊塢及歐洲電影佔10部;印度電影和日本電影各佔1部。

2018年貓眼超9分電影一共有38部,國產電影佔18部,扣除8部紀錄片和2部評分人數少於10萬作品,有8部國產商業電影達標,分別是《我不是葯神》、《紅海行動》、《西虹市首富》、《唐人街探案2》、《風語咒》、《悲傷逆流成河》、《熊出沒》、《爸我一定行的》和《無名之輩》;

好萊塢及歐洲電影佔12部,但只有9部符合標準;印度電影佔6部,不過也有2部評分人數少於10萬;日本電影佔2部。

總的來看,貓眼的評分基本上反映了中國電影這3年的發展進步。

2016年國產片除了《湄公河行動》,基本上都很爛,而這一年貓眼也確實只有4部國產片達到10萬人評分超過9分。2017年以後國產片質量逐步提高,因此貓眼國產9分電影也提高不少。這和大眾對國產電影的基本印象基本相符。

所以不要小看了貓眼的評分,它雖然有點虛高,但是按照它的評價標準,還蠻准。

這3年來,貓眼上評價人數超過10萬評分達到9分的電影,國產片是22部,歐美電影是28部。這個數字差距基本代表了目前國產商業電影和好萊塢大片的差距。

如果不算2016年的話,也可以說最近2年國產商業片和好萊塢大片整體質量基本相當。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貓眼給電影的打分就比豆瓣準確,本文沒有這個意思。實際上貓眼很多評分我也覺得偏高。我只是說貓眼在對待國產片和好萊塢大片方面,絕對沒有搞雙標,要偏高都偏高,對看不懂的文藝片要偏低都偏低,是用同一個標準來看待國產片和好萊塢大片。

然後我們再看看這3年來,豆瓣對國產片的打分又如何呢?

一般來說,國產電影尤其是商業片在豆瓣上能夠拿到7分,就是鳳毛麟角了。國產片在豆瓣的7分至少相當於貓眼的8.5分以上。

這裡我們只討論國產商業電影,所以文藝片和紀錄片也不在討論範圍,還有一些小眾電影評分人數太少也不列入,咱們就以票房過億作為標準吧。

2016年國產商業片在豆瓣上拿到7分以上的,只有7部,分別是《湄公河行動》、《驢得水》、《七月和安生》、《羅曼蒂克消亡史》、《火鍋英雄》、《寒戰2》和《追兇者也》。

2017年豆瓣國產商業電影在豆瓣拿到7分以上有7部,除了動畫電影《大護法》,分別是《戰狼2》、《芳華》、《綉春刀2》、《記憶大師》、《追龍》和《春嬌救志明》。

2018年國產片質量突飛猛進,有11部商業大片在豆瓣拿到7分,分別是《我不是葯神》、《紅海行動》、《一出好戲》、《無雙》、《無名之輩》、《無問西東》、《殺破狼貪狼》、《找到你》、《邪不壓正》、《影》和《動物世界》。

3年來,一共有25部國產電影電在豆瓣拿到7分以上。如果我們把標準定為8分,那只有5部。其中2016年只有《驢得水》,2017年一部也沒有。

這就是豆瓣對於國產商業電影的評定標準。

那麼,豆瓣對於好萊塢大片的評判標準又如何呢?

那就太多了。由於數量太多,我就不做完全統計了。當然這裏面不僅包括在國內上映的好萊塢電影,很多國內沒上映的在豆瓣也有評分。

基本上可以這麼說,好萊塢電影在豆瓣上評分少於7分的,那才是少數。別的不說,就只統計漫威系這3年來的10多部電影(包括《毒液》、《金剛狼》和《蜘蛛俠》等非漫威影業出品),除了不受中國觀眾待見的《黑豹》,其它統統在7分以上。

咱們隨便看看2018年好萊塢電影豆瓣評分,是這樣。

只看前2頁就有13部豆瓣評分超過7分,7部超過8分。

也就是說好萊塢電影光是2018年豆瓣評分超過8分的電影,就比國產片3年來所有超過8分的電影都要多。這只是一年數字而已。

2017年好萊塢電影在豆瓣評分情況是這樣。

就不多列舉了,基本都在7分以上,8分電影也很多。

由於數量太多,加上有一些沒有在國內上映的好萊塢電影在豆瓣上也超過7分,所以具體數字不太好統計。

如果只統計在國內公映的好萊塢電影,每年豆瓣評分超過7分的至少也在20部以上,基本是國產商業片的2-3部。

通過上面的對比,我們可以下結論了。

在貓眼評分看來,這3年來,尤其是2017-2018年這2年,國產片的高分電影和好萊塢高分電影的數量是差不多,甚至國產片還略高一籌,

而在豆瓣評分看來,國產商業片和好萊塢大片之間還差得相當遠。國產片高分電影數量,比起好萊塢高分電影數量,是遠遠不及。

這就是豆瓣和貓眼這2個影評網站的基本情況。

那麼大家覺得哪一個更接近真實情況呢?

最後我還是要聲明:本文絕不是說貓眼評分比豆瓣更權威,本文也同意豆瓣依然是國內最權威的電影評分網站。但是只能說豆瓣影評對國產片和好萊塢電影搞雙標嚴重了點。

應該把豆瓣對國產片的評分都自動提高0.5分左右,把好萊塢電影評分自動下降0.5-1分左右,恐怕才接近這部電影的真實水平。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