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靜從說不後悔, 到後悔為愛息影: 自己是命運的擺渡人

「人是否能夠改變命運,我不曉得。我只曉得,不認命是哪吒的命。」

——《哪吒之魔童降世》

"雖然我現在是選擇了家庭,但是如果你真的給我那個機會,我二話不說,就去了"。這句話,讓人值得回味。

說出這句話的人,是50歲的伊能靜。她是在今年參加一次訪談節目中,對魯豫說出這番話。

伊能靜魯豫再次訪談

同樣的場景,14年前在《魯豫有約》中,伊能靜回憶起20歲時候為了談戀愛,放棄電影主演的機會,對魯豫說出的是,"我從來沒有後悔過"。

從堅定地說出不後悔,到如今的後悔為愛息影,歲月賦予了什麼樣的煙火,伊能靜怎麼了?

命運不給好球局,也要努力打出一桿進洞的漂亮

伊能靜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里,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離異,她跟母親生活,後來母親改嫁到日本,但是,她們的生活並不富裕,14歲的伊能靜,就會到餐館洗盤子賺錢。

直到被著名音樂人劉文正發掘,面對命運即將改變,伊能靜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雖然,年少的她,還不能完全理解當歌手的概念,但是好不容易看到了一絲改變命運的機會,伊能靜決不肯輕易放棄。

她不顧母親激烈地反對,用自己所有的錢,買了一張機票,在某一天清晨帶上行李,從日本飛回了台灣。為此,媽媽和她三年都沒有說話。

這一次,她很幸運抓住了機會,在台灣一炮而紅。伊能靜和其他歌手不一樣,從她的第一張唱片開始,就是自己作詞。

伊能靜成了大眾的焦點,被人稱作"才女",被人喜愛受人追捧。在這種萬眾矚目里,都會有一種站在巔峰的感覺。

01我命由我不由天,一成不變的日子從來不過

伊能靜的出道之路一直很順利,而且在她20歲的時候,迎來電影主演的機會。

但是,就在演員定妝的前三天,她做了一個決定,為了一場網戀,拿着行李再一次離開。

就像她歌詞里寫的,"對我們這群人來說,愛情要比汽水可口。一成不變的日子,我們從來不過。"

她懷着對愛情的期盼,一頭栽了進去。

結果,約定好見面的人沒有出現,伊能靜一個人在旅館裏等了幾天,只等來了電影女主換人的結果。

愛情事業都落了空,伊能靜卻沒有想像中的歇斯底里。

有些人從來不怕現實的磋磨,他們只怕被生活遺忘在角落,過着一成不變的日子。

伊能靜一路走來,可以說是不斷地摔倒,然後再安靜地爬起來。

25歲的伊能靜,憑藉侯孝賢導演的電影《好男好女》,獲得了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02 不怕萬人嘲諷,只怕自己投降

重新走回事業中的伊能靜,才華被更多人知曉,她和庾澄慶十幾年的戀情和婚姻,一直是人們的關注焦點。

本該是順遂的直道,卻因為一場牽手門,命運到此突然拐了彎。

從萬人追捧到萬人嘲諷,伊能靜這一次跌入了谷底。

她在幾年的時間裏,無戲可拍,被人稱為撒謊成性的"戲精"。

而伊能靜只是坦然接受了這樣一個局面。她不怕被人嘲諷,只怕自己投降認了輸。

45歲的伊能靜,開始新的嘗試,首次執導並出演了電影《我是女王》。

只是,命運並沒有給她打開精綵球局。電影票房慘淡收場,口碑更是一致差評。

回首這麼多年,一次次的打擊,她說:"我現在就是接受它、面對它、放下它"。

03 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才能找到最美的自己

"在流浪的歲月中,我找到了我自己",伊能靜說出這句話,既是在表達對電影慘敗的看法,也是在表達對自己一直和命運抗爭的看法。

接受事實,面對真相,放下枷鎖。

你以為她走到了末路,她卻感覺自己剛剛新生。

"45歲以前我都是活在過去,一直在彌補",此刻人到中年的伊能靜,開始明白,自己最應該彌補的人是自己。

因為不甘,所以一直抗爭,這種抗爭讓她找到了另外一個真實的自己,也讓她再次從谷底爬出來。

她在吐槽大會上,表現得讓人大誇"有梗",在微博上為不公發言,關心慈善,育兒經也成了許多媽媽們的模範。

和她同齡的人大多已經退隱,但她依然把日子過得熱熱鬧鬧的。

她不再熱衷於吸引別人的關注,而是開始主動關注這個世界,反而讓她變得更加令人矚目。

伊能靜在《魯豫有約》上談及幫助家人

原生家庭的重男輕女,讓她一直期盼着有人來理解她,救贖她,填補自己的缺失。

一直沒有人來,這麼長的時間裏,她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彌補和救贖,讓過去殘缺的自我,獲得圓滿的假象。

現實是殘酷的,也是最真實的。人生中,往往是渴望拚命抓住的東西,很容易溜掉,但是努力的過程,會讓命運關上門的時候,打開一扇窗。

伊能靜終於和自己和解,開始展示出成熟女人的魅力和精彩。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的愛和安全感的缺失,讓很多人畫地為牢,困住自我,然後再用一生的時間學會與自己和解。

有人說伊能靜是,沒有公主命,徒有公主病。這是因為童年經歷像黑夜影子一樣,一直籠罩着她成長的腳步。

缺乏安全感,需要外界的關注,常常還伴隨過度的情緒化,這樣一種狀態,被稱為表演型人格。

表演型人格的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以"我"的想法為主。

只是過猶不及,物極必反。

一個人如果過分強調自我,那麼他往往會失去自我。

然後,把自我丟失在理想與現實之中,就像是進入了一種虛無空間,難以自救。

只能寄希望於他人的救贖,通過誇張的言行,情緒的外放來獲取別人的同情和關注。

表演型人格障礙的形成與基因和家庭環境相關,越缺愛的環境里,越容易滋生這樣的狀態。而這樣的狀態往往會有一些特定的表現。

1、高度的自我中心

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只在乎自我的感受。

世界於他們而言更像是一種故事背景。經受挫折也好,順境也罷,他們都認為是外界賦予自己的故事。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故事的主角。只要是自己願意的,自己選擇的,那就不會後悔。有時候還會沉浸在自我的幻想中,內心戲豐富,容易自我感動。

2、引人注意

除了自我關注,他們還需要來自外界的關注。一個真正的主角,是需要有人捧場的。他們喜歡別人的追捧和誇獎,害怕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對外界的情感很依賴。

3、不肯與自己和解

每個人都有自己渴望成為的人,越渴望,說明距離越大。

表演型人格常常扮演着自己的理想型,但是他們也知道,這只是戴着面具的自己,那個現實的自己一直在,從未改變。

表面對別人有多麼的熱情、溫暖,內心對自己就有多麼的麻木、冷淡。

正是因為站在理想和現實中間,看到兩者的差距,越發不肯與自己和解。

因此,表演型人格就像一個囚牢,自己把自己困住,很容易陷入一個死循環的人生模式里。

那麼,要如何走出這種循環,或者說避免這種人生模式呢?

其實,表演性人格也有着它積極的一面,只是關注自我需要一個度,一旦失了"度",過度關注自我,會忽略來自外界的反饋。

想要尋找突破,走出人生死循壞的模式:

首先,認清自己與外界的關係

伊能靜在45歲以前,拚命地爭取別人的關注;45歲以後,開始關注世界的感受,投身到慈善事業中。

看似簡單的行為,其實是一種內心的變化。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也是別人的配角。既不能過分索取別人的關注,也不能自暴自棄。

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取決於自我客觀的判斷,而不是外界的肯定。

有人說,每個人都有三次成長。

第一次,是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

第二次,是發現即使再怎麼努力,有些事也會倍感無能為力;

第三次,是明知道有些事會無能為力,但還是會儘力爭取。

內心力量是在不斷認識自己和世界的關係中,一點一點增強的,這是成長的聲音。

其次,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圓滿總是存在於理想狀態,缺憾是另一種圓滿。人生而不完美,只會有最獨特的你,而不是最完美的你。

在紙上寫出自己優點和缺點的清單,標註出哪些是自己喜歡,哪些是自己不喜歡。然後,每一個點都去反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每一個不喜歡的點,告訴自己是不喜歡這樣的行為,還是不喜歡這樣的自己,。

這些思考都像一面鏡子一樣,會讓你看到更真實的自己。

再次,放棄也是一種選擇

表演性人格雖然以自己為中心,但是也喜歡自我犧牲。他們會為苦難,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和借口,利用自我感動來抵禦痛苦。

但是,這種自我憐憫傷人傷己,不是你犧牲得越多,就能得到自己期待的結果。

學會放棄,不再拿過往的痛苦做借口,是給自己一個及時止損的選擇。

最後,尋求真正的安全感

伊能靜的前半生可以說是幸運,也可以說是不幸的。幸運的是,她的一次選擇,讓她成為了明星,通過別人的關注來填補了內心的一部分空缺。而不幸則在於,外界帶來的安全感往往都是虛假的、短暫的。

在童年時期,如果沒有獲得足夠的愛和關懷,內心就會缺乏安全感。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走偏,通過一些"假性安全感",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但是,這只是讓人短時間內得到滿足感,等熱鬧過後,往往留給自己一地雞毛。

因此,找到關注內心的感受,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很重要。真正的安全感只能靠自己賦予,只有當自己一個人也不畏懼外界的紛擾,人的內心才能真正安定下來。

伊能靜的前半生過得很是熱鬧,這些年來,人們漸漸地忘記了她唱過的歌,拍過的電影,也漸漸忘了她做過哪些荒唐事。但是伊能靜,這個名字卻始終活躍在人們的視線中,而且越來越亮眼。

一直迷茫着找不到"度"的她,人到中年,活得越來越通透。

她沒有活成自己的理想型,也沒有成為故事的主角,她靠着頑強的生命力,走出自我的囚牢,成為自己人生的擺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