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森導演巔峰之作,可惜上映時,票房慘敗,致使片方高管辭職

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

上次皮哥介紹電影《珍珠港》時,就有很多網友提到了2002年吳宇森執導的《風語者》。

《風語者》當年作為好萊塢電影巨頭「米高梅」的重頭戲,投資達到驚人的1.15億美元,作為吳宇森好萊塢的一部標杆性電影,其製作也是相當精良。

然而其上映後的境遇卻與《珍珠港》有着異曲同工的悲劇色彩。

《風語者》電影基於歷史真實事件改編。

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美軍的通訊密碼因屢被日軍破譯,導致無法搶佔先機。1942年5月5日,29名新入伍的納瓦霍族人組成了海軍陸戰隊第382野戰排,他們受命編寫出了由211個密碼組成的密碼,並投入到戰爭中。

他們的語言沒有書面形式,發音又複雜,外族人無法聽懂,就算學習也要花上很多年,因此在戰爭中發揮出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些熟悉納瓦霍密碼的納瓦霍族譯電員,被稱為「風語者」。

尼古拉斯·凱奇飾演的海軍陸戰隊員喬·恩德斯,正是奉命去保護「風語者」本·亞齊。

喬原本是前線軍人,由於左耳被炸傷聽力下降,不得退而求其次擔任保護人員。

為了保證納瓦霍密碼不被泄露出去,喬的任務不僅要保護「風語者」的安全,在「風語者」有被俘獲的危險時,還要果斷將其「處理」。

納瓦霍人作為美國印第安土著中人數最多的一支,在當時種族制度的背景下,在軍中並沒有能夠得到和普通軍人相同的待遇,戰爭初期還經常受到歧視。

本·亞齊和查理·懷特霍斯兩人離鄉背井來到塞班島上,剛開始也得不到戰友的信任。

但在與日本的首次交鋒中,納瓦霍族譯電員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關鍵時刻及時向美軍戰艦報告了日軍火力點的具體位置。

日軍雖然能夠截獲信號,卻沒能破譯納瓦霍密碼,美軍戰艦根據信息對着島上日軍火力點一陣猛攻,令日軍大敗虧輸,美軍得以突破日軍防線,成功登陸塞班島。

登陸美軍陸戰隊長驅直入,不料在半路又遭遇己方炮火擺烏龍,撤離時喬和本所有的小分隊誤闖日軍陣營,死傷極其慘重。

本靈機一動,換上日軍軍裝假扮成日軍,帶着喬一起混入日軍營地,利用日軍的電台向美軍發送情報,又引來炮火把日軍打得落花流水。

經過連場作戰,本·亞齊和查理·懷特霍斯在軍中的重要作用也慢慢得到戰友的肯定,終於融入到這個集體。而本和喬之相也建立了信任,不知不覺成了生死之交。

在一次和日軍的遭遇戰中,查理被日軍俘獲,喬想要將他救出卻寡不敵眾。

危機時刻查理用一副堅定的表情示意喬將他消滅,喬迫不得已只好朝着查理扔了一顆手雷,把他連同周圍日軍一起炸死。

本雖然能夠理解查理為了保護納瓦霍密碼甘願犧牲的做法,但在情感上卻無法原諒喬炸死查理這件事。

因此本和喬之間產生了隔閡,喬自己也內疚不已。

隨着戰爭的深入,日軍節節敗退,將戰線退縮至塞班島的西北角,他們布下最後一道防線,準備負隅頑抗。

美軍需要找到日軍據點的正確位置才能發動攻擊,本和喬的小分隊又負起了探路的任務。

找到日軍後,本在喬的保護下向美軍發送情報,報告了日軍大炮的位置,讓美軍能夠派出飛機轟炸這一帶。

但這時候本的腿部卻中彈了,他也像查理那樣英勇,搶過喬的手槍要他殺了自己。

喬卻下不了手,他選擇了背起本一起撤離到安全地帶。

但日軍在背後窮追不捨,喬最終死於日軍的機槍之下,而本只是受了輕傷。

美軍飛機終於投下炸彈,炸毀了日軍在賽班島上的最後一道防線,拿下了這個太平洋上的重要小島。

二戰結束後,本·亞齊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和妻兒一起紀念喬·恩德斯。

雖然戰爭結束了,美國軍方卻認為這些優秀的納瓦霍族密碼員以後可能還會再派上用場,不宜暴露出去,因此將其定性為涉及軍事機密。

那些納瓦霍族密碼員一直「保持沉默」,他們被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稱之為「下了金蛋卻從不叫喚的鵝」。

2001年7月26日,美國前總統小布殊終於打破沉默,向包括切斯特·內茲在內的4名「風語者」頒發了美國政府的最高勳章——國會榮譽獎章,以嘉獎他們的功績。

但在4名白髮蒼蒼的「風語者」領到這遲來的榮譽的同時,和他們一起的另外25人卻早已離開了人世。

電影《風語者》的創作正是在這個時候,然而2001年9月11日發生的9·11事件卻導致米高梅錯誤的將其公映日期延後,等到2002年6月14日才上映。

搞笑的是2001年那些選擇如期上映的戰爭片大都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績,而《風語者》錯過了這個機會,也是出師不利。

《風語者》最後在全球只賣出了7763萬美元票房,導致米高梅股價大跌,公司世界市場及發行總裁羅伯特·列文引咎辭職。

這一切,如同複製了早一年上映的《珍珠港》失敗。

如今討論《風語者》為何票房失利,亦是眾說紛紜,各有其理。

本片傳達的思想違悖了美國主流社會的認知應該是比較重要的一點;

也有軍事迷指出片中出現的機槍有些「穿越」,當時的日軍並無大規模配置如此先進的武器;本、查理和喬這些主要人物的刻畫流於表面,也是電影不完美的地方。

但是這些皮哥都不以為然,因為皮哥和很多熱愛本片的影迷一樣,至今一直都鍾愛着《風語者》,並且認為它是吳宇森的巔峰作品之一,與《變臉》可並稱吳宇森好萊塢時期雙璧。

《風語者》雖沒在我們內地上映,但其整個事故和戰爭場面之宏大,都很適合我們內地觀眾的胃口。

其中表現出的戰友兄弟情,實和吳宇森的暴力美學一脈相承,符合我們東方人的審美。

其實吳宇森在連續拍出叫好叫座的《變臉》和《諜中諜2》之後,當時已經成為米高梅的一線導演,1.15億美元的《風語者》已經是頂級製作,正是對他的絕對肯定。

可惜這一把沒能拿下,接下來6000萬美元的《記憶裂痕》又成了賠錢貨,令吳宇森的口碑一落千丈,終於長久沒人敢再找他拍戲,只要收拾回國來拍《赤壁》。

美國這個商業社會就是如此殘酷,不管你曾經有多輝煌,只要一朝抓不住機會,很快就會跌下來。

但我們回頭想一想,如果不是有這樣優勝劣汰的循環機制,好萊塢電影工業又如何做到近百年屹立不倒呢?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