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目的地》的精髓在於每個事件都很關鍵, 觀眾很難設定一個起點

首先,這部影片的情節是對人文的思辯,比其中的邏輯和腦洞更重要。看主角在詭異的命運中掙扎,看他的各種失控表情,揣摩其內心活動,真是很過癮。其實電影里側面暗示了,起點的問題就相當於在酒館他們對話中關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其次,無論時間局還是主角都沒有「改變」歷史,而只是歷史的一部分。劇情中自己生自己,殺自己的時間線不難整理,而真正燒腦的是這是一個單時間線的世界,這是一個存在命定悖論的世界,而故事卻講的是時間局改變「歷史」。

我們不停的試圖去找因果關係,卻發現所有因果都是循環,果就是因,因就是果。至少我的邏輯因此而混亂,寫了上千字試圖理順因果卻處處悖論,刪了又刪。時間局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讓修正過去的錯誤,即扼殺災難於搖籃中。可是一旦特工與過去的自己發生矛盾那麼就可能改變歷史從而影響他自身的存在更可能影響時間局的存在。

而這部電影恰恰就是一個邏輯有嚴重缺陷的故事,這是導演故意為之。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是他的丈夫、妻子、父親、母親和孩子,就像雞和蛋你無法證明到底哪個先出現,這就是這部電影最大的邏輯缺陷,也是一個人類一直無法解決的悖論。所以試圖構建一個邏輯完整的故事的努力註定只能是徒勞,無法真正了解電影想表達的東西。

再者,片中Jane總是表現的特彆強悍,在育幼院她企圖爭取老師的關注,在宇航員培訓中心,Robertson成了她冀望得到關注的外在父母。但她仍用很幼稚的方式爭取,除了打架,她對同儕缺乏同理心與同情心。他沒有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如何建立夥伴、戀人的關係。被趕出培訓中心之後,Jane從事的都是一個人完成的工作,即使曾經到校園學習,在變性之後她仍選擇擔任一個人就能完事的專欄作家。

生命中,她曾經愛過的人,那個John是一個幻影。因為現實中我們不可能擁抱自己,但擁抱自己是極度孤獨者最大的寄望。最後,電影結尾的那一句話,男主角懷念的是各個不同時期的自己,可以說每個自己都是極度悲慘的。從嬰兒開始,就是個棄兒,到了少年時代,又跟別的女孩不一樣,沒人喜歡自己。

到了出來工作,又是保姆之類的辛苦工作,好不容易談戀愛了,還被人玩弄了,還被迫受皮肉之苦變性,遭遇了各種生活上的不適應。生了孩子,孩子又被人抱走了。做了寫文章的新工作,但是又找不到意義,做了特工,又要被人毀容。所以這裡的「you」, 代表的是男主角所經歷過的悲慘命運。而在電影里,帶給男主角悲慘命運的,又恰好全都是自己,所以這個符號的完整含義是「由自己犯的錯造就的悲慘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