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玩轉電影股(七)--神威11月17日

之前一篇專欄文談到了國產電影榜單,這篇咱們繼續談談進口電影榜單。

我們同樣根據前文提到的爆款電影要素,整理出下方詳細數據,對於進口影片,特別是幾大電影公司的系列電影,票房層次更容易預估,只要對照下方的表格找到參考電影,基本票房預期可以一網打盡。

(備註:數據里暫不考慮2019下半年上映的進口新片,峰值上座率不考慮零點場和點映)

(一)

類似國產電影的數據分析,我們同樣能整理出這些要素:

1. 進口電影的檔期沒有明顯特徵,主要原因是春節檔、國慶檔、暑期檔基本給國產片預留了最好的檔期,所以高票房進口片和國內上映檔期關係不大。按照這兩年的情況,每年會有3~5部進口電影到達10億+票房級別,屆時對股價會有一定催化。

2. 進口片的爆款主題,基本為動作+科幻,這也是好萊塢機械化生產的產品,弘揚西方個人英雄主義價值觀,並適當講述博愛、正義、環保等類似話題。從引進角度分析,質量太差的電影也不會進口,所有能看到的進口片一般是及格以上水平。

3. 對於票房的號召力來說,導演和演員同樣起着重要的作用,這點也與國產電影類似。知名的世界級大導演如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詹姆斯·卡梅隆、克里斯托弗·諾蘭等,無論是影片質量還是票房必然不俗。進口電影更特殊的一點是「系列」作品的票房號召力,例如漫威英雄系列,變形金剛系列、侏羅紀系列、速度與激情系列等等,可能單部電影來看劇情也就普普通通,但是這些系列已經積攢了大量的粉絲和影迷,而工業流水線化的作品,質量也能穩穩噹噹,票房大賣也就不在話下了。

4. 總票房和首日票房的比值,和影片口碑同樣呈現正相關,儘管不是線性比例。由於引進的大部分電影質量在及格線以上,所以很少出現口碑大幅不及預期的現象,除了少數冷門片、動畫片外,歐美的主要電影總票房一般是首日票房的5~10倍,這點在上方表格中可以看到明顯規律。

5. 口碑方面,可以關注IMDb、Metacritic、爛番茄等外國評分網站,由於有些進口片引進時間不同步,或者媒體觀影時間較早,可以先通過外網關注電影口碑,而消息最快發佈的時間段是「媒體解禁」後的網站評分。與國內幾大評分網站刷分、控評的情形類似,上方國外的幾大評分網站也存在類似「刷分」現象,所以關注時一半清醒一半醉即可。

6. 想看數(一般看貓眼的統計就行了),反映了影片初期的關注度,一般進口的系列大片,想看人數都不會低,往往最終票房也就不俗(前文已經提到,工業化產品本質質量不會低)。所以挖掘進口高票房電影,可以從想看數入手,一般在電影上映前1個月就能摸清大致狀況。

7. 上座率體現了影片受歡迎程度,進口電影的票房也和上座率也呈現正向關聯。由於引進時已經進行了第一層篩選,所以上座率一般不差,上表數據中可以看出,高票房電影的上座率基本在25%以上,特別優秀的峰值上座率突破了50%。

8. 排座比例上分析,由於和國產爆款電影一般不會撞期,所以往往進口大片上映時期,院線的排座會大幅傾斜,上表中一半以上電影的首日排座比率在50%以上,體現了資源的顯著傾斜,畢竟對於院線和影院方來說,進口大片質量最穩,那麼給與高排座率有利於經營利潤的最大化。

(二)

上方就是這張圖整理出的基礎數據,更需要思考的高級數據我們後期再普及,實際只要有這類基數數據,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去進行定性判別進口電影是否有潛伏價值了。大致的步驟如下:

1. 我們一般可以看到未來兩個月的電影定檔時間,然後根據「想看」數據結合導演和演員的質量,做第一層次篩選,尤其關注系列類的電影大片。

2. 關注幾個國外評分網站,沒有條件的話關注幾個進口片的自媒體亦可,第一時間了解媒體口碑解禁後的電影口碑情況,判斷是否具備票房超預期的可能。

3. 積極關注國內預售情況,與同一類型的大片進行橫向比較(比如上映N天前,預售票房是多少,與過去哪部進口片類似),就可以預測齣電影大致的票房級別。一般進口片10億+,甚至要15億+才有參與價值。

目前這張表中只有30多部電影,後續把把今年暑期檔的幾部進口高票房電影納入觀察範圍,敬請期待。

本日誌可能會在盤中更新,接收更新提醒,請關注 神威Fast 。

免責聲明

作者持有文中所涉股票。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選股寶立場。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風險提示: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