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刑偵劇沖kpi,暌違7年的《白夜追兇》第二部剛剛播出,央媽就杠上了。
最近,央視8套的《我是刑警》瞬間躥紅,熱度爆表,似要跟《白夜破曉》爭高下。
按道理說,刑偵犯罪劇,已經不是什麼新奇的劇種。
從早年間的《重案六組》,到網劇興起後的《白夜追兇》《心理罪》,再到《掃黑風暴》《狂飆》等,我們見過太多的優秀刑偵劇。
那為什麼這部名字看似普通的《我是刑警》,卻能如此風靡,引得央視背書,官媒站台,網友齊聲叫好呢?
我們不妨將《白夜破曉》和《我是刑警》放在一起,看看二者之間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01、故事:一個蒼白無力刻意離奇,一個真實硬核懸念迭起
雖然很多刑偵劇都是以分散、碎片化的案件組成的。
但正因如此,刑偵劇的編劇,更需要經得起考驗。
首先,這些案件需要有蛛絲馬跡的關聯,案件本身又要足夠離奇,足夠硬核,這樣才能不斷製造懸念,留下觀眾。
其次,因為案件的分散性,編劇需要確定一個主線,將整部劇串聯起來,這個主線可以是案件本身,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某種沒有點破的關係。
如果看過這兩部劇就會發現,《白夜破曉》和《我是刑警》都符合這兩個特徵。
《白夜破曉》里,是8個重要的刑事案件,串起故事的是關宏峰和關宏宇兩兄弟的「吳征案」。
而《我是刑警》中,刑事案件的偵破,一件件也有明確的時間節點,那個串起故事的人,是于和偉飾演的刑警秦川。
雖然在故事框架和結構搭建上大同小異,但具體到故事內部,兩部劇給人的觀感卻大相徑庭。
先說《白夜破曉》。
因為跟《白夜追兇》有密切的關聯,且前作播出已經7年,所以主創不得不在劇集剛開始時,花費大量的精力,帶觀眾回憶兩兄弟之前種種,以及主線案情的進展。
風格的改變,大量的旁白,人物氣質的變化,對故事本身都有損傷,對觀眾的觀劇沉浸感,是一種直接的打擊。
當然,作為續作,這一點無可避免,可案件故事的呈現,才是《白夜破曉》質量嚴重下滑的本質原因。
我們拿第一個案子來看,整個案情極其簡單,就是兩個兄弟和一個女人之間的故事。
哥哥曾侵犯過這個姑娘,可這個姑娘又是弟弟的愛人。
結婚之前,姑娘想向弟弟坦白一切,哥哥不讓,失手殺人。
就這麼簡單的事情,《白夜破曉》足足水了4集。
這還不算,在故事進展和案情安排上,編劇自作聰明,反而讓整個案子有種刻意製造巧合,邏輯漏洞百出的塑料感。
比如:哥哥「死亡」兩次,從停屍間爬起來逃走,明顯就不太像現實里發生的。
且不說「假死」的判定有多苛刻,在到處都是攝像頭的當下,面對一具屍體,根本不需要花費那麼多的時間排查地鐵監控耗費警力,就能輕鬆確認身份。
然而這一切,卻成了整個案子的最大阻礙。
再比如:死者死在地鐵鐵軌,地鐵竟然還在照常行駛,有違警方辦案原則。
絮絮叨叨故意賣弄的法醫,關宏宇辦案摸排一無所知,關宏峰出馬立刻就能發現細節,明顯的「主角光環」……
外加案情涉及人數少,不夠吸引人,沒有強衝突,強懸疑,強刺激,讓人昏昏欲睡,形同雞肋。
反觀《我是刑警》,卻讓人眼前一亮。
劇集的故事背景,設置在治安相對混亂的90年代。
故事開始,沒有多餘的廢話,就是東北小鎮過年前,寒冷、蕭瑟且又有一些熱鬧的街景氛圍。
一個名叫高建設的老所長,在買完東西,叮囑完幾個小混混後的回家路上,被人用鐵棍擊頭致死,配槍也因此被搶。
案件擱置四年,直到另一件大案的發生。
故事節奏很快,人物魚貫出場,編劇通過巧妙的編排和設置,將1991年發生的儲蓄所被搶案,高建設被殺案,以及1995年西山煤礦搶劫槍殺案三個案子集合在了一起。
通過秦川和高建設的師生身份,這些線索的鋪陳輕巧無痕,且引人入勝,讓觀眾進入了頗具年代感卻又生活化的故事中。
真正案件的發生,往往是突如其來的,並沒有《白夜破曉》里那般「死而復生」又「兄弟三角戀」這樣的誇張。
實際上,這起案件的原型就是「128鶴崗案」,編劇甚至將案件許多細節都真實還原,搶劫儲蓄所,殺人搶槍這些事,也都真實發生過。
尤其對西山礦搶劫案件犯案過程的直觀呈現,更讓《我是刑警》有了一層紀實的粗糲感。
四個搶劫犯沖入毫無防備的礦場,持槍見人就殺,一共殺害了11人,裏面還有個孩子。
血肉橫飛的案發現場和搶劫犯毫無人性的殺戮,被處理得緊湊凌厲,毫不拖泥帶水,就連故弄玄虛的運鏡都沒有。
觀眾似乎是以「上帝視角」,觀看了這一案件的發生。
同時,在現場偵查和案件偵破程序上,《我是刑警》更是老練且專業。
它省去了很多當下刑偵犯罪劇喜歡的各種花活兒,用最質樸的鏡頭,最真實的呈現,最簡單的拍攝,去重點展現基層民警偵破大案要案的過程。
就拿第一個案子來說,從市局所有力量集中搜查,到省廳專家齊齊助陣。
從確定排查重點到物理檢測,從尋找歹徒活動範圍到模擬近期活動,從毫無頭緒的推理摸排,到法醫檢查發現關鍵線索,從嫌疑人關係梳理到確定抓捕對象……
這一套程序,嚴謹細緻有序高效,尤其法醫驗屍的段落,細節十分翔實,真正將「法醫讓屍體說話」拍了出來。
在毫無頭緒時,法醫通過檢測,發現一具無名屍體頭部有手槍和噴子兩種不同的彈孔,進而確定無名屍身份,很可能是罪犯同夥被擊倒後,自己人補槍所致。
又通過對燒焦皮膚的剝離,發現了至關重要的假牙和紋身等體貌特徵,從而確定了屍體身份,摸出了其社會關係。
可以說,大案的勘破,與法醫的驗屍細節密不可分,再看《白夜破曉》里夸夸其談、喜歡科普炫耀的法醫,簡直雲泥之別。
兩部劇由此,在故事和細節層面,高下立判。
02、演員:一個選角失敗演技尷尬,一個全員在線表演封神
看到現在,番茄君不得不說明一個事實。
那就是看似「原班人馬」實則「更換核心」的《白夜破曉》,這次真不太行。
從演員層面來說,單單在表演層面,就有很多無法彌補的缺陷和漏洞。
先說問題最大的,費啟鳴飾演的法醫。
做法醫的人一般有幾個顯著特點,心理強大思維縝密,說話一針見血不帶主觀情緒,只描述事實不進行推理,因為這樣會干擾警察的判斷,最後就是不會炫技賣弄,成熟穩重。
再看費啟鳴的人設,基本上都是反着來得,跟第一季的高亞楠,有着較大的差距。
不僅在人物塑造上夸夸其談極其懸浮,在表演上也壓不住場子,接不住潘粵明和王龍正的戲。
其他的演員,雖然在表演上問題不大,但在實際人設上,卻都遠遠脫離了《白夜追兇》里的精氣神。
潘粵明多了油膩感,梁緣少了靈氣,王龍正沒有了糙漢的勁兒,高亞楠直接沒了蹤影……
劇中的核心角色,都有負面的變化,一方面,這是7年時間造成的不可逆痕迹,另一方面,也是主創功夫下得不深,只是通過對情懷的延續打造熱劇的心態所致。
但是,看《我是刑警》則完全不同,感覺每個人,都像是這部刑偵紀實片中走出來的一樣。
整部劇不僅在置景、服化道、光影年代感等細節上,做得十分到位,就連表演也嚴絲合縫,恰如其分,每個角色,甚至每個群演,都演的活靈活現,入木三分。
先看于和偉,作為絕對的男一號,于和偉在表演上,穩如泰山。
雖然角色的年齡設定,與他的實際年齡有些出入,但在對秦川情緒張力和人物性格的刻畫上,于和偉做到了極致。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場戲,是他審問主犯宋小軍,看到宋小軍倒酒祭奠同夥,情緒爆發的那場戲。
要麼說老戲骨出場就是不一樣,于和偉一把掀翻兩盒子菜,對着宋小軍怒斥的鏡頭,演出了一個基層民警對善與惡最質樸的界定,以及他對警察這份職業最真實的價值觀。
另外,馬蘇的表演也十分驚艷。
被抓到派出所審問那場戲,馬蘇貢獻了這幾年來最為出色的表演。
雙手捂眼的時候,能明顯看到她的角色白玲手上的凍瘡,因為她常年賣白條雞,手上的顏色從手掌到手指逐步加深,進而讓她捂面哭泣的鏡頭,多了幾分情緒的撼動力。
除此之外,聽得情到深處,馬蘇淚如雨下,那眼淚就像跟遙控器控制得一般,總能精準卡在一個情緒爆點上,徐徐落下。
白玲其實是個悲劇人物,她是秦川的學妹,也是個勤勞能幹,漂亮優雅的女孩。
但結婚未遇良人,丈夫不務正業成了罪犯,她也被蒙在鼓裡,整天提心弔膽,遭受語言暴力。
這委屈,在被審問的那一刻,一股腦全傾瀉而出,看得番茄君內心也泛起同情的漣漪。
另外,她在審訊室和孩子分開那個鏡頭,把一個母親的擔憂演的極具感染力,在前7集中,馬蘇的表演數一數二。
最後再說一個配角,李泓良。他演的就是大案的主犯,馬蘇的老公宋小軍。
看他被審問,以及在家裡對妻子變臉的那幾個鏡頭,演技真是絕了。
宋小軍剛被抓進去的時候,劇情還沒透露他就是主犯,此時他的表演沉穩且淡定,不僅將劇中的警察,更將觀眾帶入疑慮中:難道真抓錯人了?
因為這時候,他看起來完全不像一個十惡不赦的罪犯。
可當白玲招供,答案揭曉,李泓良連面相,都變了。
作為觀眾,一瞬間就感覺,宋小軍這個人,面目可怖,眼神里透着兇險,一看就是個狠人。
再加上劇組真實的打光和他與警察之間的來回拉扯對戲,李泓良將前7集中,最兇殘的犯罪,演得入木三分。
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甚至是路邊的群演,《我是刑警》里演員們的演技,是真正生活化,沒有絲毫刻意表演的痕迹。
對戲中,各個角色有張有弛,有收有放,高潮低潮穿插,衝突戲衝擊力十足,讓人慾罷不能。
第一個案子,其實就給《我是刑警》定下了基調,也註定後面的劇情,絕不會高開低走。
03、有細節,有深度,真硬核,真群像,今年刑偵犯罪劇的天花板有了
其實,單從細節上,就能很輕易判斷兩部劇的質量。
《白夜破曉》里,地鐵站的穿幫,關宏峰臉上傷疤的忽長忽短,法醫的台詞等等,對觀感的影響,都是破壞性的。
但《我是刑警》則隱藏了很多「魔鬼細節」,那些真實到觀眾都容易忽視的細節設置,讓人嘖嘖稱奇。
舉三個細節的例子。
一個,是白玲凍傷的手。
這雙手,在審問的時候,給過兩次特寫。
一次比一次明顯,而且與真實的凍傷幾乎完全一樣。
這一方面證明了白玲作為宋小軍妻子的辛苦;另一方面,其實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什麼案件能從白玲這突破的原因。
第二個,是一個乒乓球台。
案件發生後,市裡廳里所有精英,全部匯到了公安局。
而小小的公安局,根本沒有那麼大的會議室,怎麼辦?
大家能發現,開完會,大家是從「活動中心」出來的。
也就是說,他們開會的桌子,其實就是活動中心的乒乓球桌子。
這樣的環境條件,在當時是十分普遍的,主創能考慮到,着實不容易。
第三個,是三個主犯被槍斃的鏡頭。
這個鏡頭,其實完全沒有放出來的必要。
因為僅僅有2秒左右。
可作為真實的刑偵案件,就應該有始有終,而且這短短的兩秒鐘鏡頭,也拍的細節十足。
三個殺人犯,都是光頭,雖然是遠景,但依舊能看到三個人的狀態。
最右邊的,是頭目宋小軍,他梗着脖子,似乎是在被推行,可以推測出,他害怕死亡,對將要到來的死刑感到恐懼。
中間的宋哲,腳步順從,沒有生氣,已經徹底放棄抵抗。
左側的,是男扮女裝的陳小冬,押他的警察用力最大,身體前傾,說明他還不服不甘,存抵抗心理。
就這一幕,就包含這麼多細節,不得不服。
除此之外,作為刑偵劇,雖然于和偉是名義上的主角,可案子穿插進行中,導演更多拍攝的,其實是群像。
無論是葉茂生還是曹忠恕、胡兵,它呈現的,是基層民警真實的生活、辦案狀態。
這一點,比《白夜破曉》要好很多。
而且,除了真實的案件,《我是刑警》的諷刺力度和深度,也是其他刑偵劇中少見的。
劇中有兩個橋段,讓番茄君很有感觸。
一個,是抓捕之前,秦川盯着警局外的三輛救護車發獃。
他知道,這救護車不是留給罪犯的,而是給警察的。
但他不知道,面對持槍歹徒,到底會不會還有人死亡,有戰友犧牲。
這一刻,刑警這個職業的艱辛和偉大,似乎具象化了。
另一個,是秦川和胡兵的衝突。
雖然刑警這個職業神聖,危險,但依舊有不作為的上級,有尸位素餐的同事。
與那些恪盡職守的警察相比,或許這種矛盾,也是種常態。
《我是刑警》,肯定是用心拍的。
它好就好在,不神話,也不遮掩刑警這個群體,而是將他們真實背後的另一面,客觀呈現。
對觀眾來說,有這樣一部劇作為年終大餐,也是一種幸運。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