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院養生的大齡青年。
本片被不少影迷視為系列水準最高作,這種評價,有賴於導演、被譽為「墨西哥三傑之一」的阿方索·卡隆。卡隆擅長在表面的類型化敘事中,實踐自己獨特的藝術創作理想。恰好,近期apple tv+新上線了一部由卡隆導演的劇集,同樣可以映照他的創作風格。「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凱文·克萊恩、金球獎影帝薩沙·拜倫·科恩(《波拉特》系列)等共同主演。憑藉《魷魚遊戲》爆火的韓國女演員鄭浩妍,也在劇中出演了一個亞裔角色。如此陣容,卻未收穫足夠熱度,在時光君看來,這或許是今年最被低估的美劇之一。凱特·布蘭切特&鄭浩妍情慾、死亡、時間、復仇《免責聲明》講了一個跨越近20年時間、遊走在英國和意大利,事關兩個倫敦家庭的毀滅性故事。女主角凱瑟琳(凱特·布蘭切特 飾)是一名成功的紀錄片記者,她剛剛拿下英國皇家電視學會大獎。從頒獎現場回到家,她收到了一本沒有正式出版的小說:e.j.普雷斯頓所著的《完美的陌生人》。其二,「絕非巧合」的說法,與一般虛構類作品所注的「純屬巧合」相悖;其三,所謂「免責」,即讀者若要對號入座,則與作者本人無關。簡單講,這是一本小說,然而它真實,且寫的就是你,但你若因此告我,對不起,它只是一本小說。果然,凱瑟琳發現小說內容不簡單,它近乎指名道姓、有理有據「複述」了自己21年前在意大利的一樁風流韻事。21年前,地中海,意大利,一個名為喬納森的19歲男孩闖進了凱瑟琳的視線。當時,凱瑟琳的丈夫羅伯特因工作提前回去英國,留下她和4歲的兒子尼古拉斯。凱瑟琳引誘喬納森和自己發生關係,讓喬納森在這段露水情緣中欲罷不能。情到深處時,喬納森拿起相機,為凱瑟琳拍了不少大尺度照片。後來,喬納森為救落水的尼古拉斯而死,凱瑟琳匆匆回到英國,以為可就此遺忘這段往事,直到《完美的陌生人》這本書被送到她手中。這本書由喬納森的母親南茜所寫,南茜患癌離世後,喬納森的父親斯蒂芬謊稱書的作者是他自己。之後,他以e.j.普雷斯頓的筆名,將書送到凱瑟琳及其丈夫、兒子手中,且在獨立書店中小範圍出售。斯蒂芬的目的,並非發表作品,而是要在凱瑟琳的生活場域中,設置一個摧毀其家庭及人生的輿論環境。他帶着他妻子的書,向「害死」他兒子的女人發起了復仇。《完美的陌生人》不但將凱瑟琳拉進她一直想逃避的回憶中,而且在她丈夫羅伯特收到當年艷照的情況下,塑造着羅伯特的想像,摧毀着他對她的「愛意」。可見,《免責聲明》是一部關乎情慾、死亡、時間和復仇的劇,它擁有豐富的表現及表達空間。
口吻、視角、假象、真相
《免責聲明》上線後,imdb7.2分,爛番茄新鮮度78%,mtc專業評分70,在今年的美劇中,口碑平平。
英國《衛報》認為本劇雖攝影精美,但緩慢、誇張、自負、做作;collider網則稱讚本劇不可預測、令人驚嘆、使人不安,如同生活本身。即阿方索·卡隆在劇中運用了多重口吻、視角,全面勾勒事件的同時,試圖探討當下時代對「假象」與「真相」的定義。這樣的手法,必然需要觀眾不斷轉換於各種觀影體驗中。能接受的,便樂於享受這種罕見的敘事模式,不能接受的,便很可能陷於煩躁和不耐之中。如果將旁白視作敘事口吻,那麼《免責聲明》主要擁有三種口吻。其一,是復仇者斯蒂芬的口吻;其二,是觀察凱瑟琳的口吻;其三,是觀察凱瑟琳丈夫羅伯特的口吻。第一種口吻中,斯蒂芬以第一人稱「我」,旁白講述妻子南茜如何沉迷悲傷、如何死去,自己又如何展開復仇等。第二種口吻中,旁白以第二人稱「你」,敘述凱瑟琳如何試圖挽救自己的家庭和人生。第三種口吻中,旁白以第三人稱「他/她」,呈現凱瑟琳的丈夫羅伯特的境遇、心境,讓觀眾看到他怎樣被小說、艷照,以及妻子的往事衝擊。三種口吻、三種人稱,既是敘事上的炫技,也貼合著三個主角對事件本身的認知程度。斯蒂芬清楚現在發生的一切,因為他就是操控者;凱瑟琳雖知悉往事的每個細節,但她難以揣度當下的事態發展。他既不清楚往事,亦不知曉當下,他不過是被困在了「丈夫」這個身份對妻子不忠的想像中。艷照是如何被拍攝,書中內容是否全然真實,他根本不關心,他只是急着劃分家庭責任,好將妻子趕出家門。除了旁白,《免責聲明》還以大量對話推進情節,尤其是在21年前的意大利往事中,只有對話,沒有旁白,從而區分往事與當下。所以,本劇的敘事視角非常複雜,有旁白,有對白,有往事,有當下,而且還包含了三種人稱。阿方索·卡隆在接受《綜藝》雜誌採訪時提及,「現在是一個敘事佔據主導地位的時代」。因此,《免責聲明》的這種繁複,或許正是他針砭時代的一種方式,他可能是在告誡我們,不要輕信任何被送到你眼前的信息。所以本劇會否在後續劇情中徹底反轉,目前也很難定論。作為與吉爾莫·德爾·托羅(《水形物語》)、岡薩雷斯·伊納里多(《荒野獵人》)齊名的墨西哥三傑之一,阿方索·卡隆曾執導《人類之子》《地心引力》《羅馬》等片。他的創作,始終維持着電影級水準,《免責聲明》也不例外。阿方索·卡隆&凱特·布蘭切特比如呈現斯蒂芬夫婦喪子之痛的每一個場景,幾乎都會安排「孩子」的元素。在倫敦的家中接到喬納森死訊時,身邊環繞着鄰居小孩的笑鬧;在意大利機場等待認屍時,幾個小孩在他們身邊轉圈跑跳。而在南茜患癌、約凱瑟琳見面時,一旁則「鋪滿」新生嬰兒的啼哭……以「生」照「死」,以「鬧」入「靜」,更襯得喪子之痛綿延、深刻。又如凱瑟琳的兒子尼古拉斯搬出去住後,鏡頭特寫了他襪子上的破洞,這顯然與其中產家庭的身份不符。那麼這個破洞是否與窮無關,而是尼古拉斯厭世、頹靡的證明?加之他並未將《完美的陌生人》這本書對應到母親凱瑟琳身上,是否說明當年的事另有隱情?喬納森被凱瑟琳迷住,正是因為海灘上的凱瑟琳周身圍着一圈光暈。斯蒂芬夫婦走出意大利機場時、凱瑟琳決定保護家人的那個瞬間、羅伯特因妻子不忠而宿醉、斯蒂芬孑然一身看向樹的枝葉時……而最能代表阿方索·卡隆審美的光暈,則出現在尼古拉斯被海水捲走的地中海海灘。尼古拉斯被救後,凱瑟琳看着喬納森的屍體被一群人圍住,太陽的光暈被貼在人群的縫隙中。這個生與死、冷與暖的高對比場景,很難不令人想起電影《羅馬》(2018)中的同類海灘畫面。甚至,喬納森跳入海中救尼古拉斯的整個情節、畫面,都如同復刻自《羅馬》中阿方索·卡隆所表達的私人經驗。此外,還能在劇中看到鏡頭突然沖向景物的晃動攝影,這其實是在映照斯蒂芬對命運的看法——命運不會敲門,命運說來就來,直闖進門,沒先知會一聲,就無情地帶走我們的軀殼和靈魂。以上種種,都證明《免責聲明》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原作小說提供的懸疑性,成為了阿方索·卡隆展現自身創作的又一次實踐。所以,這部劇的餘韻,其實並未藏於故事本身,而是藏在對阿方索·卡隆的探索與欣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