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在觀眾持續不斷的掌聲和依依不捨的惜別中,深圳原創舞劇《詠春》圓滿結束了在澳門的兩場演出。雖然只是短暫相遇,但《詠春》憑藉奇妙的視覺效果、行雲流水的舞台節奏、舞武融合的柔美剛勁圈粉無數。從劇末謝幕到演員返場,此起彼伏的喝彩聲讓《詠春》感受到了來自澳門的熱情。
外國粉絲圓了「詠春夢」
澳門是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有大量外國人在這裡工作生活。兩天的演出不僅在澳門本地引發廣泛關注,還有許多外國《詠春》迷慕名而來。
澳門印度文化協會創辦人古維德就是其中之一。在港澳生活了16年的他是一位武術迷,曾多次接觸詠春拳,但看舞劇還是頭一次。當得知《詠春》在澳門上演時,他約上了來自澳大利亞的朋友莫娜等一同前來。
「我覺得這部舞劇的導演在燈光、戲服和情節的設計上很是考究,比如變換的燈光一會兒將人拉回上世紀90年代,一會又轉到當下。衣服的色彩也很有電影的感覺。我為導演點贊!」細心的古維德還仔細記下了上半場燈光的變換次數。演出結束後,他在海報牆前擺出詠春標準招式拍照留念,還一直等到主演常宏基結束工作,拍到合影,圓了自己的「詠春夢」。
出生在印度的古維德(圖左)在香港和澳門生活了16年,他是一位武術迷,之前也多次接觸過「詠春」,圖為古維德和他的武術師父在《詠春》海報牆打卡留念。
和古維德一同來看劇的莫娜說:「這部劇實在是太精彩了,簡直超乎想像!動作編排、舞台調度、故事情節配合得天衣無縫。我希望以後還能再看一遍。」
來自葡萄牙的馬里奧在澳門生活了40年,《詠春》是他看過的第一部同名舞劇。「我關注詠春系列元素很多年了,在歐洲還專門報了武術班,在我剛來澳門的時候,也報名參加了澳門的中國武術學校。這部劇我很喜歡,尤其是舞蹈與戲劇的融合,讓人大開眼界。」
《詠春》的創造性表達有利於中國文化對外傳播
《詠春》是深圳探索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老故事新表達」推動嶺南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煥發新活力而交出的一份精彩答卷。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鬍偉星看完演出後認為,《詠春》在澳門演出再合適不過了。「澳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基地,多元文化在此交流、對話、融合。《詠春》把葉問的故事和詠春拳的精華挖掘出來,並以舞劇的形式呈現,這是此前沒有的,讓澳門當地觀眾眼前一亮。這種創造性的表達也更有利於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讓外國觀眾接受。」胡偉星說,「可以說,《詠春》在豐富澳門文化的同時,也更生動地向世界展示和傳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1月《詠春》赴港演出將有「彩蛋」
在中場休息的間隙,記者見到了來自香港的音樂家馮嘉興,「這場演出令人感動。武術跟舞蹈的配合精彩絕倫,配樂更是引人入勝,緊張的節奏、澎湃的情緒,搭配舞美與燈光,體驗感絕佳。」
演出結束後,依依不捨的觀眾們在《詠春》舞台打卡留念。
馮嘉興告訴記者,11月香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時,《詠春》將再度赴港演出,屆時,他將與劇組合作,首次加入現場交響樂演奏。昨晚馮嘉興就是專程趕來澳門現場觀摩,與劇組交流。
他還向記者透露,11月的《詠春》還有一大創新點,那就是由香港著名歌手林子祥演唱主題曲,現已進入錄音階段。「看完今天的演出,我覺得這首主題曲與《詠春》的搭配效果應該會很棒。」馮嘉興告訴記者。
從深圳到北京、新加坡、香港,倫敦、澳門乃至更為廣闊的世界舞台,歷經兩百餘場打磨的《詠春》是深圳文藝以堅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表達。深圳踏着《詠春》的舞姿,帶着鼓舞精神的「能量」和被廣泛傳頌的「流量」,向世界展現中華文明的颯爽英姿與雋永魅力,讓耀眼的武俠文化再度鮮亮起來。期待下一站,《詠春》閃耀巴黎。
(作者:深圳特區報特派記者 焦子宇/文 耿超逸/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