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眼中共同富裕如何在中國實踐,紀錄片《共赴山海》首映

娛樂頭條 7526℃

跟着英國知名主持人蒂姆·黑格,探訪浙江多地,透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了解「共同富裕」背後的故事。

8月14日,紀錄片《共赴山海》舉行全球首映式,南都記者獲悉,這部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外文局指導,浙江省委宣傳部、北京市廣電局支持,中國外文局解讀中國工作室和阿里巴巴鄉村振興基金、優酷聯合出品的紀錄片,自8月14日起在優酷播出,後續還將登陸國內衛視平台,並翻譯成多個語言版本在全球播出,向世界講述走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故事。

外國人眼中共同富裕如何在中國實踐,紀錄片《共赴山海》首映 - 陸劇吧

紀錄片《共赴山海》啟動全球首映。

首映式後,南都記者專訪紀錄片《共赴山海》總導演張偉,揭秘紀錄片拍攝的背後花絮。

外國人眼中共同富裕如何在中國實踐,紀錄片《共赴山海》首映 - 陸劇吧

張偉接受南都記者專訪。

南都:紀錄片的靈感來源是來自於哪裡?

張偉:我覺得靈感主要是幾個方面吧,首先杭州邊上的青山村其實非常有名氣,我們經常去浙江杭州開會,所以也經常聽身邊的朋友聊到青山村的發展和改變。所以,我們覺得這是一個挺好的題材,隨後就進行了一個深入的調研。調研以後發現,題材非常豐富。而且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一直在做的大量公益方面的事,在這裡都有落地。

此外,「共同富裕」這個概念,提出了有一段的時間了,但是對於一些觀眾而言,其實並沒有機會去深入理解它背後的含義。

經過了大量的調研後,我們覺得需要用一個國際的視角來講述,真正的老百姓和「共富」之間關係的一個紀錄片,因此就有了我們今天的這個選題。

南都:紀錄片的拍攝時間是春節前後,地點選擇在浙江的幾個鄉村,為何選擇這個時間節點和這些地點呢?

張偉:浙江本身就是共同富裕的示範區,在很多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和素材。在拍攝路線設置上,我們基本上就是繞着杭州轉了一圈,從東部景寧開化都是山區,到了杭州進入到平原地區,再到舟山就是海島,這一段路程涵蓋了國內幾種主要的地理情況,類似一個縮小版的中國。其實所以我們當時就決定把拍攝地點放在浙江。

在拍攝時間方面,我們一方面要協調嘉賓主持蒂姆的時間,另一方面,在冬春之交,萬物復蘇的時機,確實會有很多的故事的發生。尤其春節會有很多的故事,而且作為一個外國的嘉賓,蒂姆在中國過春節,我們相信,通過了解習俗、品嘗美食、共同歡聚等,蒂姆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更能夠感受到中國的風土人情。

南都:《共赴山海》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共赴」和「共富」是諧音是嗎?

張偉:其實起名字的一個過程,其實就是我們思考的一個過程,其實本來的名字叫《共同富裕之路》,很直白。但作為紀錄片,可以更加含蓄一點,不需要那麼直白。同時,我們也希望能把這個節目的內涵表現出來。所以最終,我們選定這個名字叫《共赴山海》。

它其實也是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其實是字面意思,就是我們整個攝製組和嘉賓主持蒂姆,一路沿着從山川到城鄉再到海島,叫共赴山海;第二層意思是我們希望大家,在共同富裕的理念之下,來開啟一場奔赴山海的雙向奔赴。

南都:為何選擇蒂姆擔任嘉賓主持?

張偉:我們想要找的嘉賓主持需要具備幾個特徵,一是必須具有一個全球化、國際化的視野,蒂姆做過國際媒體的主持人,也採訪過全球很多政要;二是需要關注中國又有一定的新鮮度,未必要在中國生活很多年,但是至少對這片熱土有好奇感。所以通過這兩點,我們最終選擇了蒂姆。合作拍攝以後,我們發現效果還是挺好的。蒂姆非常具有好奇心,對每一個拍攝對象都很尊重,同時,又能夠很深入地帶着他的思考和理念,跟他們去展開對話,所以能夠拍到很多生動的東西。在片子裏面大家也能看得出來,很鮮活。

南都:最後紀錄片也是以蒂姆視角來呈現的,在拍攝中是否因為文化背景不同帶來分歧?

張偉:這其實就是共創。我們在拍攝中會去發現他的視角,或者說他的很多疑問,也是我們想要問的,所以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跟他合作、碰撞得還是比較愉快的。另一方面,其實我們並沒有去強化某一方的力度或者視角,在我們片子當中,我們也有政府的工作人員,也有企業的鄉村特派員,也有純粹個體的公益志願者的視角,我們更希望拍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也是我們當初定下的理念。另外,我們在拍整個這個片子的一開始就定下了一個基調,就是說我們還是講普通人的故事。所以,策略一致以後,更多的是探討,大家在一起碰撞。

南都:我們發現片中出現的一些相對弱勢的人群,並沒有拍成完全被動接受幫助的對象,他們也會去幫助他人,這是否也是主創團隊的有意選擇?

張偉:我們可能更希望看到說,每一個人群都有自己的力量。我覺得我們在做這個片子的時候,第一不要臉譜化,不能帶着慣有的思維,去講什麼樣的人他一定會怎麼樣;第二不要固有化。比如說,我們可能覺得小珍她受到疾病的困擾,她一定是很悲傷的,但是其實我們跟她接觸,我們發現她其實是一個特別樂觀的人。我們還是真正地拍攝到最真實的狀態,他們最真實的內心,這個是很重要的。

南都:經過這次拍攝,您對於「共同富裕」這個概念,有沒有一些新的認識?

張偉:剛開始準備這個紀錄片的時候,我們也覺得「共同富裕」比較概念化,是一個宏大的主題。但當我們去調研了以後,就發現,其實這個主題之下有很多微小的故事,「共同富裕」這個概念本身就是匯聚了很多人的力量,當這麼多人的故事匯聚在一起的時候,這個概念才成立。就像一個樓房一樣,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這個樓房的一個分子,就是說,如果把這分子,都抽離了,那它可能就是變成一個框架了,就甚至是空中樓閣了。所以,我的體會是「共同富裕」這個概念中,其實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這是我拍這部紀錄片,從拍之前到拍之後認識的變化,恰恰這也是我們想傳遞給觀眾的。

南都:這部紀錄片將要全球播出,是否擔心遇到一些文化上的「水土不服」?

張偉:我並沒有這樣的擔心。我們覺得應該能夠得到海外觀眾的包容和接納。雖然海內外文化有不同、習俗不一樣,但是文化內核本身還是相通的。比如說對情感的感同身受,對於普通人遭遇疾病以後這種天然的同理心,這些其實都是出於人類的真善美的本能和本心。所以,我們並不覺得,在傳播和理解上會有太多的困難和障礙。比如說,片中有一幕是蒂姆親小孩子手這個鏡頭,確實在後期我們節目做好以後,大家還是會有一定的爭論。但最終,我們還是把這個鏡頭保留了,保留的原因,我們覺得這是一個最真實的一個狀態,而且在那一刻,其實蒂姆,他也是一個真性情的表達,他其實渴望跟這個孩子交流,通過自己的方式向相對弱勢的孩子表達愛。而且我相信觀眾能感受到,這個鏡頭背後傳遞的是一個非常正向的信息。

記者:希望外國的觀眾怎麼看待這部紀錄片?希望本片能傳遞什麼樣的理念?

張偉:作為一個導演,特別渴望片中所表達的東西,能夠傳遞給觀眾。這部紀錄片,主要就是希望通過蒂姆的視角,讓國外很多不了解中國的這些觀眾通過這個片子,了解到中國最真實的面貌,了解中國普通人的精神訴求和日常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南都:對播出的反響有信心嗎?

張偉:這個片子,我們自己覺得,口碑和流量都不會差。今天大家現場也都看了,其實我也觀察了一下大家看片的狀態,我覺得口碑應該會挺好的。流量方面,我們從來不認為,流量是一個衡量節目好不好的唯一標準,二是我們也覺得這部片子的流量也不會差。

采寫:南都記者莫倩如 發自北京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