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後,我才看懂這部片」|從《恐怖游輪》談母性矛盾

娛樂頭條 9020℃

·「《道德經》與個人意識進化常隨班」招生中 ·

「當媽後,我才看懂這部片」|從《恐怖游輪》談母性矛盾 - 陸劇吧


 01 

很多年前,《恐怖游輪》的觀影過程帶給我的體驗是「燒腦」。


多年之後,當我重看這部片子,我感受到「燒心」,才體會到這部片真正「恐怖」在哪。


「當媽後,我才看懂這部片」|從《恐怖游輪》談母性矛盾 - 陸劇吧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無比複雜、充滿細節邏輯的殺戮求生故事。


這部電影也講了一個無比簡單的故事: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恨掙扎。


這份掙扎讓這位母親一遍遍出海駛入潛意識,絕望的祈求重新來過。為了殺掉「壞媽媽」的自己,她在無休止的重複中將自己置於自我懲罰的地獄。


「當媽後,我才看懂這部片」|從《恐怖游輪》談母性矛盾 - 陸劇吧


電影中,女主獨自一人養育着患有孤獨症的兒子,身心俱疲的她經常會無法自控的傷害孩子,她被自己對孩子的攻擊與恨意嚇到了,每次失控後都感受到強烈內疚與恐懼,和對孩子的脆弱和無助強烈的認同。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具像了許多女性備受掙扎卻從未表達的主題:作為母親的內疚和恐懼。


 02 


人們願意相信女人是天生的母親,生來就是溫柔、養育和無私的,至少是成為媽媽之後。


「當媽後,我才看懂這部片」|從《恐怖游輪》談母性矛盾 - 陸劇吧


文化里總是存在一個「好媽媽」的形象,她似乎總以一種溫和而鎮定的態度來面對孩子的各種需求和情緒。與其說是「好媽媽」,不如說是「理想媽媽」,而對這個理想形象的認同,也讓苛責母親的聲音變得合理而猖狂。


幾乎所有的母親都有過這樣的掙扎:


「我好像並不那麼愛我的孩子。有時我感覺我很想一個人獃著,有時候我控制不住的想要朝他發泄憤怒。我是個壞媽媽嗎?」


母親們持續的與被視為「失敗的母親」的體驗做鬥爭,她們常常感覺自己並不足夠愛孩子,感覺對孩子的敵意與嫉妒、枯竭或厭倦。她們懷念自己被照顧、被關注的感覺,而這些又變成羞恥與自責反過來折磨她們。


成為母親後的現實無法與理想中的無私和快樂並不匹配。沒有人提到生育孩子後的身體與心理困擾,沒有人提到埋藏已久的對自己母親的複雜感情的爆發,沒有人提到身為母親會感受到強大和無力共存的極大衝突。 


很多女性在成為母親後才發現自己對這些現實毫無準備,本能地想拒絕承認,試圖掩蓋這些難以承受的感受。片中的女主成為我們無處不在的文化中母性內疚與自責的化身,她一遍遍的「重啟」與「殺戮」是作為媽媽的內心不安衝突與自我懲罰的外化。


 03 


two things i love:


1. being with my kids.


2. not being with my kids.


「當媽後,我才看懂這部片」|從《恐怖游輪》談母性矛盾 - 陸劇吧


「凌晨2點,一位母親無助的、憤怒的坐在黑暗中,對面是一個一直哭泣的嬰兒。在一次挑剔的哺乳後,嬰兒仍然無法平靜入睡,他似乎不能被安撫。母親把他從身邊推開——用力地推到他的搖籃里,她被自己的憤怒和無力沖昏了頭腦。


由於無法減輕嬰兒的痛苦,她不僅感覺到深深的挫敗,而且被一波又一波的無助和孤獨所淹沒。她對孩子的需求感覺難以忍受。她感覺自己被入侵了,她迫切的想把他的需求還給他,就像把他送回他的搖籃一樣......」


這段描述中,不是一位病態的母親,一位邊緣的母親,甚至不是一個特別焦慮的母親。


這是一位普通的母親。


babara almond在《the monster within: the hidden side of motherhood》一書中,剝開了理想化的母性面具,論述了作為母親普遍會產生的相互衝突的矛盾情感。


「矛盾的情感狀態,是對同一個人既愛又恨。它是所有人類關係的特徵,不僅僅發生在母子關係中。能夠在不同的時間容忍和同時體驗這兩種感情,而不被其中一種感情破壞,是心理健康的標誌。否認或壓抑愛或恨,會導致關係的枯竭和僵化,無法體驗到作為人類的完整情感。」


成為母親的核心悖論,是母子的不同需求,是對母性主體性的不可能任務:又要獨立存在,又要與嬰兒無私的融合。


 04 


幾乎在所有家庭中,孩子都會成為父母所有不被意識化的負面與矛盾情緒的容器。這是我們需要承認和面對的現實。


「當媽後,我才看懂這部片」|從《恐怖游輪》談母性矛盾 - 陸劇吧


自我與他人、依戀與分離、愛與恨,人類所有關係充滿着二元對立,並從母嬰關係開始。


「母親從一開始就憎恨她的嬰兒。」


著名精神分析師winnicott為了證明這一令人震驚且不安的論述,列出了嬰兒引起母親憎恨的所有心理理由。所有的負面經歷促成了一種真實而往往不被承認的恨,恨和愛同樣強烈。


如果母親的矛盾心理不被承認與看見,母親便無法分化自己與孩子的差異,並將其內在不被覺察的恨意外化,如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內心不可接受的特質,並反芻孩子的「壞」。


 05 


重新恢復作為母親的效能感,不是否認或攻擊「壞母親」、只允許「好母親」存在,而取決於接受「我也會將孩子作為我負面和衝突情緒的容器」這一事實的能力。


「當媽後,我才看懂這部片」|從《恐怖游輪》談母性矛盾 - 陸劇吧


「母親需要能夠耐受對嬰兒的憎恨。」溫尼科特給出了解決這種衝突的答案,我們需要承認這段人世間最親密的關係里也存在憎恨。


這種承認恢復了母親對孩子的關注,而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矛盾情緒中,為反思性養育開闢了空間。


更重要的是,這種承認也讓孩子重要的自我得以發展:它迫使孩子將自己視為與母親不同的人,促使孩子在媽媽不可避免地無法完全滿足他的需求時去追求自己的慾望,這促進了健康的分離:「母親必須為孩子提供與另一個他者深度接觸的經驗與機會,這樣孩子才能發展出他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意識。」


母親和孩子如何健康發展這段關係,說到底是如何發展和構建這個相互依存又可以保存主體性的心理空間。


母親首先必須是主體,願意承受來自孩子的攻擊,而必要的攻擊為必要的分離做準備。如果母親承認並表達她的母性矛盾,這會反過來成為她保存自我又共情孩子的重要力量。


處理母性矛盾,不僅需要母親能夠承受自己與對孩子的恨意帶來的內疚,也要能夠承受自己作為「失敗」的母親,接受我們也會把孩子作為自己需求和情緒容器的事實。


「當媽後,我才看懂這部片」|從《恐怖游輪》談母性矛盾 - 陸劇吧


「如果沒有孩子,我不會那麼幸福;

如果沒有孩子,我不會那麼痛苦。」

孩子的養育過程,作為父母的我們曾經可以逃避否認的課題,被孩子一遍遍的以激烈生猛的方式重啟,讓我們避無可避。如果一位母親能夠對這段深度關係中的自己和感受保持開放與反思,無疑已經是「最好的」媽媽。

參考文獻

almond, barbara. the monster within: the hidden side of motherhood. 2019.

parker, r. mother love/ mother hate: the power of maternal ambivalence. 1995.

winnicott, d.w. hate in the countertransfer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1949.


作者:杜凈,全職心理諮詢師,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 候選分析師、中美精神分析聯盟(capa) 督導組、高級組畢業,諮詢經驗:4500+ 小時,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心譯心理,轉載已獲授權。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