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著名播音藝術家、全國首批播音指導之一、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第一代播音員陳醇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91歲。「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現在是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近半個世紀的歲月里,陳醇的聲音就通過廣播出現在上海人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他所播講的《紅岩》《烈火金鋼》《萬山紅遍》以及《鐵道游擊隊》等許多作品更是傳遍全國。
現場直播,上海生活
陳醇是北京人,1951年,18歲的他高中畢業,當時中央廣播局招考播音員,他報了名,考試後被分配到徐州台。1953年,陳醇進入上海台。此後,他的名字也與上海解放後的眾多歷史事件聯繫在了一起。1954年,21歲的陳醇接到自己播音生涯中第一個艱巨任務——播讀我國第一部憲法;1955年印尼總統蘇加諾訪滬,在上海人民廣場舉行歡迎大會,由他現場進行採訪;1956年「南京路上好八連」命名大會,陳醇在南京路現場作實況轉播……
陳醇生前回憶起半個多世紀前做節目的往事時曾表示,在錄音設備稀缺的時代,任何節目都是「打開話筒,現場直播」,不只是主持人直播,連唱歌表演的藝人都是來播音室直接現場表演。「當時我們上海台的語言很多的,比如廣東話播音、閩南話播音等。我來(上海台)時,上海台已經搬到北京(東)路2號,在外灘那兒。那時上海台比較先進,播音間也漂亮,有空調很通風,設備都很好。」他說,「我什麼都做。剛開始時,每天在華東台第二套報物價,小米多少錢,麵粉多少錢,一尺布多少錢。」
在播音工作傳幫帶中,陳醇也貢獻頗多,敬一丹就是他的弟子之一。他在原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擔任過教學工作,並在1990年創建了浙江傳媒學院的播音主持專業,是一代播音教育家。他還是上海廣播電視台播音主持業務指導委員會的專家。陳醇還發表了不少論文,凝練了不少理念要訣。陳醇的學生、原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首席播音員王濤說,老師總結的有聲語言藝術表達「五字經」:「情、意、味、暢、准」,「記得有一次,他指點我朗誦古典詩詞的作品,他說不能簡單地用現代白話文的音律去處理古典詩詞,我們要去多查資料,多問究竟,找到它的源頭,然後準確地表達出來。」
圖說:陳醇手稿
聽君細陳,如飲甘醇
作為一位著名的播音藝術家,其播音作品涵蓋了廣泛的文學領域。他的代表作包括中短篇文學作品如《好啊,外灘!》《白楊禮讚》《願化泥土》《琵琶行》以及長篇小說《烈火金鋼》《難忘的戰鬥》《征途》《紅岩》這些作品不僅在廣播中反覆播出,成為保留節目,而且還在全國有關評比中獲獎。除了文學作品,陳醇還朗讀並出版了多種音像製品,包括巴金作品朗誦專輯《海上的日出》、徐志摩詩歌朗誦專輯《夢中的康橋》等。他先後為北京、上海、浙江、吉林、湖南、廣東等多家出版社朗讀的音像製品逾百種,進一步豐富了他的藝術生涯和貢獻。陳醇的演播,磅礴時盡顯北方性格的豪爽,細膩時又有江南生活的靈動,同是朗誦大家的孫道臨曾評價陳醇:「聽君細陳,如飲甘醇。」
陳醇經常說,備稿不單要了解「上情」,還要紮根「下情」,廣袤的現實生活中有最豐厚的滋養。「一部小說,如果你要播得真、播得好,得看你花的力氣有多少。」有一本書叫《挺進蘇北》,當時陳醇跟着作者「挺進蘇北」,把蘇北走了個遍。再比如在準備《萬山紅遍》時,陳醇特意前往南京,請作者幫他們畫地圖,進行人物分析。
在播講文學作品時,他總是全情投入,甚至還會在播音室裏手舞足蹈。陳醇的演播不僅獲得聽眾的喜愛,還得到原作者的認可,巴金在聽到陳醇播講他的作品《願化泥土》和《懷念蕭珊》後,甚至稱讚陳醇的播講「比自己寫的都好」,兩人也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成為一段佳話。兩人熟識後,陳醇常詢問巴金還要聽哪些作品,然後錄製成磁帶送給巴金。據巴金家人講述,後來這些磁帶伴隨了巴金最後的時間。
圖說:陳醇與巴金
陳醇的聲音被幾代聽眾熟悉和喜愛,成為經典之作。2019年10月,他被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有聲閱讀委員會授予「70年70人·傑出演播藝術家」榮譽稱號,這一榮譽充分肯定了他在播音藝術領域的傑出貢獻。(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