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中宣部電影局常務副局長毛羽在發言中指出:「傳統的全院線統一發行方式,已不適應廣大觀眾日益個性化的觀影需求和多樣化的創作格局,必須在分眾化、分線型的差異化發行放映模式上實現突破。」
在此之後,「分線發行」成為電影行業的熱詞,不少公司和院線都推出了相應的舉措和嘗試。但經過春節檔、五一檔幾次並不成功的「試水」,「分線發行」到底是什麼,應該怎樣推行,行業依然有着許多困惑。
作為聚焦行業熱點,提供權威觀點和乾貨交流的上海國際電影節論壇,當然不會放過這一議題。6月17日舉行的「電影發行新生態」主題論壇上,電影發行、院線及創作端和研究領域的專家們齊聚,共同就分析國內外發行現狀和趨勢,分線、分眾、分區等差異化發行機制展開探討,尋求精細化、多元化、市場化的電影發行新生態,助推中國電影市場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論壇現場
分線發行為什麼勢在必行
面對電影市場檔期扎堆、內容供給不足等現象,如何實現多元化優質影片的常態化供給,滿足觀眾多樣化的娛樂需求和審美需求?如何把握觀眾數據的變化,有針對性地制定宣傳營銷策略?如何科學合理排布檔期,為不同類型影片爭取到影院的支持,有效提升整體票房表現?這些都是行業共同關注和嘗試回答的問題。
著名導演賈樟柯,也從其他身份——兩家影院的經營者,平遙國際電影展的主辦者,向我們闡釋了他對此的觀察和看法。
賈樟柯向行業介紹了中國內地、日本、中國香港地區影院及上映影片的一些數據,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內地的銀幕數量遠多於日本和中國香港,但上映影片數量並未與之匹配:從銀幕數量來看,中國內地的銀幕數量是日本的約24倍,是中國香港地區的約280倍。然而,在上映影片數量上,中國內地的506部影片遠低於日本的1232部,與中國香港地區的267部相比也沒有顯著優勢。
「我們目前的市場不是一個細化的市場,還是一個比較粗放的市場。8萬塊銀幕究竟產出了多少,有沒有激發出它的潛力,來給中國整體電影產業賦能,這個方面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
賈樟柯
電影學者支菲娜在論壇上指出,多年偏「粗放型」的發展,讓中國影院目前面臨陣痛,「2011年電影院線制改革的時候,提出來的改革目標是統一品牌、統一拍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但現在是不是變成了『四個一樣』?供片合同一樣、上片時間一樣、分賬比例一樣、最低票價一樣,這『四個一樣』會不會導致最後的『兩個一樣』,活法一樣、死法一樣。」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如今的影院上座率僅有2015年的一半,今年票房3000萬的日子已經有26天,比去年全年只低9天,中國電影市場下半年的壓力可想而知。
分線發行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影院銀幕大方面閑置,另一方面是大量優質影片沒有辦法獲得發行與觀眾見面。
賈樟柯談到,影院上座率低,銀幕大量的閑置,從源頭上,需要解決「節目從哪裡來」的問題。「更細化分區域、分時段發行,它的基礎是要有豐富的片源。」
待激活的內容里,還有除了國產片和傳統好萊塢電影外,更多元的國際影片還在尋找和更多中國觀眾相遇的機會。平遙國際電影展上展映的影片,據賈樟柯了解,「應該有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有了中國的銷售公司。這些公司買了很多電影,但是只有極少部分進入了中國院線,有一部分被流媒體吸納了,還有一部分影片就成了公司片庫里的庫存。」賈樟柯認為,「這部影片如果能夠有一個更加便捷的方法進入我們的市場,會極大地補充我們片源的不足。」
電影節對產業的啟發也是值得深思的。賈樟柯提出,上海國際電影節、平遙國際電影展、北京國際電影節,我們都是國際性的影展,每年三四百部的影片放映,這一部分資源已經進入到片商、發行公司和影院觀眾的視野。
「如何激活它的市場交易?電影節放映一般就是三四場,這一部分影片怎麼進入到我們放映的序列裏面,我們辛辛苦苦辦這麼多影展,加起來也就是一千多個觀眾就結束了。」這在賈樟柯看來,「有點資源浪費」。「其實我們都有相應的很好的人才儲備、公司儲備,影展窗口式服務的準備,如何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來補充中國電影市場的節目,讓更細化的發行具有必要的影片的條件。」
「每個困難都意味着一個建議,就是我們改變工作、增強中國電影活力的一些嘗試。」賈樟柯說。
學者解題「分線」, 不是瓜分市場強買強賣
此次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電影環境的改變已經成為業界共識。今天的影院面對全新的市場、全新的觀眾和全新的生態環境,必須拿出新的應對方案。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支菲娜指出,「市場的總體判斷是粗放式激烈競爭的狀態,而我們期待的是一個精細的差異化競爭。」
分線發行提出近一年時間以來,曾經出現過一些簡單粗暴的解題思路,比如以發行公司和院線通過捆綁排片佔比作為發放密鑰的條件,就是各方沒有做好準備之下的走出的彎路。
支菲娜強調:「分線發行不是瓜分市場,壟斷強賣更不是分線發行!」
「主流商業影片不需要做分線,它就是要在快速的時間之內,獲取更大範圍的市場回收,我們要注意的是讓它不要寡佔,大魚游過去,一定要給小魚小蝦一點點小空間。」支菲娜認為,中腰部影片可以做混線,一部分商業影院和一部分相對個性化的影院混線發行,走逐步擴映的道路;而小成本影片,可以在非常窄的範圍之內壓縮成本,只投少數影院做長線的放映。
支菲娜
除了分線發行之外,分區域發行,支菲娜也建議,「部分影片可以在全國範圍內有限上映,而在局部區域重點上映。」她以《九龍城寨》為例,其三周票房的佔比情況,可以明顯地看到廣東地區票房佔比遙遙領先。
同時,電影還可以按照觀眾的觀影偏好,各種性別、年齡層、喜好進行「分眾發行」,比如面向戲迷的戲曲電影,面向歌劇愛好者的歌劇電影等,也都有自己的觀眾群。
粵語片《乜代宗師》集中在廣東的票房產出,藏語電影《雪豹》在藏區放映的成績,包括滬語電影《愛情神話》此前在上海的票房遙遙領先,都為分語言發行提供了思路。
爭取每一個觀眾,影院端呼籲專業策劃營銷人才
從2017年創立初期,就開始探索為小眾電影找到對的觀眾的大象點映創始人吳飛躍,在圓桌論壇的分享中談到,「目前從發行的角度來講,已經有大量公司正在往特色化的方向發展。」大象電影節更偏向於紀錄片、文藝片的專業化發行,「行業內還有其他的專註動畫片、專註愛情片的各種各樣的專業化機構。」
吳飛躍談到,「在整個制、宣、發、放整個產業鏈條上面,任何一環缺乏創新,缺乏面對今天市場主動的開拓精神的話,整個鏈條一定會受影響。」
影院作為直接對接觀眾的窗口,迫切需要作出改變。
吳飛躍注意到自己經常去的家門口的影院,「很新,但是事實上這個影院從檢票到計數都沒有人,全國這1萬多家影院,其中大量連基礎的經營能力都在逐漸喪失,更難去『精細化的經營』。」
吳飛躍
作為「個性化」經營的影院方代表,祁海擁有31年的影院經營經驗,他主管的青宮電影城位於廣州市黃金地段北京路,「地段是相當好的,但周邊直徑300米的範圍內,還有7家電影院,競爭非常激烈」。青宮電影城高度不夠,裝不了imax,附近又沒有停車場,於是祁海決定「要做一些別人做不了的影片」。「我們做中小成本影片,往往其他影院是不做的,他不做,我做,我的獨家生意,不會同質化。但做小片也要有招,你要想辦法怎麼吸引人。」
他還談到,無論是發行公司、院線和電影院,不僅需要能做事務性工作的執行性人才,「還需要另一種人才,優秀的策劃人員,他們思想要開放、信息要靈通、知識要廣博,我們需要建立這樣一支隊伍,不能光會做事務性的日常工作。」祁海呼籲,可以建立獎勵機制吸引優秀的人加入這個領域,「該獎勵獎勵,該表揚表揚,吸引更多這種優秀人才進入發行放映領域,這才是長久之計。」
支菲娜對一線工作者的建議深表贊同。每年她在全國各地至少50家影院調研,「我發現一個比較典型的問題,影院沒有市場部,只有賣票和檢票的,放電影其實都可以不需要人了。如果沒有市場部,他怎麼去研究他周邊的觀眾長什麼樣子、多少歲、喜歡什麼片子?我們需要每一家影院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有自己的標籤,都要知道我這家影院的定位是什麼。」
面對熱門檔期扎堆,淡季缺片的現象,作為發行的主體的華夏,也在推動「人民院線」等新的嘗試去完善這種供片體系。
對於激發冷門市場的熱情,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發行部經理周勇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豐富這些影院端的內容供給,給影院提供更多的這種類型化的、品質上更好的影片,通過一些精細化的發行手段,培養觀眾在各個檔期有這種觀影的習慣,培養這種習慣。」
吳飛躍說,自己最近對產業和觀眾的關係有了新的思考。「過去我們常常說整個產業鏈制、宣、發、放,4×100米接力的『傳』。傳遞的邏輯是,我跑完之後交給你了,你拍完的片子交給了下一位,甚至有時候我們這根接力棒還要推來推去。」
而如今,吳飛躍覺得,新的關係是「拔」,「我們制、宣、發、放大家在一側,跟觀眾拔。因為觀眾那邊也有很多人在拔,短視頻、長視頻、微劇,大家共同的目標是要把觀眾拔過去。今天咱們共同面對的是這樣一個局面,我們要爭取每一個觀眾。如果今天是商業大片,我們對面拔的是千軍萬馬;有時候一部紀錄片、一部藝術片,可能對面是幾千個人、幾十萬個人,我們要不要呢?」這樣的邏輯下,分眾化發行就需要整條產業鏈上的人都更了解觀眾,「你如果認為這個人根本看不清楚他的面貌、不清楚他的需求的話,是不可能把他拉過來的。」
嘉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