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朋友聊起一位坐飛機滿世界跑的人與一位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的人比幸福的話題。我說,幸福應該要有參照物,然後再有落差比。比如,別人有豪宅、豪車,你沒有且你也想要。那麼他就比你幸福。請注意,前提是你也想要。
小說《平凡的世界》里說:如果你沒有讀那麼多的書,就不知道村以外有個大大的世界。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本就是一種生活。而面對生活的態度,無非是你知道的太多,想要的更多罷了。有人說:人到中年,如果再不相信命運,那麼說明你的悟性太差了。但我想補充的是,你所有的認知哪一樣不是你曾歷練過的積累呢?如果你沒有經歷過悲歡離合,哪裡會嘗到愛情的喜悅和團聚的幸福?所以,一切都是有隊列的,走到最後,無非是教會了我們取捨。
所謂取捨,又是一種生活中的哲學。大多數人會說,取捨是一種境界,是權衡利弊後的明智,是無奈之下的妥協,更是放過自己的態度。但我認為,取捨更是一種精神和悟性,是洞察人性的一種能力,包含着大道至簡的智慧和清晰的視角洞察。
當你遇見一些困惑時,能多角度地理解困惑所在,那麼釋懷也好,取捨也罷,最後都會在利弊得失之間作出選擇和妥協。也許這是換位思考,也許是放過執念,但通透一點,簡單一些,釋懷與放下何嘗不是一種生活智慧呢?生活即哲學。(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