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空人物誌」|簡·尼爾森:3次婚姻,7個孩子,我依然是最「酷」的母親

娛樂頭條 1665℃

「鈦空人物誌」|簡·尼爾森:3次婚姻,7個孩子,我依然是最「酷」的母親 - 陸劇吧

本期鈦空人物誌

「真正的愛是尊重,是無條件的,不評判的,不傷害的,是鼓勵的,是支持的。如果有人說愛我,卻沒有以上這些元素,我不稀罕。」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於社會,有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

——這是陳獨秀先生百年前就《新青年》親自撰寫的發刊詞,對於物慾橫流與觀念多元時代青年們的時刻警醒。

如今我們提到青年這個詞,常常出現在腦海中的是:奮發向上、朝氣蓬勃、新時代這些詞彙。沒錯,「青年」似乎成為了傳承文化的中堅力量,是時代的開拓者也是奠基者。所以青年教育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臨近五四青年節「鈦空人物誌」特別策劃,聆聽三位「教育家」的故事,感悟教育家們的智慧與心靈。讓我們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擁有無限可能。

​本期「鈦空人物誌」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美國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

「鈦空人物誌」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之外,是否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段只屬於自己的「鈦空時間」?而在這段時間裏,不屈的執拗、平凡的匠心、靈動的智慧、透徹的安然......總有一個就是那個被困在時間裏的你。

「我們不可能擁有一百種人生,但我們可以去認識一百個靈魂。」

為彷徨的自己樹立一種新思路、開拓一種新眼界、開啟一種新人生,與另一種可能性的人生相遇!給自己世界找到「最優解」!

她不到20歲就結婚了,因為早婚又生了孩子,她沒有機會去念大學,可這段婚姻,還是以離婚收場。

她帶着個孩子再嫁,又生了三個孩子,還是沒能遇到對的人,又離婚了。這時她已經30+,拖着5個「拖油瓶」。

33歲,她開始了第三段婚姻,這一次,他們攜手走過47年,至今仍在相親相愛。

現在的她不僅是教育心理學的博士、7個孩子的媽媽、22個孩子的祖母、她還出版了多本教育書籍,成為全球眾多媽媽的偶像,她就是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也許我們可以從她的育兒經歷中可以窺得一些有效的教育心得。

做孩子的「一面鏡子」

養育孩子本來就是勞心勞力的事情,更別說一位單親媽媽了。很多人會說生娃就意味着和學習說再見,而簡·尼爾森則認為只要你想做,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都不晚。

當尼爾森有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她剛剛上大學,當時太年輕了,她根本沒有想過育兒的事。更沒有考慮過該如何養育他們,那個時候她開始讀本科,但因為要照顧孩子,時間捉襟見肘,她選擇了在下班後的晚上或者周末,平均一周去聽半天到1天課,就這樣堅持了11年,到有第5個孩子、已經30多歲的時候,才拿到本科學位。

「鈦空人物誌」|簡·尼爾森:3次婚姻,7個孩子,我依然是最「酷」的母親 - 陸劇吧

圖源:unsplash

這還不夠,她繼續攻讀碩士,並在期間生下了第6個孩子,到生完小女兒、也就是第7個孩子後的10個月,她又決定攻讀博士,又花了3年半,到40多歲拿到了學位。

這條本該在20多歲完成的學習之路,她走了不止10年。儘管這期間,她幾乎是兩三年就生個娃的節奏,但懷孕、哺乳,都沒能阻止她勤奮地學習。

她曾經分享過一段那時求學的經歷:當時她懷着孕,已經到第9個月了,需要到學校去上課。因為害怕突然臨盆來不及去醫院,就在車上準備了一個緊急生產的設備,她上課,老公就在旁邊教室等她;生產後,她會把娃帶出來,老公在隔壁等,課間她出來餵奶,喂完繼續上課……

這段經歷真的就是一個大寫的勵志,她不斷的學習並不僅僅為了提升自我,在尼爾森看來,教育是需要言傳身教的,需要家長不斷大量的去學習,因為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照出你的樣子,每個人都想看見鏡子里的人身上各種優秀品質滿滿的正能量,而孩子同樣會在家長身上看到他們所需要學習的。從某種角度來說,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為了讓家長們變成更好的自己。

不做孩子的「主宰者」

20世紀中期以來發生的一系列重大的社會變化是造成這種變化的直接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今天的孩子已經沒有服從和順從的榜樣了。在過去,順從的樣板隨處可見,爸爸順從不認同自己觀點的上司,以免丟掉飯碗。少數族群以犧牲人格尊嚴為代價,屈居於順從的角色。

在獨裁社會裡,統治者是主宰,有權力讓人屈服。但在人人具有平等意識的社會裡,我們不能控制和命令別人。所以,丈夫失去了對妻子的統治權,父母也失去了對孩子的統治權。這是社會劇變的開始。這個變化人們都能感受得到,卻不甚了解。

「鈦空人物誌」|簡·尼爾森:3次婚姻,7個孩子,我依然是最「酷」的母親 - 陸劇吧

簡·尼爾森表示,曾經她也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母親,她的孩子泰羅爾則是一個痛恨規則的頑童,所以母子之間的關係一直很緊張。14歲那年,泰羅爾離家出走,到處流浪,做過加油站小工,當過木匠,當過園丁,努力自己養活自己。而她則繼續掙扎在與另外三個兒女之間的戰爭之中。

簡·尼爾森認為如果不是因為遇到阿德勒的理論,她和孩子之間的母子關係可能永遠也無法修復。那時候,雖然已經有四個子女,但尼爾森還在大學裏讀兒童發展專業。有一門課是關於阿德勒的。老師說,這門課不用學習很多理論,而是深入透徹地研究阿德勒法,包括幫助孩子停止不當行為的實用技巧,以及教給孩子自律、負責、合作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實用技巧。

讓她欣喜若狂的是,這種方法很有效。她居然讓孩子之間的打架減少了80%。她學會了消除早上和晚上就寢時的爭鬥,並且在完成家務上得到了孩子極大的合作。從此尼爾森開始擺脫育兒給她帶來的困擾反而開始享受為人父母這件事情的快樂。

以尊重為前提是育兒的基礎

簡·尼爾森認為在美國、中國,孩子們從小嬌生慣養,每個人都在為他們做太多的事情,他們被給予太多的愛,卻沒有給予很多做貢獻的機會。他們能感覺到愛,有歸屬感,卻沒有養成應對生活的技能。他們的人生有很多機會,卻沒有準備好。在這個複雜的現代社會中,大家的確在漸漸失去為人父母的本能,所以家長們才需要重新學習,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母親、更好的父親,才能幫助孩子們更好地成長。

「鈦空人物誌」|簡·尼爾森:3次婚姻,7個孩子,我依然是最「酷」的母親 - 陸劇吧

提問vs告訴

「洗澡睡覺去!」這是告訴,是命令。 「上床睡覺之前你需要準備些什麼呀?」這是提問。提問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有一種提問方式叫「對話性提問」,你坐下來,與孩子展開真正的對話。「發生了什麼?」你認真傾聽。「你感覺怎麼樣?」你認真傾聽。

「你從這件事情里學到了什麼?」你認真傾聽。「你覺得應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這些問題會邀請孩子思考,他們會覺得自己有能力,願意合作。這是從孩子身上汲取力量。

但大部分的父母所做的,通常就是告訴孩子——「事情是這樣發生的,原因是這樣的,這是你應該感覺到的,這是你應該做的……」這是灌輸和填塞。一味的告訴和命令,孩子沒有學會思考,沒有學會解決問題,沒有感覺到尊重,更不會覺得自己有能力來解決問題。作為家長內心深處要真正關心孩子在想什麼、有什麼感受,如果家長真的尊重孩子,關心他們的感受,在矯正之前先與他建立連接,他們的行為通常都會發生改變。

因為管教的概念,一般人會認為是懲罰的意思,但管教的拉丁語詞根是「discipulus」或者「disciplini」,意思是「真理和原則的追隨者」或者「受尊敬的領導人」。一個孩子要成為真理和原則的追隨者,他的動力必須來自內在的自我控制,而無論懲罰還是獎勵,都是外在的控制。家長要看到行為背後的信念,看到孩子對於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基本需求。尊重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這才是教育孩子,一個人生而為人最首要的目標。

在《正面管教》一書中,簡·尼爾森提出想要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所必需的「七項重要感知力和技能」:

①.對個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②.對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的感知力----「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

③.我對自己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④.內省能力強:有能力理解個人情緒,並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⑤.人際溝通能力強:善於與他人合作,並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⑥.整體把握能力強: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後果。

⑦.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寬博士獨家解讀《正面管教》和大家闡述了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