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劇本的發展史看中國電影業

電影快訊 1201℃

這篇標題似乎大得有點可怕,我斟酌這一篇也有些時日了。之所以要學習電影劇本的發展史是因為從歷史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了解事物發展的脈絡,一些普通規律,然後結合實際的情況,為下一步作出更合理的規劃,以更快地達到理想目標。打個淺顯的比喻,兩個人過河,一個人先過了河,並標記出哪裡有石頭可以墊腳,哪裡有深窪,這時第二個人如果夠聰明的話就可以根據第一個人留下的記號,再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判斷適合自己過河的標準,從而更快更安全地到達對岸。

當代電影劇本是西方國家電影發展的產物。

電影就是一種活動的影像。我國早在漢朝(公元前202年)就有了關於「走馬燈「的記載,燈內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像便不斷走動。1835年比利時物理學家尤瑟夫-普拉托(Joseph Plateau)發現的視覺暫留原理(Persistence of Vision)給電影的播放奠定了理論基礎,這也促成了後來的視頻幀率的完善,現代電影普遍使用的幀率是每秒24幀,一幀便是一個圖像,也就是說一秒需要播放24張連續的圖像以保證最佳視覺的連貫和流暢。1879年英國攝影師埃德沃德·邁布里奇(Eadweard J. Muybridge)發明了最早的電影播放器 - 動物實驗鏡(Zoopraxiscope),是一種可以播放運動圖像的投影機,將連續圖像繪製在一塊玻璃圓盤的邊緣,隨着玻璃的旋轉,將影像投射出去,這樣就使這些影象顯得像在運動。

從電影劇本的發展史看中國電影業 - 陸劇吧

現代意義的電影最早只是一種聚眾獵奇的玩意,並非用於敘事。最早最出名的一部電影是由法國Lumiere兄弟在1895年12月28日的一個私人聚會上播映的影片。

從電影劇本的發展史看中國電影業 - 陸劇吧

這部影片由十部小短片組成,每個小短片約40秒長,各有一個小標題,如「工人離開工廠「、「寶寶的早餐「等等。這些短片其實只能算作情節,但它們的標題正標誌着當代電影劇本的起源,被稱為「情節描述格式「(Scenarios)。

為了更好的描述和推廣電影,這種格式一直在電影發展的初期被延用,直到1897年被美國艾迪生製片公司(Edison Studios)擴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最著名的一段描述是關於影片「枕頭戰「(Pillow Fight)。

「Four young ladies, in their nightgowns, are having a romp. One of the pillows gets torn, and the feathers fly all over the room.」

「四個年輕女子,穿着睡裙,正在嬉鬧玩耍。其中一個枕頭被扯爛,羽毛飛得滿屋都是。「

可以看得出這種描述比之前標題式的描述更具體更具畫面性,但它也還屬於Scenario。

從電影劇本的發展史看中國電影業 - 陸劇吧

1901年後,隨着影片長度的增長,敘事的需求日益突出,編寫劇本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為了保持敘事的連貫性,電影劇本誕生了。學者Béla Balázs在1970年出版的《電影理論》一書中提到:「當電影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當它的拍攝必須提前安排好,而不再可能僅僅依靠在攝像機前對視覺效果的即興發揮的時候,電影劇本就誕生了「。簡單來說,劇本的誕生是為了更有效率的製片服務的。這裡不得不提的是1902年法國導演Georges Méliès自編自導的一部默片「月球旅行「(A Trip To The Moon)。

為了這部片的拍攝,他首次編寫了以一長串場景組成的劇本,交待了場景的內容以及場景的順序。

這裡我就不翻譯了。這樣的劇本僅僅只是對導演的技術輔助,它只交待了哪個場景要拍什麼,並以怎樣的順序排列。

1903年由Scott Marble為美國導演Edwin S. Porter編寫的默片「火車大盜「(The Great Train Robbery)的Scenario在電影劇本格式上實現了一個飛越,它已不再屬於「情節描述格式「了,它標誌着現代電影劇本格式的誕生,即「主要場景格式「(Master Scene Format),只是差了對話而已。

20世紀初是個很重要的時期,不僅僅是電影劇本的格式已經成形,而且電影製作也開始產業化。那時的電影製作是以導演為中心的,也就是說從影片的開頭到結尾都是導演負責,從劇本到組織製作團隊到市場推廣,這種體制叫「導演中心制「,一些大導演成為明星人物,如大衛-格里菲斯(D.W. Griffith)。大家記住,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

但是,時代在變。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近20年間,導演和攝像師在電影製作過程中起到了主導作用,他們在片場現場決定怎樣拍攝,他們想怎樣拍就怎樣拍,想怎樣改就怎樣改,坐在這樣的位置上的人確實威風!但是隨着劇本故事的複雜程度不斷增加,由單純保證故事的連貫性發展到還要顧及視覺的連貫性,製作規模不斷擴大,繼而製作成本不斷增加,導演中心制顯然不合時宜了,想一想,讓上百號人在拍攝現場等着導演指揮下一步做什麼怎樣做是多麼浪費時間和金錢,於是,一個新的電影製作體制呼之欲出。

1911年9月,一個小電影製作人托馬斯-因斯(Thomas Ince)穿着借來的大衣和租來的鑽石戒指走進了紐約製片公司(NYMP)老闆Charles Baumann的辦公室,請求在美國西海岸設立一間公司來做西部片。

因斯如願以償,他簽了一份三個月的合同,以每個禮拜150美金的薪酬,帶着妻子、攝像師、常用女主角等一行人前往西部,直奔加利福利亞州。很快,因斯等人到達了位於洛杉磯現在Echo公園所在位置的NYMP的分公司辦公室,開始布置他的工作。在靠近落日大道和西太平洋高速公路處的一個1.9平方公里的農場上,因斯成立了他的製片公司Inceville,也就是世界上第一個現代的電影製片公司。

因斯開始了一場電影產業革命,他首次將汽車生產巨頭亨利福特的裝配生產線理論應用到電影製作上,通過前期對電影的仔細規劃,他發明了一種新的劇本格式-「連續性劇本「(Continuity Script),包含了各種對製片有用的信息,如誰會在場景中,有什麼樣的戲,室內還是室外,攝像機的具體要求,以及成本的控制。通過對劇本的解析,他就可以規划出最合理的拍攝計劃。

因斯是現代製片公司的始祖,他最卓越的貢獻是在於把電影劇本由單一的電影敘事轉變為整個電影製作的藍本,它把電影製作由一次只能做一部片轉變為同時可以製作多部片,製片公司的發展也因此達到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劇本作家、導演、攝像師、燈光師、錄音師、演員、後期編輯師等等各個環節上的人緊密合作,同一時間可以進行多部影片的製作,大大提高了效率。「導演中心制「的製片方式因此瓦解,因斯的角色也從一個導演轉變為一個製片人,他開啟了電影史上的一個全新時代,一個全新的制度誕生了,那就是「製片人中心制「,而這一切都是歸功於他對電影劇本格式的革新。

因斯發明的「連續性劇本「格式成就了好萊塢的黃金髮展時期,幾間好萊塢製片巨頭公司控制着從影片的產生、製作一直到發行上映的各環節,形成壟斷,引起小製片公司的不滿。1948年的出名的派拉蒙案中,美國高等法院裁定好萊塢製片巨頭們必須放棄電影放映權的控制。在那之前,巨頭們擁有電影院的所有權,可以強迫電影院成批購買整個季度的影片,在案件之後,巨頭們只能一次性向電影院綁定五部電影,可想而知,如果他們想讓電影院放映更多的影片,就得做足推銷功夫。從那以後,巨頭公司的興趣逐漸轉向融資和市場營銷,而遠離了他們成立的初衷-製作電影。好萊塢巨頭系統開始瓦解。

與此同時,獨立製片人開始興旺起來,他們的興趣所在是製作電影,他們找到好劇本,找到導演、演員和製作團隊,然後包裝項目向巨頭公司推銷,獲取融資和發行渠道。這時,電影劇本的格式隨着電影業的變化又發生了改變,「主要場景劇本「格式又重回舞台,一直延用至今。與「連續性劇本「不同,「主要場景劇本「的重點在可讀性,它側重於故事,成為一個吸引各方參與影片製作的文本,於是攝影機鏡頭的描寫、場景編號、怎樣轉場等這些信息從劇本中退出。但是,一旦劇本被放綠燈,獲得投資可以開始拍攝的時候,它便會在導演的指導下被改為「拍攝劇本「,也就是之前的「連續性劇本「,作為拍攝時的具體指導文件。

不難看出,電影劇本的發展史完全是電影產業發展的縮影,電影劇本格式的改變是應電影製作需求的改變而發生的。以後我會專門詳細介紹好萊塢劇本的格式。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迫切地感覺到規範中國電影劇本格式的必要性。

我在網上搜索電影劇本,英文的隨便一搜就一大把,中文的我至今沒有搜到一份象樣的。在美國洛杉磯,電影劇本寫作的課程、討論、講座等等可謂鋪天蓋地,寫劇本幾乎成了一種全民愛好,而且絕大多數都是業餘的。在中國,我絲毫感覺不到這方面的氛圍。網上搜到的中文劇本讓我哭笑不得,查到的電影劇本寫作的課程也是令人失望至極,從我開始寫這個專欄至今,經常會有人問及一些劇本格式的問題,一些十分基礎的問題在很多人眼裡都還是模糊不清的,其中包括一些從業人員。

好萊塢一百多年前的導演中心制在中國的現實中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好萊塢是全世界公認的電影中心,全世界都在向它看齊,向它學習。它就好象過河的第一人,後面過河的人其實可以借鑒經驗,更快更穩地過河。我無法更加強調電影劇本格式的重要性,電影始於劇本,要繁榮電影產業,必須從規範電影劇本格式入手,起碼我是這樣認為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