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拍一部片, 38軍副軍長親自當演員, 只為還原一段傳奇

電影快訊 1349℃
為拍一部片, 38軍副軍長親自當演員, 只為還原一段傳奇 - 陸劇吧

【張魁印、抗美援朝戰爭任38軍偵察科副科長、圖為張魁印晚年接受採訪】1950年11月下旬、聯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因錯誤估計我出兵兵力、再次命令東西兩線的美韓聯軍向鴨綠江進攻。彭老總決心誘敵深入、使用大兵團穿插的戰術、圍殲當面之敵、以期達到毛主席提出的「殲滅2個師」的戰役目的。

為拍一部片, 38軍副軍長親自當演員, 只為還原一段傳奇 - 陸劇吧

當時、考慮到補給線長短以及東西兩線地形差異、彭德懷將第二次戰役重點進攻方向、仍選擇在美韓聯軍的西線。他將最先入朝的6個軍投入西線作戰、將稍後入朝的第9兵團3個軍投入東線作戰。美韓聯軍西線的主要部隊、是由美第8集團軍指揮的美第1軍、第9軍和韓軍第2軍、指揮官是美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沃克在部署西線攻勢時、將美第1軍、第9軍安排在了左翼、而將韓軍第2軍安排在了右翼。這種部署、雖然方便了左、右翼部隊的內部指揮、卻造成了左右翼之間的行動脫節。左翼美軍幻想在聖誕節前結束戰鬥、前進速度過快、導致整個美韓聯軍西線的左翼突出、而右翼韓軍則落在了大同江兩岸。這樣的形勢、給了志願軍實施大兵團穿插戰術的絕佳機會。彭德懷分析、韓軍實力弱於美軍、是志願軍作戰的首選突破口。此時右翼的韓軍又被左翼的美軍落在了側後、志願軍正好可以派遣2個軍迅速從右翼突破、穿插到左翼美軍身後、而後與正面進攻的4個軍前後包抄左翼美軍。彭德懷將穿插迂迴的任務交給了38軍和42軍、並派遣志願軍副司令員韓先楚到38軍和42軍坐鎮指揮。

為拍一部片, 38軍副軍長親自當演員, 只為還原一段傳奇 - 陸劇吧

【韓先楚、1955年授予上將軍銜、志願軍副司令員】根據38軍軍長梁興初的提議、也為了給38軍、42軍穿插迂迴爭取時間、38軍、42軍分頭行動。38軍負責從德川突破、42軍負責從寧遠突破、當時美韓聯軍駐守在德川的部隊是韓軍第7師。由於從德川突破後、38軍要馬上穿插迂迴、彭德懷通過韓先楚、反覆向梁興初強調、務必要迅速圍殲德川的韓軍、千萬不能打成擊潰戰。因為如果打成擊潰戰、四散而逃的韓軍將嚴重遲滯38軍穿插的速度。到時候如果和正面部隊協同不好、很有可能38軍沒有穿插到位、左翼的美軍就跑了個精光。

【梁興初、1955年授予中將軍銜、抗美援朝時任38軍軍長】38軍要想迅速圍殲韓軍第7師、就需要儘早切斷第7師的退路。梁興初把眼光盯到了德川南側大同江上的武陵橋。這座橋是韓軍第7師撤退的必經之地、也是美韓聯軍北援德川的最快路線。如果派一支小分隊將這座橋炸毀、並在橋頭阻擊、那麼不僅韓軍第7師將成為瓮中之鱉、而且北援的美韓聯軍也只能望江心嘆。所以、梁興初在大戰之前命令38軍偵察科副科長張魁印、帶由38軍偵察連、113師偵察連、工兵分隊以及翻譯、通信兵等共計323人秘密滲透到敵人後方、務求炸毀武陵橋。由此可見、張魁印雖然率領的只是323人的小分隊完成破襲任務、但整個任務的完成與否、直接關係到38軍能否順利圍殲德川之敵、進而關係到整個西線作戰志願軍能否合圍左翼美軍、其意義非同一般。張魁印帶着小分隊、巧妙地通過了敵人的前沿、依靠徒涉場順利渡過了故城江、最後在嚮導的帶領下順利找到並炸毀了武陵橋、經歷可謂一波三折。小分隊出發後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通過敵前沿。在那個沒有GPS、行軍只能依靠指北針和精度極差的地圖的年代、小分隊只能抄小路鑽山溝、從而避開敵人的警戒哨兵。這樣做雖然較為安全、但很容易走錯路、耽誤寶貴的時間。他們換上韓軍軍服、以手臂上的白毛巾為記號、選擇走山谷中間的大路。這一招是妙招、也是險招。一來山谷之間的大路剛好是韓軍兩個師的結合部、說是「共管」其實是「共不管」;二來也是出其不意、韓軍哪能想到、敵人會派遣部隊大搖大擺地從大路殺入自己的縱深呢?所以、當小分隊在大路上遇到韓軍哨兵時、憑着韓軍軍服的掩飾和翻譯的巧妙回答、居然順利矇混過關。哨兵問小分隊是「哪個部隊的」、翻譯回答是「一大隊的」;哨兵又問「從哪裡來」、翻譯回答「從前面來」;哨兵再問「到哪裡去」、翻譯再回答「到後面去」。據親歷者事後回憶、小分隊在山谷大路行軍時、兩邊山上韓軍營地里的說話聲都能聽得一清二楚、可以想像當時的情形是多麼緊張。

通過敵人的前沿到敵人的腹地、並不意味着萬事大吉。在前往武陵橋的路上、小分隊還數次遭遇韓軍。在遇到小股敵人時、小分隊選擇先敵開火、一陣猛打、壓制住敵人後、立刻奪路而跑。遇到敵人的重要防區、小分隊則選擇繞道而行。就這樣、小分隊路上僅犧牲一人、就順利到達了武陵橋邊的山上。最終、猶如神兵天降、在守橋的韓軍熟睡的時候發起進攻、一舉奪下武陵橋、並在預定時間內成功將其炸毀、為38軍乃至整個志願軍在第二次戰役中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

1958年、總參召開全軍情報工作會議。有人提議要積極總結我軍在戰爭年代積累的情報偵察工作經驗。這個提議得到了二部部長劉少文的認可、也啟發了時任38軍偵察處長魏德才。他回到單位、立刻請曾在38軍搞過偵察工作的同志、寫一些關於情報偵察工作的經歷和心得。張魁印根據自己當年率領小分隊炸毀武陵橋的經歷寫了一篇文章、被魏德才看重、並且讓他萌生了以這段經歷為素材、拍攝帶有故事性的軍事教育片的想法。魏德才將想法報給了總參、總參領導表示贊同、並邀請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導演指導拍攝、還要求各個部隊積極配合。為了能夠把這部教育片拍好、擔任導演的任旭東向魏德才提議、最好能夠兵演兵、官演官、因為這樣才能把指揮員和戰士演得最像。理雖然是這個理、但畢竟官兵不是演員。魏德覺得任旭東這個建議可能會被否定、但是沒想到、不僅二部部長劉少文非常贊成這一建議、38軍首長也很支持。最終、38軍副軍長羅崑山在軍事教育片中飾演師長、而這部《奇襲武陵橋》也成了我軍最早的軍事教育片之一。後來由於《奇襲武陵橋》廣受好評、在八一電影製片廠的一再要求下、總參同意將它改編成電影、這部電影就是著名的電影《奇襲》。

【電影《奇襲》中的偵察連長方勇原型就是張魁印】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