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米倉道與金牛道上的紅色交通線‖李健

娛樂頭條 9902℃

【紅色記憶】米倉道與金牛道上的紅色交通線‖李健 - 陸劇吧

米倉道與金牛道上的紅色交通線

李 健

 1932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在第四次反「圍剿」中失利,被迫撤離鄂豫皖進行西征,在川陝邊地區開闢川陝革命根據地。至1935年2月陝南戰役,先後建立起24個縣級蘇維埃政權,管轄總面積4.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00萬人。川陝革命根據地成為中國當時第二大蘇區。在此期間,紅四方面軍在1933年6月與楊虎城部所屬三十八軍訂立了一個互不侵犯的「漢中秘密協定」,由此,中共地下黨員武志平在古老的蜀道上,開闢了從漢中途經南鄭到達川北蘇區的「紅色交通線」,為打破國民黨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紅色記憶】米倉道與金牛道上的紅色交通線‖李健 - 陸劇吧

作為古蜀道的重要路段之一,翠雲廊綿延300餘里的道路兩旁,現有古柏1.2萬餘株,是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翠雲廊不僅是生態瑰寶,更是活着的「史書」。

 蜀道,作為承載中華民族奮鬥歷史的偉大文化遺產,凝聚着先輩們自強不息、百折不撓、鍥而不捨和勇於探索的精神。她不僅是人類的一大奇觀,同時她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鬥爭的記憶和見證。在川陝蘇區時期,米倉道與金牛道成為紅色交通線的「主戰場」,在這兩條古蜀道上,共產黨人書寫了建立紅色交通線的不朽傳奇。

 米倉道:紅軍稀缺物資和人員進出的重要通道

 米倉道因翻越大巴山脈的米倉山而得名。該道北起陝西南鄭縣(今漢中市南鄭區),循濂水河、冷水河谷南下,翻越大小巴嶺、米倉山,再循南江河南行,途經四川南江,抵巴中。巴中以下分為兩途,西線入成都,南線達重慶。米倉道大致可以分為東中西三條大道,即漢中—南江—巴中道、漢中—通江道、漢中—旺蒼道。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若干條線路,其中又間雜着多條分支線路或延長線。人們通常視南鄭經由南江縣城至巴中的米倉道為主道。

 1932年底,紅四方面軍轉戰進入川陝邊地區,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1933年初,中共陝南特委積極着手建立紅色交通線,以打通與川陝蘇區的聯繫通道。由於特殊的地理因素,蜀道上的米倉道成為紅色交通線的主要通道,紅軍藉助當年古蜀道上的一些驛站,設立中轉站,轉運從敵占區籌集來的緊缺物資。據中共陝西省委給中央的報告稱,「在二十九軍未遭瑪瑤崖事變以前,他們與四方面軍有很好的聯繫,從西鄉、鎮巴直到通江,打通了一條交通路線」。

【紅色記憶】米倉道與金牛道上的紅色交通線‖李健 - 陸劇吧
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碑位於四川省劍閣縣劍門關旁紅星廣場,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於1935年4月2日勝利攻克劍門關而建。

 1933年初,蔣介石調集38個團近6萬兵力,對川陝蘇區進行「三路圍攻」。3月,剛剛成為中共黨員的國民黨三十八軍少校參謀武志平接受中共上海中央臨時政治局西安軍事情報組負責人王右民的指示:利用公開身份廣泛收集敵軍事情報;利用三十八軍在陝南與紅四方面軍接觸的機會,建立川陝蘇區與中央及其他所需的秘密交通線;利用蔣介石集團派系之間的矛盾,爭取白軍在作戰時中立或嘩變等。

 5月,武志平根據黨組織的指示,利用其陝軍三十八軍司令部參謀的身份,着手建立通往川陝蘇區的秘密交通線。在中共陝南特委和陝軍中的黨組織幫助下,以漢中為起點陸續建立了通往川陝蘇區的三條主要交通線。

 第一條:經南鄭縣幺二拐、油房街、牟家壩、馬桑壩、青石關、回軍壩、天池梁、涼水井、羊圈關、南馬山、碑壩,進入川陝蘇區。第二條:經南鄭縣牟家壩、城固縣的天明寺、二里壩、大盤、小盤,再經南鄭縣法慈院、廣家店、碑壩,進入川陝蘇區。第三條:經城固、西鄉縣沙河坎、西鄉、堰口、羅鎮、楊家河、九大杵、拴馬樁、鎮巴、韓坡埡、九陣、長嶺、降頭山、關門埡或由鎮巴,經毛埡、高腳洞、漁渡,進入川陝蘇區。漢中到蘇區交通線的建立,打通了「上海—西安—漢中—川陝蘇區」的通道,建立起了蘇區與白區地下黨之間的聯繫。

為充分發揮紅色交通線的作用,陝南地下黨還在漢中城內建立了兩個規模較大的交通站,負責物資的組織與中轉。同時,川陝蘇區也在赤白交界地區建立起物資轉運站,負責物資的接收和轉運工作。

 為保證這條交通運輸線的暢通,紅軍和地下黨的同志付出了極其艱辛的努力。1933年底,因為南鄭通往兩河口的交通線(包括複線)已無從保密,大量物資的運輸受到了限制,只能秘密遞送情報。為了不使物資運輸中斷,不得不選擇迂遠的鎮巴縣另闢一條秘密交通線。1934年2月,在鎮巴以南之高腳洞運輸了兩次。又因該地路途遠,土匪多,紅軍武裝鞭長莫及,又改由鎮巴西南之長嶺通過降頭山,將力壩場作為物資交接點,這裡距武志平所在的紅軍三十四團部隊駐紮地關門埡15里。據武志平回憶:「我為了遞送情報和掩護幹部方便起見,仍然住在羊圈關之涼水井。」

 為便於與紅軍聯繫和收集情報,武志平選定位於蘇區與白區之間,不易遭受民團、土匪襲擊的羊圈關以北的一間茅屋作為據點,與三位農民住在一起。在羊圈關北600米左右的涼水井,武志平還租用唯一的一家旅店,聘請幾名交通員蓋起茅屋兩間,對外稱「紅十字會調查員」,代表陝軍秘密處理「邊界事務」。

 原成都軍區副司令員陳明義將軍曾兩次受川陝省蘇維埃政府財政委員會主席(又稱總供給部部長)鄭義齋的派遣和武志平的接頭人柯大祥兩人按照預定的時間和地點,到漁渡壩和武志平接頭,雙方都有部隊掩護,以防不測,主要是防備土匪的突然襲擊和破壞。見面後,隨便寒暄一陣,互相交接完東西後,就奔原路而歸。他們人背馬馱,送來的有電訊器材、醫藥用品等。據當地居民黎大金回憶:「1934年4月間,紅色交通站的武志平同志到力壩住在我家裡。我父親黎正剛當時任關門埡鄉蘇文化委員。我母親叫王三珍,她曾多次協助交通站在力壩街上給紅軍買食鹽、買藥物、買布等軍需物資,買好後又組織人力運送到川陝邊界的關門埡等地,支援紅軍前線。」

 陝南交通線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大批根據地急需的緊缺物資源源不斷運進蘇區,如無線電器材、醫療用品、西藥、汽油、電報密碼、軍用地圖、報紙雜誌和電池等;軍事情報也得到很好的交流。另外,在反「圍剿」軍事鬥爭最艱苦的日子,陝西省委和陝南特委組織的糧食,也是通過這裡運到了蘇區。一些急需救治的紅軍傷員,通過這裡被送到後方治療。

 陝西地下黨的一些負責人也通過這條交通線進入川陝蘇區。據武志平回憶說:「1934年12月底,黨中央組織派王超北護送潘自力同志持介紹信到漢中找我,令我送潘去川陝革命根據地。我順利完成了這一任務。在此之前,還護送張光遠同志去川陝革命根據地。」

 曾擔任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的譚智耕回憶說:「我們在川陝蘇區時,有一次收緊陣地,(當事人)住在空山壩,我們用的油、煤、鹽、西藥、紙張都是漢中運來的,好像漢中專門有那麼一批交通員。當時白區不用四川的白洋,普遍用國民黨的票子和『袁大頭』,靠這些去陝西買東西。我看從陝南運來的東西和陝南黨是有聯繫的。」

【紅色記憶】米倉道與金牛道上的紅色交通線‖李健 - 陸劇吧

1935年4月,長卿山激戰打響,紅四軍十二師佔領長卿山攻入梓潼後,在長卿山上構築戰壕和三道防線,以防敵軍反攻。圖為梓潼縣長卿山紅軍戰壕遺址。

 金牛道:紅軍交換情報和輸送幹部的主要通道

 金牛道又名石牛道,因發生在戰國中期的「石牛便金」「五丁開道」的傳說而得名。自唐宋以來,其經行路線大致為:自漢中向西,過褒水,經勉縣西南烈金壩(金牛驛),南折入五丁峽、五丁關至寧強縣,再轉西南越棋盤嶺入四川廣元境,上朝天嶺,折南沿嘉陵江東岸峭壁過飛仙關、千佛崖,入廣元(唐利州)。在廣元分兩條線路達到成都。線路一:南渡嘉陵江至昭化,經葭萌關,過劍門關,至劍閣(唐利州),經武連,入梓潼(漢廣漢),再西南經綿陽(漢涪縣、唐綿州)直達成都。線路二:走龍潭驛—柏林驛—槐樹驛—閬中縣錦屏驛—柳邊驛—南部縣—富村驛—雲溪驛—秋林驛—潼川州(三台)皇華驛—建寧驛—中江縣五城驛—古店驛—漢州廣漢驛—新都縣新都驛—成都錦官驛。

 從川陝蘇區誕生的那一天起,四川地下黨組織就一直在尋求同根據地的紅軍隊伍取得聯繫。1934年2月,中共四川省委決定「調三四個同志到萬縣去(有兩個同志在最近兩三天內即可動身),三個同志到忠豐涪去(幾天內可動身)」,打通賀龍及川陝蘇區的關係。同年6月,四川省委再次決定,「直接派人和赤水、開、萬黨部去打通與建立川陝與川湘鄂蘇區的關係。」

 儘管打通川陝蘇區的交通線過程非常艱辛,但是在共產黨人的頑強努力之下終究還是建立起來了。

 根據中共四川省委的指示,川北的三台、閬中、蒼溪、南部等地下黨組織通過各種渠道與川陝蘇區取得聯繫。川陝蘇區也不斷派交通員來閬蒼南地區與地下黨組織接頭,白區黨組織也秘密派交通員去蘇區彙報情況和接受任務。

 1933年夏,三台中心縣委根據省委指示,與紅四方面軍建立了一條秘密交通線:成都—中江—三台—鹽亭—南部—閬中—蒼溪,再渡東河進入川陝蘇區。

 閬中縣城,歷來是古蜀道上的重要驛站。《通典》卷一百七十五《州郡五》載:「閬中居蜀漢之半,當東道要衝。」曾經是川北地區的重要政治經濟中心。當時系赤白區交界之處的閬中,對於聯繫、接待、掩護蘇區進入白區和白區進入蘇區的共產黨員、工作人員,以及偵察敵情,傳遞赤、白兩區域黨的文件、情報等,均處於舉足輕重的樞紐地位。

 通過這條交通線,三台中心縣委向紅四方面軍送去了田頌堯二十九軍進攻紅軍的軍事部署和作戰計劃、部隊番號、編製、武器配備、指揮官情況等重要情報。同時,中共四川省委還通過這條交通線,向川陝蘇區送去了大量文件、藥品、軍用物資、幹部和各類專門人才。

 1933年8月,黨中央由上海派往川陝蘇區的廖承志(化名何柳華),與奉調蘇區的四川省委書記羅世文和中央交通員王志高,就是在四川地下黨組織的掩護下,經三台、鹽亭,由南部抵達閬中,再從蒼溪王渡等交通站轉送到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另外中共四川省委還通過這裡給川陝蘇區輸送了200多名黨團幹部和專門人才。

 除此之外,中共四川省委還開闢了由重慶經潼南、遂寧、鹽亭到蒼溪,再渡東河進入蘇區的又一條秘密交通線。為了保證交通線的有效運轉,中共四川省委還在白區的閬中、重慶、遂寧設了三個大的交通站。重慶交通站,主要加強中央蘇區和川陝蘇區的聯繫;遂寧交通站,以密切四川省委同川陝省委的聯繫;閬中交通站負責連接黨中央—四川省委—川陝蘇區的關係。中央發給蘇區的指示信、文件和許多交通人員都在閬中進行中轉,然後再安排不同的線路進入蘇區;蘇區送出來的許多「雞毛信」,也通過閬中送到相應的各地黨組織手裡。

 1935年春,閬中交通站將敵軍駐防嘉陵江的兵力部署等軍事情報及時送往蘇區,為紅軍制定強渡嘉陵江作戰計劃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中共四川省委開闢的交通線上,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南充羅守撲、丁雲、何正朝,南部黎光武、李德蓉,閬中劉朝金等人冒着生命危險繞道陝南,輾轉蘇區與白區之間,探索和建立了一條又一條相對固定的秘密交通點線。而南部的碑院、閬中的洪山場等地建立的秘密交通,也有效地向蘇區輸送了情報和保證了食鹽的供應。有許多優秀的共產黨員英勇犧牲在這條交通線上。

【紅色記憶】米倉道與金牛道上的紅色交通線‖李健 - 陸劇吧

李健(左一)與學生在古蜀道上進行田野考察工作

 川陝地下黨在古蜀道上建立紅色交通線的過程中,除了發揚百折不撓的鬥爭精神外,還充分運用了統一戰線的法寶。在建立川陝交通線時,陝西地下黨就充分利用了陝軍與蔣介石集團的矛盾,促成了紅四方面軍與陝軍達成《漢中協定》,這就為川陝交通線的建立和運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另外,川陝地下黨組織還盡量利用本地黨員人熟地熟的獨特優勢,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走小路,辟蹊徑,繞過敵人的關卡,打通各種關係,保證了紅色交通線的暢通。

 川陝紅色交通線的開闢,為向川陝革命根據地大量運送物資、維持情報暢通並護送大批革命骨幹進入蘇區,起到了關鍵作用。通過紅色交通線,國民黨內部的進步力量與中共組織和紅軍進行多次成功的密切合作,激發了楊虎城等國民黨愛國將領的信心與勇氣,為三年後西安事變的發生奠定了基礎。

來源:官察室


作者:李   健西華師範大學原副校長

視覺:譚黎明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紅色記憶】米倉道與金牛道上的紅色交通線‖李健 - 陸劇吧

【紅色記憶】米倉道與金牛道上的紅色交通線‖李健 - 陸劇吧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