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電影重裝出發、強勁復蘇。據國家電影局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電影票房549.15億元,較前一年上漲80%以上,市場恢復態勢良好。國產電影票房460.05億元,佔比為83.77%,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2.99億,共有11部影片票房突破10億。
①2023年總票房549.15億,同比增長83.4%,影市快速恢復活力;②2023年總觀影人次12.99億,同比增長82.7%,票價溫和上漲
從春節檔的觀影回歸到暑期檔的熱浪翻滾,從國慶檔的波瀾不驚到賀歲檔的厚積薄發,2023年,電影重新回到文化行業的中心位置,為大眾撫慰心理創傷、提供文化享受、凝聚精神力量。僅從市場表現看,中國市場全年電影票房約550億元,較前一年的近300億元增長了80%以上,同比票房成績最高的2019年的640億元,恢復到約85%。中國電影市場佔全球電影總票房285億美元的約28%,全球票房前30位的電影中,從《滿江紅》(第8位)到《長安三萬里》(第28位)共7部中國電影位列其中。這些數據證明,國產電影的品質和傳播得到了觀眾認可,而中國觀眾對電影的需求和進影院的需求也初心未改、熱情依然,中國電影在全球電影格局中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
2023年國產片貢獻全年票房83.8%,進口片微漲至16.2%
01
市場:從「頭重腳輕」走向「挺胸昂首」
電影產業化改革以後,曾經形成一種頭部商業大片「贏家通吃」、許多電影盲目跟風的創作生產現象。每年三五部所謂的「大片」,藉助大明星、大場面、大奇觀、大營銷,有時能夠佔據國產電影票房四分之一以上,然而絕大多數國產電影的藝術質量和商業品質都缺乏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市場的「頭重腳輕」現象十分突出。2023年,中國電影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一格局。春節檔的特殊檔期出現了《滿江紅》《流浪地球2》兩部單片票房超過40億的影片,而全年則有11部國產電影票房超過10億,60多部國產電影票房超過1億,提前超額完成了國家電影局「十四五」規劃中年票房過億電影達到50部的年度目標。
這個成績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票房規模,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中國電影整體質量的提升,有更多具備藝術品質、製作品質、商業品質的電影湧現。正是因為一批而不是少數幾部電影具有藝術感染力和市場競爭力,國產電影才能不僅支撐起春節檔這樣的「高概念」檔期,而且在長達3個月的暑期檔中掀起一輪又一輪觀影熱潮,才能在天寒地凍的賀歲檔供給70部以上不同題材的新影片,才能讓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電影在不同時段和日期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影院,才能讓觀眾不僅在節假日而且能夠在普通周末選擇心儀的電影。中國電影從「一枝獨秀」的狀態中,正在開始走向「百花齊放」。
應該說,2023年這種腰部挺拔的狀況,正是我們對電影創作生產和電影市場多年以來的期許。單單依靠三五部頭部影片,無法支撐起全年365天的電影市場,無法滿足觀眾多樣化的觀影需求,也無法培養觀眾日常進電影院的消費習慣。國家電影局一直鼓勵在長假檔期之外形成所謂的「周末檔」,讓觀眾形成常態觀影的習慣,本年度可以說初見成效。只有更多電影能夠進入市場循環,規模化的電影產業才能真正實現工業化,電影行業才能吸引更多的資金、人才和資源。過去那種「頭重腳輕」的發展模式,禁不起風吹草動,而如今的「挺胸昂首」才能將中國電影帶進更穩健更健康的發展路徑。
02
作品:從強類型主導走向多樣化創新
類型化,特別是以軍事動作、武打動作、神幻動作、港產警匪動作以及喜劇為主的「強類型」作品,以及歷史題材、現實題材影片所構成的「泛類型化」作品,過去一段時間一直是國產電影試圖走向市場、迎合觀眾的重要途徑。這些以動作為主的「強類型」和「泛類型化」努力,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電影的市場化轉型,提升了國產電影的商業品質和市場競爭力,但是其「急功近利」「同質化」「雷同化」「懸浮」「矯情」的缺點,也飽受詬病,不僅影響了中國電影美學價值的升華,而且也漸漸讓觀影品位日益提升的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以至於近年來所謂的「動作大片」「喜劇大片」敗走「麥城」的現象屢有發生。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23年中國電影在創作上出現了可喜的變化。票房前十的影片,題材、風格、樣式更加多樣化,許多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大膽創新,無論是改編自真人真事,還是對他國文本的本土化移植,都努力擺脫簡單的「商業配方」,力圖用「適當」的敘述方式、演員構成、戲劇類型、視聽風格來呈現獨特的題材價值,即便依然是類型創作,也追求類型的雜糅、創新和突破。《滿江紅》藉助一個封閉空間、一首家喻戶曉的古典詩詞、一個真假秦檜的核心,將「過關」與「反轉」用到極致,形成了一種新的懸疑類型;《流浪地球2》在原有的災難片+科幻片+家庭情感片模式中加入了生物科學、人工智能和全球治理,繼續完成世界觀升級;《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用一個老ip敘述了自由與強權之間的戲劇性對抗;而《長安三萬里》則通過高適視角讓詩仙李白成為白衣飄飄的成長少年,首創了與西方「歌舞片」不同的「詩動畫電影」,用那些千古流傳的詩歌表現了中國式浪漫與豪邁,通過「詩在長安在」的主題展現了「中國精神」。《消失的她》《孤注一擲》《八角籠中》《河邊的錯誤》《三大隊》《涉過憤怒的海》《不虛此行》《無名》《深海》《我愛你!》《第八個嫌疑人》《堅如磐石》《長空之王》《熱烈》《保你平安》等等,這些影片都不再墨守成規,而是在尊重觀眾、尊重市場的前提下,儘可能探索獨特的藝術視角和視聽表達。即便像「熊出沒」這樣的動畫片老ip,也敢於讓動物與「芯片」科技相互結合,動物動畫片具有了科學幻想的新元素。而《志願軍之雄兵出擊》等以「新主流電影」為目標的影片製作水平一流,其大中有小、小中有大的故事架構完成度很高。未來此類題材影片還需做出足夠的創新性突破,不斷助推觀眾產生新的審美期待。
可以說,本年度國產電影在不同維度上都出現了優秀的代表性作品,從多樣性、創新性角度看,如果說2023年的中國電影不是近二十年來最有成效的一年,至少也是其中之一。越來越多的電影創作生產者意識到,不僅要追求最「好看」的電影而且也要追求更「好」的電影,雖然不能簡單地將「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刻板化,但無數事實證明,經典流傳的電影往往未必是當時票房最高的電影。電影沒有市場萬萬不行,但是電影唯有市場也切切不可。追求藝術創新、審美表達與傳播效果的一致性,正在成為電影業的共識。
03
創作:關注現實、共情共鳴
有觀眾評價說,2023年是國產電影「最接地氣」的一年。《孤注一擲》《八角籠中》《堅如磐石》《長空之王》《三大隊》《第八個嫌疑人》《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我本是高山》《不止不休》……眾多影片都根據現實真實事件或真實人物而改編。雖然這些影片中,依然有不同程度的類型化、戲劇化、奇觀化的元素注入,也受到真人真事的創作環境和條件的「客觀制約」,但整體上看,它們的題材都是當時或現在的「熱點事件」「熱點人物」。既然是現實熱點,這些題材往往都會自帶話題、自帶關注、自帶情緒投入。《孤注一擲》所喚起的全民「反詐騙」關注,《八角籠中》所激發的那種「誰說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的「孤勇者」情結,《消失的她》在性別與階層的雙重主題下探討「友情」「愛情」中的生死「信任」,《三大隊》里那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心靈救贖,《我本是高山》那種精衛填海的拯救者信念,可以說都引發了電影全民「再闡釋」「再傳播」的出圈、破圈熱情。當然,真人真事、熱點題材並不是這些電影產生「超能」影響力的唯一原因,只有在創作上能夠達到喚起共鳴和共情的藝術效果,才能成為「話題」的「發動機」,如果把話題作為目的而失去藝術感染的強度,話題本身就會成為電影受到批評的輿論點了。
本年度的一些中小成本文藝片,在開掘現實空間、體察煙火人間方面,也出現了特色鮮明、個性突出的優秀影片。孔大山的《宇宙探索編輯部》生動地塑造了一個「科幻」怪人的獨特形象,呈現了一種另類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魏書鈞的《永安鎮故事集》藉助一個元電影的故事,表現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血肉關係;張律的《白塔之光》從一個中年男性的視角,敘述了城市中一群男男女女的情感「流浪」和對「歸宿」的渴望;白志強的《撥浪鼓咚咚響》用樸素的方式表現了陌生人之間人性的溝通和相互的撫慰……2023年的電影世界,林林總總、形形色色,電影有了更多的煙火氣和更多的人文關懷。
其實,不僅僅是這些關注現實熱點、人物熱點話題的現實題材作品試圖尋找更加高效抵達受眾的方式,即便那些非現實題材的優秀作品,也在努力尋找跨時空的對話通道,從歷史中走來,傳達當代觀眾所關注、所期盼、所共鳴的主題和現代性。《滿江紅》用一群普通男女的捨生忘死,在解構「英雄」創造歷史的固有敘述同時,藉助一首「滿江紅」將全民那種「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愛國豪情抒發得酣暢淋漓;《長安三萬里》用李白豪情天縱的浪漫,將庸庸碌碌日常生活中那種自由天性釋放出來,孩子們體驗着「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飛翔馳騁,成年人感受着「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的人生瀟洒;《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則在權力、自由、暴力、愛的搏擊中,表達了現代人對歷史規律和人性深處的現代想像和判斷……可以說,這些作品都是「借古人之酒杯,澆今人之塊壘」,無論是長歌當哭還是笑傲江湖,其實都是對自由、平等、正義、家國的一種追求,這也反映了國產電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諸多努力。
事實上,本年度也還有不少取材歷史和現實真實事件、人物的影片,包括部分弘揚主旋律電影,由於既缺乏對歷史現場、人物現場的「當時性」還原,也缺乏對其當代價值、當代意義的「對話性」想像,有的影片雖然藝術完成度尚可,但卻因為缺少心靈的對話、人性的深度、歷史的質感、現實的共鳴,導致人物和主題流於概念化、符號化,因而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這也啟示電影創作者,唯有從人性出發、從歷史原點出發,才能真正在想像中完成電影與當代觀眾的心靈對話與交流。
04
電影人:繼往開來、薪火相傳
2023年的另一個可喜現象,是青年一代電影人迅速崛起。古稀之年的張藝謀以《滿江紅》《堅如磐石》兩部電影證明着自己旺盛的創作生命力,陳凱歌以《志願軍之雄兵出擊》展示着自己駕馭宏大題材的非凡能力,與此同時,曹保平、程耳、郭帆、烏爾善等中生代導演也繼續貢獻着《涉過憤怒的海》《無名》《流浪地球2》《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等等重要的作品。特別是一批1970年代後期和1980年代後出生的青年電影導演,異軍突起,則顯示出不凡的創作能力和專註的創作熱情。
申奧的《孤注一擲》、崔睿和劉翔的《消失的她》、王寶強的《八角籠中》、戴墨的《三大隊》、田曉鵬的《深海》、易小星的《人生路不熟》、大鵬的《熱烈》和《保你平安》、劉曉世的《長空之王》、韓延的《我愛你!》、蘇亮的《學爸》、魏書鈞的《河邊的錯誤》和《永安鎮故事集》,以及謝君偉、鄒靖的《長安三萬里》等等,無論是票房成績還是電影的完成度,無論是故事形態的創新還是視聽形態的完整,都充分體現了青年一代電影導演,作為網生代對於當下青年電影觀眾的理解能力,以及作為全球化背景下成長的一代對世界電影美學的融匯能力。無論是對故事和人物的理解,還是對影像造型和敘事節奏的把握,青年一代電影人更加具有時代感,減弱了商業、藝術、政治之間搖擺不定的拼湊和疊加,也減少了那種功利主義的外在注入和商業加載,人物-故事-節奏-概念的「統一性」更加具有了電影藝術自身的規律。在講故事中塑造人物,在人物命運中傳達觀念,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創作自覺。
當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成熟電影人對青年電影創作者的加持,成為這代年輕人成長的重要「條件」。如陳思誠之於《消失的她》《三大隊》,寧浩之於《孤注一擲》,黃渤之於《學爸》、郭帆之於《宇宙探索編輯部》等,加上黃建新、管虎、徐崢、吳京、王紅衛、姚晨等人,他們都在用自己成熟的行業經驗、人脈資源、協調能力、市場影響,一方面為青年電影人專註創作配置資源、保駕護航;另一方面,也融合了不同年齡段的藝術理解和產業判斷,讓年輕人的作品有了更穩定的創作生產品質。電影界的「傳幫帶」,通過創投、監製、培訓、公司合作等各種形式越來越普遍多樣,逐漸形成了若干各有特色的創作梯隊,這對於未來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2023年,從人們一開始的將信將疑到年末的收穫滿滿,充分體現了中國電影20多年產業化發展中所積澱的頑強生命力。這種韌勁,讓中國電影經磨歷劫依舊朝氣蓬勃,為新一年邁上新台階奠定了基礎。當然,各種長短視頻出現後的媒介分流對觀眾注意力的轉移,成規模的商業投資影片的供給不充分,三年疫情對創作周期的影響,輿論環境和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消費需求受到種種主客觀原因的抑制等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到新一年中國電影的發展。刻畫人性人情、喚起共鳴共情,用歷史和現實故事表達中華民族對自由、平等、尊重和愛的現代文明的不懈追求,將是中國電影未來發展的核心使命。深耕現實、尊重觀眾、技術賦能、傳承創新,不斷探索電影藝術在新的文化環境、傳播環境、科技環境、消費環境中的新趨勢、新突破,將成為始終走在創新路上的中國電影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作者系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