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聲明不隨禮,「社交減負」未嘗不可

娛樂頭條 1753℃

公開聲明不隨禮,「社交減負」未嘗不可 - 陸劇吧

□鄭惠(中國人民大學)

近日,「女生朋友圈公開發文不隨禮」的新聞引發熱議。據報道,當事人明確表示反感隨禮習俗,稱「好朋友之間是真心送祝福沒關係,不太熟的就算了」。縱觀評論區,有許多人對此做法表示理解、支持,卻也有反對聲稱其「情商低」「沒必要公開說」「不懂人情世故」。

隨份子是一種傳統的饋贈習俗,代表着隨禮人的心意、祝福,同時也體現出禮尚往來、互助互惠的理念,被視為維繫關係和感情的一種方式。但當份子錢成為被人情世故裹挾的牟利工具,給人際交往造成嚴重壓力時,公開聲明不隨禮、主動抵制此種社交壓力的做法也並無不妥。

此前,據中國青年報報道,由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發佈的一項有1000名受訪青年參與的調查顯示,93.2%的受訪青年在隨份子上有負擔,其中51.2%的受訪青年認為既有經濟負擔、也有人情負擔。50.2%的受訪青年認為應勇於向高額禮金說「不」,拒絕情感綁架。而社交平台上,也可以看到不少人發帖吐槽「許久不聯繫的人突然要求隨禮」帶來的壓力,也有為「怎麼給份子錢」「如何要回份子錢」而深感焦慮的詢問。

「人情大於債」,在重重考量、斟酌、算計下,份子錢不再是發乎真情的饋贈,而是一份難以撕破的「面子」、一種人情往來的「籌碼」。而隨着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份子錢的標準水漲船高,也給隨禮人帶來了較大經濟負擔。在雙方關係不密切、感情不深厚的情況下,要求隨禮實質上成為以人情施壓的情感綁架;當糾結於如何隨禮、回禮、收回禮金時,以份子錢為載體的社交令人感到經濟和人情上的雙重壓力,甚至反而傷了彼此的感情。比起「隨禮時不情願,回禮時傷腦筋,收禮時不痛快」,主動表明自己的抗拒態度,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減少那些非必要的、令人感到尷尬和糾結的人情往來,減輕自身的社交負擔。

更進一步,對份子錢的抗拒或許可以聯繫到「酒桌文化」「彩禮風俗」等「傳統習俗」在年輕群體中受到的抵制。「抵制聲明」並不等於幼稚、不通人情,其看似是年輕人與人情社會傳統習俗的割席,本質上則是對人際交往中講究「面子」「人情世故」的反感,並折射出人們不願被以金錢作為感情衡量標準的無效社交所裹挾的心態。聲明者希望以此主動為自身的人際交往「減負」,渴望更加純粹的、彼此真誠關心的交往狀態,這樣的做法值得理解和尊重。

事實上,金錢和「面子」從來不能作為衡量真情的標準,倘若關係和感情需要通過隨份子來維持,其真實度本身便有待商榷。往來之禮本源於交往中純粹的真心與真情,其維持需要日常生活中真實的情感連接和互動行為。真正不妥的並非傳統習俗本身,也並非拒絕遵守「約定俗成」交往規則的聲明,而是被「人情債」綁架的人際交往。少些功利、多些真誠,方能構建起真正禮尚往來的良性社交關係。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