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終於來了。
最近,有人泄露了小米新車 SU7 靜態體驗諜照,從圖中可以看到 SU7 車後的電動尾翼。
外觀上,顏色為低調大氣的銀灰色,全景天窗,前臉有明顯的小米 LOGO,不過並非和電視同款 xiaomi,而是單一個 mi。
流線型的車身,LOGO 和車身也很搭,這個顏值,有人說像保時捷 Taycan,小夥伴們認為呢?
另外,網上還流出小米 SU7 實車上路視頻,可以看到車輛側面門把手採用的並非電車上常見的隱藏式設計。
隱藏式門把手雖然美觀,但體驗不佳,最近天氣冷,還出現把手被凍住,導致車門無法打開的狀況。
小米這個門把手,放在如今在電車上,就跟手機上的 3.5mm 耳機孔一樣罕見。
小米造車,雷總開心
這款新車的面世,讓雷軍非常開心,不久前雷總生日,他在微博發了一張「車到山前必有路」的圖片。
* 新浪微博
「車到山前必有路」曾是豐田的廣告詞,後邊還有一句「有路必有豐田車」,雷總此舉,是表示小米要取代豐田?
在小米 SU7 浮出水面之際,雷軍接受央視節目《面對面》採訪,闡述了小米造車過程中,他的心路歷程。
* 央視新聞
雷軍認為,小米做汽車有很多天然優勢,因為智能電動汽車的本質,就是汽車工業和消費電子工業的整合。
當談及對小米 SU7 的預期時,雷軍表示期望很高,但又擔心「一上來不火,大家都不買。」
* 央視新聞
雷軍還說,「更擔心的是,如果大家都來買,這一等要等一兩年,肯定會被罵慘了!」
看來雷總也很清楚,如果小米汽車像手機那般產能不足,那又是一波「耍猴」的節奏。
不少人認為,小米汽車是在 2021 年開始啟動,但按雷總的說法,小米布局汽車,其實在十年前就開始了。
早在 2013 年,小米就與特斯拉有過接觸,2014 年,小米還參與多家主機廠、零部件公司、智駕相關軟件公司的戰略投資。
不過此後,小米和汽車似乎絕緣了,反而在 2018 年,中國有超過 400 家新能源汽車製造商。
直到 2020 年底,在其他業務進入瓶頸之際,小米造車的消息再度出現。
2021 年 3 月,小米集團宣布將組建智能電動汽車業務,同年 9 月,正式成立小米汽車公司。
2021 年 11 月,小米就和北京亦庄經開區簽約,分兩期建設年產量 30 萬輛的整車工廠。
* 易車網
今年 8 月,小米汽車終於獲得了相關部門批准,拿到造車資質,另一方面,新勢力車企如今僅剩 50 家左右。
現在的新能源汽車,洗牌已經洗得差不多,就在這個時間點,小米正式入局。
小米汽車的競爭力
在競爭如此慘烈的環境下,小米汽車在這個時候推出首款新車,前景如何?需要看看他們的競爭力。
作為一款 B 級車,SU7 對標的是蔚來 ET7、極氪 007、特斯拉 Model 3 這類中大型轎車。
從性能方面來看,SU7 的綜合工況續航里程為 600 公里,與特斯拉 Model 3、蔚來的 ET7 等純電動相比,甚至略高一點。
但與特斯拉的 Model Y、Model X,蔚來的 ES8、ES6,威馬的 EX5,理想的 TWO 等純電動 SUV 相比,則有所不及。
讓人眼前一亮的是 SU7 的四驅版本,前電機 220kW,後電機 275kW,近 500kW 的輸出功率,相當於 660 多匹馬力。
這個電池容量和電機功率,要比特斯拉 Model 3 和小鵬 P7 以及比亞迪漢 ev 都要略有優勢。
那如果把 SU7 和同為跨界入局的華為智界 S7,以及新能源霸主比亞迪的海豹相比較呢?
三款都是中大型轎車,外觀區別不大,都是流線型設計,如果只看數據,SU7 的體積要稍大一些。
* 行家說動力集成
再看配置,SU7 MAX 基於 800V 高壓平台打造,搭載前後雙電機,功率分別為 220kW(前)和 275kW(後),最高車速為 265km/h。
而剛剛預售的智界 S7 支持 800V 超級快充,搭載全新的 Drive ONE 800V 碳化硅電機,215kW 功率,極限轉速 22000 轉。
* 行家說動力集成
比亞迪海豹在參數上,遜色於其餘兩家,但是脫胎於 e3.0 平台的比亞迪海豹,總成方案是成本最低的。
單看硬件成本,小米 SU7 的參數相當亮眼,但同檔次的小鵬 P7i、華為智界 S7、極氪 007 等車的參數,也並不差。
在最受關注的價格方面,SU7 會不會繼續走性價比,來個汽車版的「 1999 交個朋友」?
根據傳聞,小米 SU7 的售價,大概在 20-30 萬元左右,在同級車中,價格並不佔優勢。
要做到「性價比」,關鍵在於單車成本控制,在這方面,比亞迪佔據絕對優勢。
拿比亞迪海豹為例,該車毛利率達 16%,稅前利潤率 5%,相較於傳統 OEM,比亞迪擁有 25% 的成本優勢。
小米的單車成本控制,肯定無法做到比亞迪的程度,因此在定價方面,很難複製「 1999 」奇蹟。
以「性價比」成名的小米,能在新領域拋棄這個標籤嗎?要如何取捨,需要小米好好研究一番。
小米汽車的前景
跨界造車的企業有不少,前有百度,後有華為,他們的結局,也各有不同。
2021 年 1 月,百度高調宣布造車,同年 3 月,百度和吉利合資註冊成立集度汽車有限公司,其中百度佔據着主導權。
但經過兩年蹉跎,百度逐漸放棄汽車業務,如今的吉利汽車,已經很難看到百度的身影。
與此相反的是華為,儘管過程一波三折,但問界 M5、M9 以及智界 S7 等車先後引爆市場,華為算是站穩腳跟。
小米在造車領域,成功越過了百度,但要成為另一個華為,難度仍然不小。
此外,小米汽車的潛在對手,除了傳統車廠和跨界企業,還有各大新勢力。
新勢力大多是「小米模式」的深度學習者,如今,小米要在全新領域,和「徒子徒孫」進行跨界較量,難度可想而知。
但小米擁有不同於其他新勢力的一大優勢,就是小米的資金鏈雄厚,擁有 1276 億的現金儲備。
目前新勢力中最火的理想,它的現金流儲備是 885.2 億元,其他新勢力就更不用多說,有的甚至出現倒閉傳言。
* 理想財報
抗風險能力較高,是小米汽車相對新勢力的一大優勢,這對市場上的潛在用戶,是一劑強心針。
得益於手機等業務的多元化發展,MIUI 全球月活躍用戶超過 6 億,他們肯定是小米汽車的最大潛在買家。
這是小米的另一個優勢,坐擁如此數量的「米粉」,銷量先不談,雷軍擔心的「不火」,恐怕是杞人憂天。
在其他業務逐漸平庸之際,造車是小米僅有的能引發資本市場熱情的爆點,對小米來說,絕對不容有失。
SU7,能否成為小米的問界,市場會告訴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