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文明的珍貴記錄(華夏博物之旅)

八卦 2550℃
淮河文明的珍貴記錄(華夏博物之旅) - 陸劇吧

圖⑦至圖⑨均為蚌埠市博物館提供

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館成立於1974年,新館於2015年12月落成開館,館藏文物1萬餘件(套),是一座展示蚌埠古代歷史、近現代城市發展史以及淮河歷史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安徽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新石器時代雙墩刻劃符號

具有象形和表意記事功能

雙墩刻劃符號(圖⑧),發現於雙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片上,共600餘件,其中一級文物30餘件。雙墩刻劃符號按形態可分為象形類、幾何類、其他類三種形態。

雙墩刻劃符號時代早、數量多、內容豐富,具有象形和表意記事功能,與國內外同期刻劃符號相比有明顯的規律性和自身特徵,其中一部分刻劃符號已初步具有漢字字根的性質,其為探索、解讀新石器時代刻劃符號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理念。2009年中國文字學會和蚌埠市政府等單位聯合舉辦了「雙墩遺址刻劃符號暨古代文明起源國家學術研討會」,與會的國內外專家探討了中國新石器時代刻劃符號形態與內涵、符號與文字起源、世界各種符號與文字的源流關係及早期文明形成等重大課題。

春秋鍾離君柏青銅編鐘

鐘鳴鼎食,禮樂之證

春秋鍾離君柏青銅編鐘(圖⑨)出土於春秋鍾離君柏墓,共9件,均為鈕鍾。這套編鐘的鐘體均呈合瓦狀,由大至小依次順減。在舞部與鼓部均鑄以蟠螭紋組合成變形獸紋。鐘體上方鑄有長方形素麵鈕,每件鐘的正面鉦部均刻有「唯王正月初吉,丁亥,鍾離君柏,作其行鍾,鍾離之金」篆字。

編鐘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禮器之一,一套編鐘由一組大小不一、音高不同的鐘組成,使用時依次懸掛於木架上,敲擊以演奏音樂,多用於徵戰、朝見或祭祀等活動。鈕鍾出現於西周末年,由甬鐘的鐘體與銅鈴的鈕結合而成,在春秋時期走向全盛。鈕鍾鐘體較小,延音相對短暫,可以演奏節奏比較快的旋律,讓編鐘由節奏性樂器轉化為旋律性樂器。鍾離君柏青銅編鐘的發現,不僅揭示了鍾離君柏墓墓主的身份,填補了史料對鍾離國記載的空白,同時也為春秋時期淮河流域政治、經濟、工藝水平的研究,提供了考古學佐證。

隋代壽州窯青釉四系盤口壺

名窯遺珍,挺拔高雅

隋代壽州窯青釉四系盤口壺(圖⑦),出土於蚌埠市東郊,為隋代壽州窯產品。通體施青釉,釉不及底,腹下部有蠟淚狀垂釉,釉色瑩潤透明,並有細小開片,露胎處胎體細白緊密。整器挺拔高雅,盤口外撇,長束頸,溜肩,肩部飾有四枚對稱雙股系。肩、腹部裝飾有四層戳印草葉紋。該壺製作考究,渾然天成,堪稱隋代壽州窯產品中在造型、釉色、裝飾和燒造工藝上的巔峰之作。

壽州窯始燒於南北朝,鼎盛於隋唐,消亡於宋金。其中心窯址於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的上窯鎮,現發現窯址10處,地跨壽州、濠州(即今淮南、蚌埠、鳳陽等地),從東至西長約80公里,主要集中於淮南市上窯鎮的窯河、高塘湖沿岸約2公里的地帶。壽州瓷以實用為主,造型拙樸、釉色光潔、器型豐富。唐代「南青北白」的瓷器風尚引領全國,分別代表了長江、黃河流域截然不同的審美取向,地處南北交融地帶的壽州窯,卻勇於創新,大膽突破這種格局,創燒出與主流風尚迥然不同的黃釉瓷,成為淮河流域瓷器風尚的代表。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02日 06 版)

淮河文明的珍貴記錄(華夏博物之旅) - 陸劇吧

標籤: 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