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也不去電影院, 因為眼下的電影院沒有娛樂, 只有教誨

電影快訊 1025℃

我憑什麼要進電影院

電影院:門前冷落車馬稀

很久沒有上街去看電影了,周圍的許多朋友也對我這樣說。前兩年就一直聽到電影市場「被冷落滑坡」、「形勢嚴峻」的喊叫,1999年反倒較少聽到這樣的報憂之聲了。是市場轉熱了,危機沒有了,還是創作者和發行放映商和觀眾哀莫大於心死?7月30日,《文匯電影時報》以「電影市場情況嚴峻上半年票房下降」為題披露嚴重的情況。其中的數據讓我這個一直關注中國電影市場、自以為比較了解情況的人都倒吸一口涼氣:在前幾年票房下降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的票房「再趨滑坡」而且下降率不是十個八個百分點,而是「全國各地的票房收入平均下降50%左右」!其中下降率拔頭籌的是四川省,60%以上(還以上!)。上海也不甘示弱,下降51%。廣州的下降率是50%。北京到底是天子腳下,情況稍好些,票房只下降了38%。北京的記者也在憂慮去年的電影市場已經是低迷,今年的電影市場更是昏迷。」這是什麼意思?這簡直是中國觀眾在演大片給電影人看:一部沒有史泰龍出場的「勝利大逃亡」。

有錢也不去電影院, 因為眼下的電影院沒有娛樂, 只有教誨 - 陸劇吧

難道真的中國已經進入「後XX時代」,電影變成小眾藝術了。看看世界其他地方的電影院門口涌動的人群和潮起潮落,聽聽遠近隔壁鄰居的年輕人在電影院的哭泣遊戲和驚聲尖叫,我又得不出這個結論。1998年,法國按總人口平均算,每人看電影5.1次,總觀眾人數比1997年上升14%。美國是電影大國,也是電影觀眾大國,根據全美電影院線協會和美國電影製片人協會委託獨立的市場調查公司做的統計,1998年美國人平均每人看電影11-12次。根據日本《電影旬報》的發表的統計,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年看電影約1.9次。比較起來,俄羅斯人每年看電影的次數可能是比較少的,1996年平均每人看電影0.3次。

有錢也不去電影院, 因為眼下的電影院沒有娛樂, 只有教誨 - 陸劇吧

電影院,去它幹嗎?

對於許多退休的老人來說,看電視幾乎是不需要經過思考和挑選的,是一個無意識行動。在沙發上看着看着睡著了,一覺醒來抹去口水關了電視去床上睡。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我看電影是經過仔細設計的文化行動和精心選擇後才購買的休閑時刻。我這篇文章的標題後面應該加個問號,是個反問句。本文不是說明我去看電影的熱情和動機來自哪裡,而是分析我為什麼倒了胃口不去電影院。因為我自己問個不休,還是想不出理由往電影院走。

有錢也不去電影院, 因為眼下的電影院沒有娛樂, 只有教誨 - 陸劇吧

首先考慮的是錢。我不去電影院是因為電影商們沒有種長遠考慮、禮尚往來的票價,只有逮着一刀是一刀的宰割。這兩年,我的錢包越來越乾癟。一家三口看一場電影至少要花60塊(還只能看小片)。可這是我月工資的二十分之一呀。要是看《荊軻刺秦王》這樣的「巨片」(每場40元),我的月工資只夠看30場,可這必須是撤開老婆孩子自己一人偷偷出去獨樂樂。有時想想,這也太誇張了,我們的電影票價與國際也太接軌了。美國紐約的晚場電影票價不也就是8美元嗎。其實,從長遠來看,這種好似痛快淋漓的搶劫最終只能是自食其果的自殺。因為看電影與其他正常的商業交換活動一樣,我看不起躲得起。更不用說,在目前這種經濟形勢下人們的承受能力有多大減少消費的第一刀還不砍在電影上。

有錢也不去電影院。因為眼下的電影院沒有娛樂,只有教誨。電影院里沒有娓娓道來的說書人,沒有能扣住我心弦的游吟詩人,只有一把揪住我,對我耳提面命的政治教師。他們想的凈是以先進的思想鍛造我,以高尚的情操清洗我,也不管我的腦袋能不能經得住氣錘的敲打,靈魂感不願意接受強力洗靈的凈化。有的電影票倒是不要錢,是單位的人未經我授權就擅自買來硬塞給我的。那是工會的錢,也是我的錢。我不能賠了金錢又折時間,花了錢還非得受氣呀,只有不去。這種有組織觀賞構成了中國電影界的一條獨具特色的怪異風景線。可有的導演還把這種揠苗助長的票房收入說成是自己影片的風景這邊獨好看看中國電影中的主人公個個越來越高大,越來越完美,個個都是德育教授的博士後畢業生,個個都是我的人生導師,影片本本都是人間指南。可是,受這種教育我去電影院幹什麼,在家讀政治教科書多清凈。

我不去電影院,因為電影院少的是集體的夢幻和歡笑,多的是少數人的自得其樂。我要是去電影院,是要去追尋眾里尋她千百度的歡笑。那歡笑是大家心心相印的是上千人在電影院互相感染的,在這歡笑裏面會有我們的共同人性的顯現,會看到商業社會中大家共同認可的許多內心倫理和無形契約。在這笑聲和嘆息中,也有我對人類營造視覺奇觀的驚嘆和自豪。可是,積我數十年觀影之經驗,人家經常給我看少數人的得意之作。有時,那些自得其樂的電影營造的是烏托邦、理想國。那種理想國中只有坦蕩無私的明日英雄,還把殺人如麻的封建皇帝打投小心為民、銳意改革的聖賢。有時,這些影片完全是自環:自己拍攝,自己組織評論文章,自己給自己發獎牌。可有的人非要告訴我這是藝術精品,是電影史上的出現又一個高潮。是呀,我翻翻報紙,這些片子是好評如潮。可是,電影是大眾藝術,這種幾個人,乃至幾百個人的自評自說,我就算它是高潮,也是自慰的功勞。這種片子在放,還指望我會進電影院?我可不像卡梅倫,會把手淫射出的精液抹在頭上當髮膠,還以為這是最時髦的打扮我不去電影院,因為那裏面沒有「環球同此涼熱」的世界文化交流,有的只是剪輯破碎,配音粗糙的進口片。

《鋼琴課》被剪掉重要的男女交流的鏡頭讓那個段落顯得連接生硬,《四個婚禮一個葬禮》台詞被刪,只因為女主人公在談論她的婚前性生活。如果說,這類刪減可以分析出動機,對香港影片《黑金》的強暴就讓人莫名其妙。那部片子掐頭去尾斬中段,剪掉片長約20分鐘。難道要我斥巨資去看這種嘴角被人畫上了鬍子的蒙娜麗莎?有文章報道:「上半年進口分賬大片的停映,亦是加劇票房下滑的直接原因之一。因為進口影片是電影市場的強有力支柱佔到全國一半以上的票房收入。」連支離破碎的大片都看不成,還指望我會進電影院?

我不去電影院,因為有的國產影片的故事講不好。對於正常的商業電影而言,故事就是上帝。我到電影院去是要看到編寫順暢、巧妙的故事。對於電影編導來說,最獨特有力的歷史分析、最深刻的政治思考和人道主義關懷都必須編織進能讓人讀懂也吸引人的故事中。可是,現在的許多中國電影在忙於教育我或者就乾脆自說自話、自得其樂,不肯或者不會去講一個能讓我聽得有趣、聽得明白的故事。有的「巨片」把焚書坑儒的暴君寫成心中充滿人情,充滿矛盾,總想着「護國護民」的仁主。這種對歷史人物的隨意擺布和對歷史的反人道的解釋明明浸透了一種充滿暴力的美學,可導演還把它當做豪情蓋天的國家主義凱歌。這種導演一定是覺得我八成弱智,否則怎麼會指望我接受他那傳聲筒式的人物和徹底自說自話的故事。我不會去電影院看一部沒有很好的情節的電影,也沒有為先鋒電影掏錢買過票。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