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西線無戰事》出來之後,又掀起大家對1930年版《西線無戰事》的回憶。
一戰結束於1918年,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創作的長篇小說《西線無戰事》發表於1928年,劉易斯·邁爾斯通執導的電影《西線無戰事》則公映於1930年,若從審視剛剛結束的一戰而言,影片確實做到了非常及時的跟進與反思。
同時,作為當時大場景大成本的大製作,電影《西線無戰事》堪稱戰爭鴻篇巨製,不僅對許多的戰鬥場面有着相當精細的還原,而且在服化道與場景層面,相信也會無限的接近歷史真相。這是一部教科書式的作品,也被我們許多的電影教材所收錄,儘管如今再看,影片在技術層面與當今已經有太多的差距,但若想像一下,在九十多年前,就已經製作出了這樣的電影,還是很讓人興奮並驚訝的。
如今再看《西線無戰事》,它的誕生是偉大的,影片將戰爭電影的「反戰」能量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但即便如此,它在故事發生地德國的上映,卻一再受阻,而且隨後的二戰又接踵而來,一部電影的命運,以及人類世界的命運,總是被少數的戰爭狂人所左右,無疑是一種悲哀。影片最後,保羅捉蝴蝶時中槍的畫面,無疑是這種無力之感的最佳註解,也賦予了整部影片強烈的悲慟與反思。
再說2022年版《西線無戰事》之前,戰台烽覺得有必要先澄清一個說法。新版《西線無戰事》並非翻拍的1930年電影版,而是根據1028年的小說來進行創作,由此無論是劇情還是結構,兩部《西線無戰事》有着很大的差異,也正是這種差異,會讓人打消將兩部電影進行逐格比對的念頭。
想想也是,兩部作品即便今天看來依然各有優劣,1930版《西線無戰事》勝在距離戰爭更近,1918年結束的一戰,它1930年就拍竣,在年代感上毋庸置疑,各種服化道的還原也佔盡優勢。但2022版《西線無戰事》則是一部德國電影,本國的事情本國來拍,大約會比美國人拍的更具第一視覺,特別是,1930版中人物滿嘴英語,也確實違和。
很多人會拿2022版《西線無戰事》與之前的《1917》來比照,其實也沒毛病,畢竟所講述的都是一戰時期的故事,風格色調上都有諸多的相近,且都是通過個人的視角,來投射一戰大環境的風起雲湧,目之所及,不是怒火,便是蒼涼,戰爭確實是人類之惡,所到之處民不聊生。
《西線無戰事》也有更多的視線,投射於被戰爭裹挾的青年甚至少年,那些從亡者身上扒下來洗凈修復後的軍服,又披掛到被慫恿和號召的年輕人身上,甚至舊有的名字標籤都還沒有撕乾淨,那些從逝者身上取下的金屬銘牌,被統計官漫不經心的拿起、扔下……戰爭之中,生命價值幾何?或許在這些鏡頭中,會有更加刻骨銘心的答案。
相對於1930版,新版有更多的篇幅,描繪到戰爭高層的動向與反應,而那停戰前幾個小時的再次進攻,是他們最後的瘋狂,但也是戰場上的士兵們的又一次煉獄之行。這種和平黎明前漫長又無端的黑暗,能帶來更強烈的悲劇感。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將兵敗萬更是萬骨枯。世界啊,當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