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日升在東方,其大道滿霞光。我何其幸生於你懷,承一脈血流淌。」去年,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萬疆》走紅網絡。人們用這首新時代的歌曲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盛世之時,疫情之下,這首歌無疑戳中了中國人最真摯的情感,引起了極大共鳴。自去年5月推出至今,播放量已超過400億。今天,我們將帶大家一同走近這首歌曲的總策劃和總監製馬驊,傾聽他用音樂架起中日交流橋樑的故事。
文:郭瑩
29年前,「讓音樂化作我們(中日兩國)的橋樑」是一檔連接中日兩國的熱播廣播節目的口號,音樂打開了兩國人民交流的一扇窗;28年後,一曲《萬疆》唱響世界。今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這檔音樂節目的製作人,也是歌曲《萬疆》的總監製馬驊用了近30年的時間,將國際交流這座橋樑越建越寬。
《來自東京音樂問候》飛往中國
上世紀80年代末,馬驊因一次偶然機會去日本出差,對這個國家有了新的認識,之後他決定去日本留學,從此開始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初到日本,一切都是新鮮的。自幼喜歡音樂的他最先感受到的便是日本的流行文化。當時沒有互聯網,兩國間的信息交流也不通暢。馬驊開始邊讀書邊給《環球》雜誌寫文章,系統地介紹日本的流行文化。這猶如一扇窗,推開了一條窗縫,讓國人看到了一衣帶水的鄰邦生活。
畢業後,馬驊就職於日本公司做國際貿易工作,安定的生活讓他萌生了將日本的流行音樂介紹到國內的想法。他想把鉛字變成音頻。
馬驊在家中做了一個簡易錄音棚,利用周末時間自己采編、主持、製作了廣播節目《來自東京音樂問候》。節目介紹日本最新的流行音樂,每期30分鐘。他每周將磁帶寄往中國。當時,兩國交流較少,媒體獲得優質資源的渠道更少,馬驊的節目陸續在北京音樂台、上海東方廣播電台、廣東音樂台等國內16家FM電台播出,反響非凡。
他的節目幾乎成為了當時中日音樂交流的唯一平台,更是打開了中日交流的一扇窗。很多人甚至會去轉錄他的節目傳給他人,探尋音樂的新世界。多年後,甚至有著名音樂人見到他時說:「我是聽着你的節目長大的。」
這檔節目馬驊堅持做了11年,並且全部自費完成。每月寄往國內16家電台的國際郵費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馬驊說,讓他堅持下來的最大動力就是聽眾的喜愛。每年回國時,各個電台就會把聽眾來信集中寄到他家,「一整箱一整箱的」,他說。這令他感動,也是他前進的動力。
製作一檔音樂節目,除了要克服資金的壓力,還有家人的付出。當時他孩子還小,孩子不時的哭鬧會影響錄音質量,所以無論颳風下雨,妻子在周末都必須帶孩子出去,這樣堅持了多年......
據不完全統計,1993-2004年,11年間,聽眾數過億。
《來自中國音樂問候》落地日本
1995年,馬驊的故事被日本《朝日新聞》進行了大篇幅報道。由此他成了「名人」。
友善的情感總是雙向奔赴的。當馬驊這扇音樂交流之窗被大家所知,一時間,很多日本人也希望從這扇窗了解中國。
從1996年至2006年,他開始在日本NHK電視台教育頻道和INTER FM電台主持《來自中國音樂問候》節目,將中國的音樂介紹給日本。跨越兩國的音樂節目,終於從過去的單行線,變成了雙車道。
很多中國的流行歌手也通過這種方式開始走入日本觀眾與聽眾的心中。同樣,馬驊也收到了大量日本觀眾與聽眾的來信。交流,以最樸素的形式進行着。
此時的馬驊也開始和日本各大唱片公司結緣,跟日本藝人結緣。他不斷採訪中日兩國的頂級歌手和音樂人,通過自己的節目,實現着文化交流。
馬驊還在日本成立了由眾多日本粉絲組成的「中國歌迷會」,他們也成為了支持中國音樂的「娘家人」。每每有中國歌手到訪,中國歌迷會都會到場支持,這令中國歌手們倍感溫暖。
馬驊(居中)與日本中國歌迷會的工作人員
創辦《中文有聲雜誌》為文化發聲
隨着中日交流的密切,馬驊收到的聽眾來信越來越多。他注意到,相當一部分人通過他的節目在學習中文。這時的馬驊萌生了新的想法——做一套中日文對照的有聲雜誌。就這樣,一本帶有CD的雜誌誕生了。從2000年到2010年,這本月刊《中文有聲雜誌》在日本出版發行了整10年。
雜誌的所有內容,都有中日文對照,並且配有詳細註解。他把中國的流行文化、音樂介紹到了日本,雜誌最後附有唐詩、宋詞的誦讀,成為了當時日本的第二大中文教材。
這本雜誌也記錄了華語樂壇的高光時刻,著名歌手及知名音樂人,幾乎都接受過該雜誌的採訪,其中還包括了張國榮在東京接受的最後一次獨家專訪。很多日本人通過這本雜誌,了解了中國人的生活及音樂。
張國榮(左)接受《中文有聲雜誌》的獨家專訪
馬驊(右)採訪日本著名歌手谷村新司
從電波交流到面對面交流
通過電波和文字的交流總是有些不夠真切,馬驊嘗試讓中日兩國間的音樂人走動起來,和觀眾面對面。
2002年9月22日,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谷村新司、濱崎步等日本頂級歌手來到北京在工人體育場成功地舉辦了大型「中日友好歌會」。這也是馬驊第一次參與籌劃的演唱會,反響空前。
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大型歌會慶功宴上的合影
同年,兩國的藝人開始了更多的互動。馬驊帶着那英、孫楠等中國歌手到訪日本,舉辦了「中日友好歌會」,並由日本NHK電視台全國播放。
2011年9月,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9周年,馬驊帶著名的SMAP組合、放浪兄弟來京分別在工人體育場和鳥巢舉辦了大型演唱會。
2012年9月,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馬驊又帶着歌手那英赴日與日本著名歌手Atushi共同演唱了由他作詞的歌曲《心愿》。
馬驊(左)與日本著名音樂人小室哲哉(居中)合影
下一站:搭建音樂教育的橋樑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在馬驊看來,中日間的文化交流從沒間斷過。他在節目中說了11年的口號「讓音樂化作我們(中日兩國)的橋樑」依然適用於今天,他堅信音樂依然是促進兩國人民交流的重要工具。
馬驊將自己的興趣變成了自己的職業,並用音樂搭建起了兩國交流的橋樑。現在,馬驊有了新的目標,他正在搭建着兩國音樂教育的橋樑,建立高校間的音樂教育交流,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高級音樂人才。
編輯:蔡夢瑤
圖片由馬驊提供